分享

阅读的困惑

 江山携手 2019-02-1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竟然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好几次了,和儿子一起从当当网或者亚马逊网上买几本书,接下来的情况是,他不到一天(有时候是一个晚上)就把书全部看完了。而我呢,常常是几个月都画不上句号,有的干脆在读上十几页或者几十页之后就放在一边,成了“无头公案”。

    当然,儿子买的书在我看来都是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比如说《绝境狼王》《斗罗大陆》《查理九世》之类的,不是科幻,就是配合着动画片或者电脑游戏来的,内容浅显,以叙述为主,小开本,行距宽,字体大……与我买的那些偏重理论的书籍相比,相对要容易的多。但两者相比,毕竟不能差那么多。当我怀疑他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点印象也不会有的时候,就提几个问题,问一下情节或者主要内容,他竟然也能够说个八九不离十。

    于是,在阅读上,我不能不涌上些许的困惑。

    一是选择的困惑。年近不惑,但在阅读上却越来越困惑了。困惑在于以前那种见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后如饥似渴的感觉找不到了。想当年,读金庸的武侠,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读《白鹿原》,读《穆斯林的葬礼》……真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不翻到最后一页绝不罢休。而现在,一方面是真正喜欢的书似乎找不到了,逛一个多小时的书店,没有哪一本书是非买不可的,都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的书,在书店里翻上几页觉得还可以,等一回家放到书橱里,反而没有了阅读的冲动,取而代之的态度是:今天读也可,明天读也可;不读不会产生负罪感,读了也没有任何的成就感。细细想来,或许有很多的成年人和我一样,功利心太强了,觉得只要读,就一定要从一本书中收获些什么,提升些什么,否则,就是“投资”和“回报”不成比例,就“吃亏”了。与儿子那“仅凭兴趣”“观其大略”的阅读相比,自己的阅读貌似精挑细选、妄图提高收益的做法好像出发点就是错的。

    二是速度的困惑。读书要快还是要慢?似乎没有一定之规。这与人的秉性和阅读的技巧、习惯有关。由于不同的目的,由于书的质量,读书也就有了浏览、略读和精读之分。像诸葛亮,在未出山时,与石广原、孟公威、徐元直等人一块读书,其他的人“务求精熟”,而唯独诸葛亮只“观其大略”。后来他到东吴出使“舌战群儒”的时候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从不做那些寻章摘句的学问”,也就是他只在知识的广博上下功夫,而不屑于皓首穷经做一名腐儒。几个人中,当然诸葛亮的成就最高。但《三国演义》上也出了一个奇人,那就是张松,他看不惯刘璋的暗弱,跑到曹操那儿准备把西川的地图献出去,结果被后者瞧不起,于是和杨修有了一段交往。杨修拿出自己主人的《孟德新书》,张松翻了遍,倒背如流,这种一目十行又过目不忘的本事一般人少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速度肯定不慢。可惜的是,张松后来早亡,也没有建多大的功,立多大的业。现代的一个例子是钱钟书,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早年就立下“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誓言,后来成为中国的“文化昆仑”,想来阅读的速度也是不慢的。举这两个例子还是表达自己的困惑,那就是有人在读书上囫囵吞枣,有的人在读书细嚼慢咽,而作用不得而知。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

    读书,光凭兴趣当然不行,但没有兴趣也不行;只求速度不行,但没有速度也肯定不行。有的人,没有时间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有的人,有大把的时间也不会去读书。

    读书,当然要发挥功效,以求学以致用,可是,过于追求书中的黄金、书中的口粮、书中的美女似乎也不太现实。

    看来,书的意义关键在“读”,先读出来再说。拿到一本经典,或者公认的好书,先不必希冀从中收获什么,只享受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就够了。或许,当不想从书中攫取什么的时候,她,反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让你发生了改变。

    而这种转变,是会让人“芳心窃喜”的,因为这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