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近来因俗物缠身,不堪其扰,也不堪其恼,几乎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离他住处不远有一座山,山上有位法号了然的和尚是得道高僧,善于渡人。于是,在家人的劝说下,年轻人来到了然栖身的法泰寺求教。
了然大师耐心地听年轻人倒了一肚子苦水,发了一大通牢骚之后,没有发一言,表情也没有任何的变化。站起身,挽起年轻人的手臂,径直把他带到了正殿后面一个破旧的禅房里面。
禅房里正对门口的桌子上放着一杯水,了然指着这杯水问:
“年轻人,这杯水放在那儿已经很久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你看,它依然是澄清透明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年轻人想了一阵子,说:
“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了。”
了然大师脸上露出赞赏的笑容,轻轻地点点头:
“善哉!生活中的烦心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就越不容易忘掉,怎么办呢?记住好了。就像这杯水,它永远无法摆脱灰尘的掉落。如果不断地振荡、摇晃它,就肯定是一杯混水。如果它不动,慢慢地让那些灰尘沉淀下来,反而能重新归于纯净。”
年轻人听了大师的一番话后,如醍醐灌顶,一瞬间轻松了很多……
平时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如故事中这位年轻人一般的经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复杂的人际环境,都会使人快乐减少,烦恼倍增。当忙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当迫于压力做一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的时候,可能疲惫到连伪装的笑容都拿不出来了。于是,有人大发雷霆,有人小声抱怨,有人狼狈逃避,有人消极应付……但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头脑炸开似的感觉,胸中着了火的滋味都并未远去。
一句话,心已经被搅乱,坐不安席,睡不安枕。
了然大师的一番“情境比喻”实际上只说了一个“静”字,就是让心静下来。既然忘不掉,干脆就记住好了。这就像失眠,既然实在睡不着,干脆起床干点别的好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仅仅“记住而已”,不要让它们再扰乱了心神,可以把手头的一切都放下,给自己一点时间,什么也不做,哪怕就呆呆地坐上一阵子。让那些烦恼不断地下坠,直至沉淀到心灵的深处,如杯子中的那些灰尘。那样,就拥有了一份心灵的宁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非常重视“入静”和“入定”的作用,认为一个人能“静”下来是内心强大的标志。我们很容易看到,在冲突发生时,稳如泰山的人显然比暴跳如雷的人更有力量。
古代汉语中“静”与“净”两个字是通用的,仿佛是早就说明了“心如止水”的境界。心静下来的时候,就如一杯澄澈的清水,空灵、透明而美丽。
一个人,假如每天都能给自己几分钟时间,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默默地体察来自心灵的呼唤,就会很快地看透一些纷繁的世事,看清前进的方向,于千丝万缕中明确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从而抛弃无益的烦恼,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
这,就是心静的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