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豪迈出征:武汉重大项目开春建设忙

 君临天下100 2019-02-14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军运会主媒体中心已初具规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唐晓安摄) 

图为:深隧泵站正在施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洋摄)

图为:2月13日,武昌长江主轴右岸大道示范段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冒雨作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倪娜摄)

图为:盾构机向前挺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洋摄)

图为:大东湖深隧示意图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武汉市立定而谋远。

2019年,武汉市将实施重大项目216个,估算总投资19183.2亿元。其中,年度计划投资2355.9亿元。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踏着铿锵的鼓点,吹响奋进的号角,全市各重点工程一片繁忙,为实现全年目标起好步、开好局:军运会主场馆确保高质量按时间节点完工;北湖污水处理厂年底具备通水条件;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8月底建成;大东湖深隧工程年底具备通水条件……

迎着春天的憧憬,2月1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踏访了这些重点工程,感受各项目只争朝夕、拼搏赶超的豪迈干劲。

军运会主场馆———

四百建设者奋战不停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唐晓安

2月13日,细雨时停时下。承担军运会主场馆改造和开闭幕式等“重头戏”的武汉开发区,一片繁忙。

在军运会主体育场综合改造区,头戴安全帽、身着防雨服的工人,往来穿梭;主体育场附近的主媒体中心室内,工人们正默契配合,熟练安装电缆线,调试设备。“第七届世界军运会设有27个比赛大项,而在武汉开发区的竞赛项目最全、场馆设施最多。”武汉开发区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冯爱明介绍,除承担开、闭幕式主场馆建设外,还负责田径、跳水、游泳、跳伞、男子排球、女子排球、男子高尔夫球、现代五项和马术9个竞赛项目的场馆建设改造任务,特别是正在新建的军运会主媒体中心,将承担赛事直播转播、新闻资讯发布、各国新闻媒体工作平台、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形象展示等任务。“春节期间,工地一刻都未停工,每天有100多人奋战在主媒体中心工地。”施工方、中建八局中南分公司原质量总监陈丛龙去年底已到退休年龄,但他又主动提出再干一年,要亲眼见证这一重大工程圆满完工。他说,为确保工程按节点推进,春节期间,工程项目部经理、管理人员多数放弃回乡团聚,坚守工地。

站在外形酷像航空母舰的军运会主媒体中心大楼外,这栋地上4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4.39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珠光白的双层玻璃幕墙,注定是武汉又一标志性建筑,届时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5000名记者云集,通过记者镜头将这一建筑传向世界。”陈丛龙说。“主媒体中心建设已完成95%,剩下的全是‘收边、收口’的精细活,需要进一步层层分解任务,制定细致作业计划。”2月12日在外地仅休了两天假便赶回的项目总工程师李黎,当天又投入工作。

李黎说,主媒体中心剩下的水电、管道、机电调试等工程,建设要求更高,每天还需投入150至160人。

在负一楼配电房调试电缆线的安装工刘士宏介绍,他去年腊月廿九才回去过春节,本想在家多呆几天,但想到这个重大工程关系中国形象、湖北形象,12日一大早就和同伴从潜江老家赶回工地,投入紧张工作中。

中建八局中南分公司质量总监肖传坤说,为确保这一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并按期交付,他春节一直值守在工地。

肖传坤说,军运会主场馆改造建设,备受各方关注。春节期间,武汉市主要负责人先后两次到工地慰问。春节前,武汉开发区还召开决战决胜动员会,重新调整了城市行动指挥部,对照任务清单成立6个工作专班。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又专程到工地看望奋战在一线的员工,听取工程进展,解决建设中的难题。

“今天部分返乡工人已陆续返岗,明天上午,两工地将恢复大战局面。”李黎说,届时,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工地又将形成“不夜城”景象,400多名工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合力奋战,确保项目早日全面完工。

“主体育场综合改造已完成90%,军运会主媒体中心精装修3月底将完工交付。其他涉及主场馆改造的40余个项目都将在4月底前完工,景观亮化工程也将在6月底前完成,比上级下达的完工时间将提前两个月。”武汉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

北湖污水处理厂———

地下泵站挺进第六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汤炜玮

15米深坑底部,挖掘机发出隆隆轰鸣声。一个直径43米、深约46米的圆形深隧泵站正加紧施工。

2月13日,武汉化工区腾飞大道与八吉府路交会处东侧,约1400亩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工地热火朝天。施工人员介绍,深隧泵房采取逆作法施工,要完成14层从上至下的逆向作业,目前已经完成5层,正进行第6层土方开挖。

项目业主、武汉三镇实业控股公司北湖项目部执行经理袁哲说,北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取代沙湖、落步嘴、二郎庙3座污水处理厂,肩负青山白玉山地区污水处理任务,服务面积约130平方公里。近期建设日处理污水80万吨,远期建设日处理污水150万吨,尾水水质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执行,是国内一次性建成的最大污水处理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着工地向前走,生物池里正进行池壁拆模,工人佩戴安全带,站在高高的安全操作平台上,娴熟有序地拆除脚手架连接件,自上而下逐步拆除支撑体系。“四座生物池、八个二沉池、两座膜池、高效沉淀池、深床滤池、接触消毒池均已主体完工。”施工方、中铁上海局项目负责人介绍,7.8米高的生物池池壁为一次浇筑而成,按照传统施工方法,池壁单次浇筑高度控制在6厘米以内,须一次拆模后才可进行二次池壁模板安装施工。

袁哲说,沙湖、落步嘴、二郎庙3座污水处理厂均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其中,沙湖污水处理厂位于武昌中北路,二郎庙污水处理厂位于徐东团结大道,落步嘴污水处理厂位于武汉火车站周边。三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需扩建规模,但原址用地不能满足要求。北湖污水处理厂采取国内首创“四厂合一”方式,解决了市中心原有三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沙湖、二郎庙、落步嘴的污水,将汇聚入长超过17公里、深30米至42米的深隧传输至北湖污水处理厂,深隧泵房是深隧与污水厂衔接的关键节点工程,每天可将80万吨的污水抽到污水处理池内进行处理。”袁哲介绍,目前,北湖污水处理厂二沉池设备安装已完成,正进行生物池、膜池及设备间设备安装,预计9月设备安装工作完成,年底工程全部完工。

长江主轴项目———

寒雨中鏖战犹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成龙

2月13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阴冷的江风吹得路人直把脖子缩进衣领。但在长江主轴右岸大道项目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55岁的工人董源河,正冒着雨、弓着腰,细心地为一段路面模板贴“保鲜膜”。从早上到下午,他和40多位工友,一直为此忙活。给模板贴“保鲜膜”,是为了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去掉模板时避免‘刮伤’新路面。

尽管披着雨衣,雨水还是打湿了他的上衣。“晚上,这段路就要打混凝土了,我们要抓紧时间把积水和渣土清除干净。”董师傅说。

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长江右岸大道路段,北起二七长江大桥,南至张之洞路,全长11.38公里,宽40至44米,位于长江主轴核心地段,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迎宾大道,串联起中华路、月亮湾两大城市“阳台”。

春节期间,家住新洲的老董和150多名工友,选择坚守工地。2月11日大年初七,又有50多名工友从各地返回工地,投入紧张的施工。

建设方、武汉地产集团右岸大道项目经理周瑞峰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全线排水主管道已基本完工,路基处理进度完成80%,提前一个月完成重要节点目标。预计3月底,新生路至张之洞路段将全部完工。6月底,右岸大道路段将整体完工。

右岸大道建设,坚持极致标准。小小一块人行道路砖,也大有文章。

在一段正进行人行道路砖铺设施工的路段,4名工人蹲在地上,用塞尺逐一测量路面砌石之间的缝隙。工人刘先洲说,砌石间的缝隙要精准控制在2毫米,远高于一般市政道路5至10毫米的施工要求,以此兼顾石砖热胀冷缩的特性和视觉美观。与此同时,地面平整也需达到家装墙面标准。有工人师傅手持三米直尺(测量地面平整度的工具),排除人行道上的细微凹凸。

长江主轴左岸大道项目也建设正酣。在武汉城投集团公司负责建设的4.57公里路段,已打下350根拉森钢板桩,开挖挡土墙基坑70米,完成砼浇筑35米。近期将对沿线立面景观、行道树、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进行综合提升。工程预计8月完工。

下午5时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长江左岸江滩观光道项目工地,看到工人们正进行苗木种植,并对原有路面进行开挖。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快施工进度,春节期间,长江左右岸江滩观光道项目均未停工,保留了40多名工人对关键节点进行持续施工。大年初六,就陆续有工人回到工地工作,目前工人已达200多人。预计5月底之前,长江左右岸江滩观光道项目将全部完工,届时长江江滩将又添一景。

完工后的长江主轴,将以何种形象惊艳八方来客?长江主轴右岸大道健康路至前进路段,已芳容初现。记者在此看到,由透水砖制成的人行道地砖工整拼接,尽管雨下了一天,但地面未见明显积水;一旁的绿化带上,由金盏菊、角堇、三色堇等花卉拼成的“三色带”色彩缤纷。

大东湖深隧———

六盾构机开挖“特种地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洋

武汉东湖、严西湖北岸地下40余米处,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鏖战正酣。

一条长约17.5公里的深隧跨越武昌、洪山、青山、东湖风景区,连接二郎庙、落步嘴、武东3个预处理站和北湖污水处理厂(如图所示),总投资30.29亿元。工程建成后,武昌片区武珞路以北半个武昌城、东湖核心区周边的污水,都将快速进入北湖污水处理厂处理。

这是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四水共治”重点工程,由9个盾构区间组成,相当于一条“特种地道”,将污水直接输送到处理厂集中处理。目前,6台盾构机正在地下争分夺秒掘进,掘进总里程已突破2.7公里。

2月13日中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探访工程3号、6号竖井。

3号竖井施工进度最快

3号竖井施工进度最快。

最先从这里始发的盾构机“绿投号No.1”,已掘进1074环1288米。春节前,记者前来探访时,进度为980环1176米,意味着春节期间掘进超过百米。

地面盾构监控中心显示屏,实时显示地下盾构机工作状态:停机检修。

这是为何?“吊装管片双轨梁坏了,正在检修。”会议室里,盾构司机李智匆匆扒了几口盒饭,准备下井。

李智25岁,来自山东莱芜,2018年11月来到3号井。

两个班组24小时不间断作业,每个班组工作12个小时,吃喝拉撒都在地下。李智说,在地下驾驶盾构机,难度丝毫不逊于驾驶飞机,前方情况根本看不到,全凭仪器和经验。

掘进时,整个人高度紧张,必须盯着显示屏,密切监视各项参数,如推力、扭矩、掘进速度、掘进压力、螺旋机转速、泡沫流量等,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停机检查。

正常情况下,盾构机掘进半小时后,拼装管片半小时,然后接着掘进,如此反复。只有在拼装管片的间隙,司机才可以稍事休息。

17时许,从3号竖井传来好消息,盾构机已经修好,继续向前掘进。

6号竖井盾构机将下穿湖底

地下第七层,—28.8米;地下第八层,—32.6米;地下第九层,—43.4米……

沿着一段段钢质楼梯盘旋而下,来到隧道口。这是6号竖井至6A号竖井区间,全长2.37公里,将下穿溶洞密布的严西湖湖底。

12时47分,记者钻进隧道,沿着隧道左侧临时搭建的黄色网状步道前行。隧道里,铺设了钢轨,用来拖运渣土和设备。

春寒料峭。隧道内温度明显高于地面,在隧道内行走,大汗淋漓。施工人员介绍,越靠近盾构机前端,温度越高,接近30摄氏度,相当于初夏,工作人员仅着单衣。

12时58分,步行至隧道475环处,有工人正在安装应急灯。我们登上盾构机尾部的台车,继续沿着狭窄通道缓慢前行,5分钟后,来到盾构机驾驶室。

驾驶室面积不到2平方米,司机马力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制服,聚精会神地驾驭着盾构机。工程师王业帅,紧随其后,负责维保。

这台盾构机名为“绿投号No.5”,犹如“穿山甲”,正向前方顽强掘进。

刀盘飞速旋转,坚硬的壁面被切削破碎,飞溅的泥土被吸入盾构机螺旋输送机,顺着传输皮带运到地面。

14时许记者离开时,盾构机掘进的轰鸣声依然不绝于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