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字是否“大气”,“纵横聚散”很关键!(下)(聚散篇)

 脩心 2019-02-14



启功先生说:


用笔何如结字难,

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

顿觉全牛骨隙宽。


我们读书论,

看到这种带“最”的字一定要特别关注。

所以,我们写字最应该关心的就是

“纵横聚散”


我们已经讲过了“纵横”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聚散”


接下来,就进入到本期主题啦


本期主题:

启功说写字要“纵横聚散”是什么意思?(聚散篇)




启功曾道出结字最重要的两点,纵横和聚散(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启功说写字要“纵横聚散”是什么意思?← 在这一篇里馆长答疑团已经讲述了“纵横”的相关概念,下面我们就将探讨“聚散”的问题。

 

其实“聚散”和“纵横”一样,本质仍是为了破除字中笔画分布均匀单一的状态


但二者之间又有所不同,如果说纵横是一种“线”性思维,那么聚散则是“面”性思维。具体如何理解,请看下面两组示意图:


纵横:纵向横向的线思维

即破除均衡的方式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笔画延伸实现的



聚散:分块组合的面思维

即破除均衡的方式是通过调整笔画、结构所占区域的比例和布白实现的


1


接下来,我们用赵孟頫的一个“洁”字来做示范,请看:



这个字是典型的均匀化处理,上下、左右几乎严格等分,近于死板。所以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不如下面启功对笔画的处理方式。



启功明显意识到,各部分不应等匀,笔画分布向中间靠拢,内紧外松,所谓中宫收紧是也。


这一招,启功胜。

 

就像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能放纵,即散得开;能攒捉,即聚得紧


一聚一散,风采乃见。

2


再比如启功的“般”字,内部收紧,外部放开,不取等匀,方得对比变化的艺术真谛。



这里我们引入平面设计的理论,让大家对聚散有更深入的理解。


美国设计师Robin Williams提出了著名的设计四原则:亲密、对比、对齐、重复。



什么叫“亲密”呢?

就是聚在一起。

 

请看以下两张图片,红点在方格中均匀分布。



从设计的角度看,这是不合理的事情,因为这只是单纯数学化的平均分配,没有人的“巧思”在里面。


为什么呢?


因为元素与元素是不一样的。红点和红点之间具有更大的相似度,理应关系更紧密,而红点和边缘线差异巨大,理应距离更远。


所谓“亲密”原则就是相似的元素要靠得紧差异大的元素拉开距离。这样视觉上才会统一且有人的思想在里面,即更有有设计感!


红点要聚拢


一定要注意到,每个元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元素与元素是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发挥各自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懒惰处理。


书法亦是如此。短横和长横的特性是不一样的,横竖和撇捺的特性也不一样,各有各的性格。该聚聚,该散散,才是方家所为




3


不只结体,深入讲下去,章法上也要有聚有散


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名作《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对“聚散”的应用相当高明,很多时候甚至已经“聚”到极致,笔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色块”。



这并不是什么败笔失误,而是高手所为,加深字的层次感,让墨色有层级的变化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来看看乾隆皇帝的临本。



这件临作,比王羲之的单薄太多,徒得字形,失去了原作的风采。其中一个大毛病就是墨色层次太少,聚散不够。



很明显,乾隆把王羲之的优点一一剔除,把有特色处理成了没特色。

使整体看起来均匀、普通、寻常、没味道。



聚到极致,如同色块;散到极致,便是空白。


所谓“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常往这方面追求,字才能不流于俗。

 

4


再举几个古帖,希望你已能看出聚散。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得示帖》


王志《喉痛帖》


怀素《苦笋帖》


5



值得提醒的是,聚散,有时也叫疏密或收放。用词虽不一样,内在思想是统一的。就是破除等匀


一字中要部分笔画取收势,部分笔画取放势,收和放造成对比。收处紧,放处松,一紧一松产生节奏,这样,字才有生气。

 

所谓生气,就是活;所谓活,就是变化;所谓变化,就是破除等匀。


当然,要破除等匀,首先要能做到等匀

立而后破,千古不传之秘。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 董其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