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在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南部的重要城市塔拉兹,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军队,击溃了与之对垒的大唐王朝安西四镇兵马。这次战役的胜负,不仅是两个文明争夺河中控制权的转折点,也是古代东亚与内亚军队之间,不可多得的交手记录。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很多人炒作怛(dá)罗斯之战是阿拉伯帝国与唐朝的火星撞地球般的对抗,并且认为此战之后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中西亚地区。然而事实是,怛罗斯之战只是唐朝在西域的一个小挫折,唐朝至始至终也没有把这场小摩擦当回事。怛罗斯之战并未动摇唐朝国本,唐朝也并未因此而丧失对西域的控制。怛罗斯之战是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个人贪功冒进引起的连锁反应,这是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带来的结果,包括后来让唐朝衰亡的“安史之乱”也起因于节度使制度。 天宝九年(750年)的腊月,安西大都护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借口,向刚和唐朝缔结和约没多久的石国发动进攻。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弱小的石国根本不是唐朝的对手,很快都城陷落,一干贵戚全部成了俘虏。按理说要收服一个国家,干到这个地步也就适可而止了。但随后高仙芝干了几件令唐人瞠目结舌、石国人肝胆欲裂的事情:杀降、洗劫和屠城。这三件事不仅令唐朝在西域各国心目中的形象一扫而空,还激起了石国流亡朝廷的激烈抵抗,更为西方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给了染指中亚的机会。很快,逃往大食的石国王子就联合中亚诸国及大食援军共计不下十万人,准备攻击唐朝的大食军队(中亚诸国的军队战斗力基本不够看,主力仍为大食人)的先头部队先于唐军抢占了怛罗斯城,因此当高仙芝的部队开到怛罗斯时,城头已经插上了黑衣大食的旗帜。 安西军猛将如云,高仙芝自己加上虢国公 李嗣业、扶风郡王 马麟、张掖郡王 段秀实、昌化郡王 白孝德以及高仙芝的老搭档——封常清,兵精将猛让高仙芝信心十足。况且此前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进行过六次战争,大食均被唐朝按在地上摩擦。因此高仙芝率领2万安西军+1万仆从军长途奔袭,纵深推进700余里。 高仙芝随即下令对怛罗斯发动猛攻。但是由于怛罗斯城防坚固,再加上从西方源源不断的援兵抵达,导致一连五天唐军都无法拿下这座城市。而第六天,大食军集结完毕,旋即和唐军在城郊展开决战。战斗一开始,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唐军并没落下风,反倒是凭借其精良的装备和战术体系压制住了大食军队。然而就在大食军疲态尽显、似乎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唐军自己的阵脚却乱了,因为葛逻禄部落的近两万人反水了。原来大食人料定自己不一定是唐军的对手,便采取了分而划之的策略,与唐军的胡兵早早地作了接触,并予以其丰厚的贿赂,要其在战斗中反水。这些胡人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自然就在战事胶着的时候给了高仙芝背后狠狠一刀。 碣逻禄部仆从军被大食人收买,仆从军反水切断了唐军步兵与骑兵的联系,唐军失去具有碾压优势的弓弩手的支援。阿拉伯重甲骑兵轮番冲锋,腹背受敌导致唐军在夜间溃败。最后在战神李嗣业力保之下高仙芝率2000人退回安西。 那么争议最大的地方来了,高仙芝到底调动多少军力参加怛罗斯之战?甚至有史学界的人出来说,高仙芝帅军10万以上参战,最后几乎全军覆没。这种可能性存在吗?当然不可能!我们首先来看唐朝的军队编制。唐朝主要实行的是府兵军团制,人数有严格的编制。安西四镇边防军每镇标准大约在6000人,共24000兵2100马,加上防御吐蕃,整个安西都护府的兵力在2-3万之间。当时唐朝对南诏和契丹大量用兵,高仙芝如果能率领10万军队参战,那么他还要留下至少几万军队镇守安西以防御吐蕃、回鹘、突厥。 这一场仗虽然唐军败得很惨,但是大食同样是惨胜。怛罗斯一战后,大食人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再东进对安西四镇形成骚扰(尽管安西四镇的汉军主力基本已经损失殆尽)。 仅仅两年后,高仙芝的老部下封常清就一举荡平大勃律国,把唐帝国的边境线推到了最西边。甚至在两唐书的高仙芝传里,有关怛罗斯之战都只是简单带过。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