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仡谅,号缙云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黄帝轩辕氏政权第十二任帝。酉仡谅为炎帝魁隗氏后裔缙云氏的后代, 其先祖因入赘黄帝族,被赐姓为酉,后成为黄帝族人。实际上,他是炎、黄两家的混血儿。
黄帝成契十三年(乙卯,公元前4206年),酉仡谅出生在缙云氏的封地大隗(今河南郑州新密市东南),其少年时代便因才华出众而赢得本族人的赞扬,成人后又以卓越的才华,进入黄帝朝中为官,并很快得到十一任帝姜成契的重用,二十岁时便成为辅政大臣。
帝成契三十五年(丁丑,公元前4184年),十一任帝姜成契卒,遗命传位酉仡谅。于是,酉仡谅即位称帝,仍立都于洎城(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古史记载:‘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帝于轩辕之丘。’这里所说的‘帝’就是黄帝,实际上这全是虚构。中国旧时代的古史多数是根据孔子所作的‘黄帝氏族谱系’,而孔子像编撰玄幻小说一样,把十几代黄帝综合成一人,将其神话,并把中国远古时代的一切创造发明都记在其名下,把他塑造成一位‘人文初祖’,并大言不惭的说‘万世皆系于黄帝’,即所有中国人都是黄帝的子孙。然而,这样的历史又有多少信服度?孔子和司马迁对远古历史的改造,完全是出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是为历代统治集团的政治服务,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北魏的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记载:“今新郑西南具茨山上有黄帝避暑宫。”经考证,现如今的具茨山上仍有黄帝祠,其建在风后岭的南坡,三殿六配房,占地百余亩。避暑宫则在风后岭的西北,山中间有黑龙潭,潭下洞中有一水晶石古床,就是当年黄帝避暑之地。嫘祖娘娘的洞则在风后岭东石壁上,传说洞内供奉着黄帝的正妃嫘祖。早在黄帝政权四任帝姬本执政时期,黄帝姬本蹬具茨山大封功臣,封大将军风后于主峰峰顶,此峰始称风后岭。风后在峰顶修筑了一座古城,用来练兵、屯兵,如今该城遗址犹在。此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外城宽2米多、高6米、周长约3公里;城墙完全用石块砌成,城门称‘轩辕门’,又称‘南华门’;内城宽约2米、高5米、全长2公里,城门叫作‘讲武门’;在风后岭的南坡,据说生有一种‘和睦草’,是当年炎、黄两族联姻后所种下的,象征着炎、黄两族的团结和睦。‘天心石’也是四任黄帝姬本当年蹬具茨山所立。该石立在新郑古城的中央,高5米、宽2米,石的顶端有一小坑,石的正面刻有‘天心石’三字,其意思是:黄帝应天立极,立此石为天之中心。据说,‘中国’一词就是由黄帝立天心石而起。帝酉仡谅在位时,继续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筑都城。该城起于具茨山下,沿洧水河两岸,呈东南、西北向斜形构筑,周长22.5公里;现该城遗址尚在,证明黄帝并非是虚构的神话帝王。
帝仡谅四十四年(辛酉,公元前4140年),年六十七岁酉仡谅卒,其遗体葬在龙岗(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