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承,又名号,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三任帝。其祖父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首任帝神农,其父是炎帝神农氏政权的二任帝临魁。
临魁二十二年(庚寅,公元前4711年),姜承出生在黄河以南的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是帝临魁的小儿子。帝临魁在位时期,对先帝神农制定的帝与民共同施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进行了调整,准许帝与侯(部落酋长)多妻,从而开了一夫多妻制的先河。帝临魁本人就娶了三位妻子,先后生下十几个儿女。然而,这些子女全都智力平平,唯有少妻生的小儿子姜承一枝独秀,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帝临魁认为他是继承帝业的最佳人选,晚年时便把他立为了帝位继承人。
临魁四十一年(己酉,公元前4692年),帝临魁病死于承留宫中,姜承即位称帝,史称帝承。姜承执政时期,炎帝神农氏政权统治下的各部落族民开始分化,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那些执掌各部落的酋长、族长、村长,利用职权开始侵吞公共财物,村民们共同劳动所积累的财富被他们占为己有。对于这种做法,帝姜承不但不加以制止和纠正,反而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他认为:社会上的人类不应该平等,有穷有富才能体现出差别。有差别才能有竟争,有竞争社会才能进步。为了体现出这种差别,姜承即位后所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大兴土木。他认为父祖两代所建的帝都太寒酸了,不符合一国之主的身份。于是,他下令在山东境内的穷桑重建帝都。穷桑原是伏羲女娲政权帝少昊时所建的都城,如今故址虽在旧城全无。姜承认为:这里是上古贤君立都的圣地,最适合建造新都,便从全国各地征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择吉日破土动工。
帝承三年(壬子,公元前4689年),新都建成,姜承迁都于新都穷桑。新宫室建造得既宽敞又豪华,其主副房屋多达数十间;不仅有用于处理政务的议事大厅和专门用于生活区的后宫,还建造了多处专供他和妻妾们游玩休息的凉亭和高台。他效仿父亲帝临魁也娶了三位妻子,每位妻子各居一套宅院。他的妻子们不但不参加劳动,而且还雇用了多名穷人家的女子侍候她们,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用人’。姜承不仅把本部族积累的财富据为己有,还收受外族各部落所赠的珍奇宝物。在姜承的带动影响下,朝中大臣和各部落首领也都纷纷效仿,在自己所占居的土地上修建高档次的宅院,借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富贵。但是,炎帝姜承有一项明文规定:朝中大臣和各部落酋长所建宅院,不得超过帝宫,否则即视为叛逆,将会严加惩处。
炎帝神农氏政权最初的治国原则是:依然是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分尊卑贵贱,天下人人平等。然而到了姜承在位时期,其性质完全变了。族民开始两极分化,有职有权者逐渐演变成贵族,许多普通族民渐渐沦落为穷人;一些族民对此愤愤不平,不甘心受当权者的剥削,纷纷提出抗议。姜承怕事情闹大引发族民暴乱,便假借天神之说,向人们广泛宣传唯心主义的天命论,鼓说人间的富贵和贫穷都是由天神决定,任何人都无法强求,更是无法改变的。原始封闭的氏族村社生活,使族民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世界观基本上是静止的,完全看不到社会的变化。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世界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如此,因此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社会正在悄悄地改变,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逐渐变化的世界会给他们及后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于是,他们选择相信帝姜承的话,相信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由天神决定。既然是天神的决定,人就没有反抗的理由,就应该顺从天命。就这样,他们不再反抗,一如既往的尽心尽力工作着,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服从贵族的统治。贫穷族民的无知和善良维持了社会的安定,使变革中的氏族社会在和平的环境下逐步向阶级社会发展。因此,在帝姜承执政时期,炎帝神农氏政权仍处于鼎盛时期,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提高,被后世史家称为太平盛世。
帝承三十七年(丙戌,公元前4655年),年五十七岁的姜承卒,其遗体葬在穷桑城外(今山东济宁曲阜市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