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原始点医学手册文字版

 昵称o00sA 2019-02-14

编者注:

 

张钊汉医师的原始点医学是以激发、恢复人体免疫力、自愈力的,以保健为主,治疗为辅的、新生活化的自然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医师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而发明这疗法,提倡人有正气,社会有正气,才是真正的健康世界。张医师的爱心能改变世界——原始点能在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大民众中推广,民众自己能真正成为健康的主人。愿善人们加入到公益的队伍中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支持基金会,共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为了更方便大家学习,特将此版打成文字。内容以原册为准。 


            

               

自序

生命的过程,必须经历生老病死,为了解决疾病症状,才有医学的诞生。回顾2016年到2017年间,此书仍处于逐步完成阶段,但到了2018年原始点医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即:在诊断上,从因治疗疾病,完全不需借助西医任何仪器检查,就可分辨病情轻重好坏及推断治病所需时间;在治疗上,为了使热源能够改善体质、间接治病,总结岀热源的使用原则,必须以干爽透气、直达体伤位置为主,并可配合按推患处,帮助热源吸收。

这些硏发成果带动姜粉泥的改良,透过微波或锅煮,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不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大幅提升疗效;同样也影响姜汤的应用,借由灌肠、洗眼、清鼻等,使其直接温暖器官,所以不仅可解决疑难杂症,还可使腹部严重患者转危为安。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疗效之余,也令诊断更趋完整,并将同属诊疗内容的辨因篇与调因篇合并为一,改名为“辨因施治”,使硏判病情、治疗疾病的诊疗体系更加完善。

此外,对于急救方面,原始点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诊断上,心脏骤停的生死存亡,应以热能(而非心跳或呼吸)之有无作为判断。由于热能可反映在脸色,所以从果推因,通过观察猝倒者脸色变化,就能帮助我们快速作出判断;在治疗上,上背部原始点既是病症的起源处,也是解症的大开关,故按推上背部原始点不仅能诊断岀病症之体伤位置,还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症抢救患者。职是之故,写了12年的原始点医学才得以大功告成。

此书的特点是理论深入浅出、化为简,且写出来的,一定能做到,使诊断与治疗、医疗与保健、临床与理论,在实际应用上,不至于被单独区分开来,而能做到相辅相成、融合为一,并能轻而易举地将此一诊疗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正因为原始点医学不需要庞大的理论体系、复杂的治疗方法、精密的仪器设备、昂贵的特殊药物,只须在生活中善用按推原始点及外内热源,并配合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就能提升人体的自愈力、免疫力,使患者能够快速疗愈疾病、重回健康。所以,这种生活化、简单易行的自然医学,势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佳保障。

2018年12月28日



财团法人张钊汉原始点医疗基金会

理念与推广原则

壹、理念(以下简称基金会)

一、原始点医学是以人为本、以病为师,放空知见、从零开始,点点滴滴从患者身上摸索、验证出来的,是安全有效、简易环保、非药物、非侵入性等特色的自然医学。其具体处理方法是在生活中通过按推原始痛点、补充外内热源,并配合适当运动、充分休息与良好心态,以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帮助身体恢复正常运作,达到自我康复、解除症状的目的。

二、基金会旨在义务教导全球民众“原始点”医学观,进一步改善现有医疗文化,帮助各个区域、国家缩减医疗支出,使民众不再枉受病苦。基金会并非医院、诊所,将“原始点”教导民众后,医疗、保健的自主权仍由当事者抉择应用。

三、基金会为维护医学的中立性,不涉及政治、宗教活动。在合法前提下,愿与全球各团体保持等距友好关系,彼此尊重、平等往来、相互协商。期望把原始点的种子播撒到全球每个角落,以解决当代人所有病苦,为后人留下一条活路。

贰、推广原则

一、原始点医学所有研发成果、相关资料,包括视频、音频、书籍、光碟等,均与民众同享。在尊重世界各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推广原始点,培养志工人才,并将收集的各类案例,在基金会网站、基金会授权的世界各地公益点网站及其他媒体公告,供学习者参考。

二、在广布流传过程中,为保证“原始点”的纯正性及权威性,基金会绝不对外授权录制公开演讲的影音,各地推广机构均以基金会发布的影音资料作为标准教材。使用者或推广者务必遵守“一条脊椎与七处原始点”要则,不得任意增减、篡改、编辑,或加入各种学说,或掺杂个人己见,令学习者真伪莫辨。

三、基金会是依法设立的公益团体,财务收支受政府监督考核。基金会相关财务收支公开化,提供捐助者及各界查察,以昭公信及回报十方善心人士的信任与护持。

我的心路历程

  眼看这本《原始点医学》即将定稿发行,彷佛终能将怀抱十余年日夜不断琢磨的心血结晶,来个终极诞生,内心颇感欣慰。感谢当中曾经协助过我的每一位好友,尤其是那些用生命示现生老病死点醒我的人,更叫我刻骨铭心、感激不尽!《原始点医学》自公元2006年初版起,一路修改至今,晃眼已十二个年头。回首来时路,总觉得人生苦多于乐,原本当个中医师只想平平淡淡过日子,可是谁能料到,内人一场癌病,却改写我的人生!

公元2001年末,内人被证实罹患乳癌,全家顷刻陷入愁云惨雾中。最初我们听从专家建议,于公元2002年经历两次手术。西医认为万无一失,没想到半年左右,不仅原位复发,还远处转移,更残酷的是医生宣判她一至两年内必死无疑,这给我莫大震惊与打击。身为中医师的我,接续试尽各种中药与针灸,同样无效,看着爱妻病情恶化,却无力回天,心如刀割。最后由于病苦难当,求生不得,绝望之余,只好于公元2003年住进安宁病房。有一次,内人腹股沟肿痛,我试着帮她全身按摩,按到臀部时,她反应强烈,同样部位连续按摩两三天后,不但痛止了,肿也消了。欣喜之余,我终于悟到:“痛处不能按,一定要从他处找开关”。意即任何病痛,在他处都有一个固定的起源点,只要在起源点适当处理,疼痛就会消失!这意味着只要找出所有开关,就能解决内人全身的疼痛。这个重大发现令我雀跃不已,从此我便踏上寻找“原始点”的漫长征途。

事实上,要找出人体开关,谈何容易!因为每处原始点位置都必须找遍患者全身,且经很多案例反复验证才能归纳出来,所以光一条脊椎与七处原始点,就足足花了五年才钻研透彻。在未找出答案前,感觉就像黑夜里一条船驶进茫茫大海,完全不知岸在哪边。日夜独自一人摸索,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确实煎熬无助。但一想到内人命在旦夕,再难熬也要咬紧牙关撑下去!然而无论如何努力,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公元2004年面对爱妻离世,我痛彻心扉,久久不能自已,心想连最爱的人都救不活,我还有颜面当医生吗?活着又有何意义?于万念俱灰之际,忆起内人曾说:“我的疼痛因为你找到的开关而大大减轻,相信这些方法可帮助很多癌症病人,希望你能继续研发。”就是这段话,激励我走出阴霾,遂发愿:这辈子一定要解决当今世纪大病——癌症,以免家破人亡的悲剧在他人身上继续重演。故当原始点位置确立后,我便毅然关掉诊所,到台北创办基金会,以公益服务的方式推广原始点,希望民众能够学懂此法、自利利他。

诚然,此法最初虽为攻克癌症而研发,但从往后大量临床案例证明:原始点能处理的不仅是癌症,还有各种疑难杂症,甚至急症、急救等,且处处展现其安全、有效、可重复的特色。为了使民众易于理解,原始点在实证的基础上,不断作理论层面的充实与完善,最后建立起一个医疗、保健与理论高度统一的的崭新医学体系,并证实真正能解决疾病的是人体本身的自愈力。此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既无需打针,也不用吃药,只要生活中正确按推原始点、善用外内热源、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便能激发提升、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因变果转、因好病除的效果。相信这种不涉及医疗行为、反璞归真的自然简单生活方式,才是远离疾病、保障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唯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原始点医学是放空知见、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在患者身上摸索、验证出来的。因为现有医疗的不完善,所以原始点注定要另辟蹊径;因为健康主要来自于自然的简单生活方式而非人为的复杂医疗方法,所以原始点注定有别于现有医学。这种非药物、非侵入性的生活化新型医学,希望大家能以开放心态来学习,且身体力行于生活中。只要读者深入探究实践、明了此中因缘果的道理,则不仅能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还能以智慧解决病苦,以爱心利益众生,从而活出自信圆满的人生。

张钊汉


2015年出版序

原始点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短短十来年,便已传遍世界各地。这本小册子自2006年初版起,即随着原始点的推广与发展不断地得到充实与完善,其名称也因对原始点认知的不断深入曾多次变更。至于其版本的升级则更是频繁,截至2014年中已经到了第12版了。如今“原始点”一词早已成为原始点医学及其保健疗法的代名词。其发展也进入成熟阶段,需要一个定型版本与之配合。为此,近一年来基金会多方征询意见,并深入总结既有的研发成果,殚精竭虑,对手册进行全面修订而暂不出新版,不得已时则用《原始点讲义》应急。今新版完稿。更名为《原始点健康手册》,以反映原始点对医学的理解与定位。

原始点原本是为攻克癌症而研发,但因其处理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故最初命名为“疼痛疗法”。而初版时即有的“原始痛点”概念,被理论化为“原始点”后,于公元2008年7月才加入到名称中,成为“疼痛原始点疗法”。到了公元2009年1月,已有足量临床案例证据证明原始点适用于几乎所有内外科疾病,遂去“疼痛”二字。简化其名为“原始点疗法”。及至2012年,其医疗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已近成熟,保健的外内热源已获得重大突破,理论也趋成型,不仅处理各类疑难杂症更加得心应手,甚至在急症、急救方面也表现精彩,处处展现其安全、有效、可重复的特色。故原始点虽不牵涉任何医疗行为,却已具备医疗与保健的医学实质,于是在公元2013年1月出新版时更名为“原始点医学”。

医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救死扶伤,解除病苦。所有的专业化医疗手段,都是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若能在生活中运用运用简单的保健疗法,如按推原始痛点、温敷、温热性饮食、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就能获得健康,相信这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十余年的原始点临床实践,即是运用这些简单的保健疗法,使无数民众重获健康,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究其原理,是因按推原始痛点有医疗立即解症之功,其余方法则有保健间接治病之效,所以才能帮助民众彻底解决疾病、重获健康。职是之故,遂于公元2015年将新版更名为《原始点健康手册》。如此更名不仅符合基金会推广的初衷,也符合基金会始终不变的使命,那就是研发一套生活化、成本低廉、易学易用且涵盖医疗与保健的绿色纯自然医学,且不涉及医疗行为,以非侵入性、非药物的方式来解决人类的病苦,并将健康自主权交到民众的手中。

这一版增删甚多。其中手法篇增补了原始点位置的文字描述;理论部分,在临床实证的基础上,深入反思医学的核心问题,产生了一些创新的见解,因而对医学、医疗与保健、成分与药性的作用、疾病症状与衰老异常、症状中的症与状等重要概念,按照原始点医学的逻辑给予重新定义,对“辩因与急救”的诊疗原则也做了更精要的描述,以厘清许多医学中历来模糊不清的根本问题。这些观点与现有的医学认知或有不同,但可提供一个新角度来审视现有医学,相信读者从中能有所启发。

我们深知,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必然要冲破旧有的观念框架;要理解接受任何一种创新思维,也非易事。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不为成见所蔽,固步自封;亦不为新说所迷,盲目顺从。读者不妨先放下个人知见,以科学的实证精神,心平气和地按照手册所述方法去试一试,再判真伪不迟,如此从实践中得出真知,方能开启大智慧,拓展新视野,承前启后,自利利人。

2015年9月14日

赖忠文于浙江平阳岩庵湖畔碧泉精舍 

 

目录

 

基金会理念与推广原则

我的心路历程

2015年出版序

 


壹、手法篇

原始点手法

原始点位置及其涵盖范围示意图

一.头部原始点

二.颈部原始点

三.上背部原始点

四.下背部原始点

五.肩部原始点

六.荐椎部原始点

七.臀部原始点

八.踝部原始点

九.足背部原始点

十.肘部原始点

十一.手背部原始点

贰、理论篇

一.原始点医学概要

二.论果

三.癌肿瘤

四.辨因施治

五.热能

六.原始点

七.经络、阿是穴、原始点

八.谈缘

九.急救

十.重病处理

十一.医疗与保健

十二.总论

 


 

叁、附录

一.姜的应用

二.参汤制作

三.蔬食寒热表

四.中药药性分类表

 

后记

感思您的支持

 

壹、手法篇

 

原始点手法

原始点手法的研发,是为了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而欲达此目的,手法必须在理论指导下,配合热源的应用,才能大幅提升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手法包括原始点位置与按推技巧,处理病症则首重位置,其次才是技巧。

就位置而言,原始点大多位于骨旁处,可分成一条脊椎(颈部、上背部、下背部、荐椎部)及其余七处部位(头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臀部、踝部、足背部)。每一处原始点都有明确的涵盖范围,共同遍覆全身。应用时只须知道病症发生位置为何处原始点所涵盖,即可按推该处原始点,并从中找到需要处理的压痛点(参考【原始点位置及其涵盖范围示意图】)其中脊椎两侧原始痛点找法的基本原则是:

 

要领          病症位置        原始痛点

前面找后面躯干前面的病症 向背后相对的脊椎两侧找压痛点。

旁边找中间脊椎两旁的病症 向中间的脊椎两侧找压痛点。

下面找上面脊椎的病症     向上沿脊椎两侧找压痛点。

 

原始点虽名为点,实则相连成线,故按推时沿图中红线所示路径即可,勿拘泥具体有多少点。临床上,在各部位的路径上发现的压痛点,或仅一点、或有多点、或相连成段、甚至遍及全线。由于原始痛点位置深浅不同,故按推还要配合技巧。

就技巧而言,按推力量须由轻而重以测定最适宜的力度,找到压痛点后,按推此压痛点以略感疼痛为宜,过重有强烈疼痛感,则易造成伤害;太轻而没有疼痛感,则效果不佳。至于轻按即痛者,则只能用指腹或掌根缓慢轻柔地处理。按推每个压痛点约3秒,可来回处理2至3遍,但只要病症减轻即可停止。重病者可一天精准轻巧按推两次;轻症者可两三天按推一次,也可每天按推一次当作保健。总之,按推之力量、时间与次数都应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手法应遵循三项原则:

(1)安全原则:即按推不可太重、太久、太频繁。

(2)有效原则:即位置精准,见效即止。

(3)经济原则:即施作者以最省力的方式,让患者承受最小的

痛苦,而达到解症的效果。

 

由于按推技巧不仅涉及肘、拳、掌根、指节、指腹的力度、角度、速度、幅度等,还要配合身体姿势,且施作时必须清楚原始点位置,故学习者一定要观看教学视频,并经合格志工多次指导校正,才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套手法。然艺无止境,即便熟练者仍须精通理论,不可得少为足,自误误人。

 

注意事项

1.处理头、颈及躯干部位的病症,其两侧原始痛点都要按推,其余四肢病症则只须按推病症同侧的相关原始痛点即可。按推后都必须以热源温之。

2.伤口不可按推。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不可按推患处,而本处体伤所致之病症,虽可按摩患处,但仍应以热源为主。

3.有极少数患者,在病症相对应的原始点找不到痛点,可往上延伸寻找。

 

 

 

 

 

 

 

二、原始点位置及其涵盖范围示意图

 

 

(一)  头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点、线所示,分耳后原始点及枕骨下沿原始点两部份,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耳后原始点在耳垂后方下颚骨及乳突骨间的骨缝上端,贴近耳背。枕骨下沿原始点起于乳突骨与枕骨下沿相接的凹陷处,由此紧贴枕骨下沿延伸至同侧大脖筋上为止。

 

涵盖范围:

头的全部,如图中橘色区域所示。

 

 

 

 

 

(二)颈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分水平、垂直两段。水平段即头部原始点中的枕骨下沿原始点;垂直段则位于颈椎两侧,起于枕骨下沿(发际内)的大脖筋,顺筋下行止于颈肩结合处。

 

涵盖范围:

颈部、肩膀至锁骨,如图中黄色区域所示。

 

 

 

 

 

(三)上背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平行位于脊椎两侧,左右对称。用指尖轻触脊椎以确定骨头位置,再从骨头旁开一指宽即是。起于肩颈结合处,下行至背部中间处而止。

 

涵盖范围:

上躯干(除锁骨、肩峰、肩膀、肩前、腋下、侧胸以外)及小腿肚,如图中淡紫色区域所示。

 

 

 

 

 

 

 

(四)下背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接上背部的点位,同宽度向下延伸至髂骨上沿而止。(此处实为与上背部原始点相连的一条,仅为操作方便而分上下。)

 

涵盖范围

下躯干至荐椎原始点最高点,如图中淡紫色区域所示。

 

 

 

 

 

(五)肩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从肩颈结合处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平行于脊椎下行至腋下等高处为起点,再沿此线上行至碰到肩胛冈下缘,然后由此转折,沿肩胛冈下缘至肩胛冈尽端处为终点。

 

涵盖范围:

肩峰、肩前、腋下、侧胸、上臂至肘关节上沿,如图中绿色区域所示。

 

 

 

 

 

(六)荐椎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四指并拢,以食指压骶骨中线上,令其根部与尾骨对齐。此时小指尖上方之位置为参考点,再从此点微调找一压陷点。若在此点向上、向内顶压都碰触到骨头,则此处即为荐椎原始点最高点。由此点垂直下行,止于坐骨。

 

涵盖范围:

下臀(荐椎部原始点最高点以下、臀横纹以上)及其前方小腹,如图中棕色区域所示。(由赵信荣医师提供)

 

 

 

 

 

(七)臀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在臀部上,左右对称呈V字形。以拇指从外则的髂骨上沿向内、微向下顶到骨头,即以此骨旁为上端点;下端点位于尾骨旁。此两端点紧贴骨旁的连线路径即为臀部原始点位置。

 

涵盖范围:

从臀横纹及腹股沟以下至踝关节下沿(小腿肚除外),如图中淡橘色区域所示。

 

 

 

 

(八)踝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分内踝、外踝两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原始点在内、外踝骨下缘骨缝处,各呈开口向上的半圆形。内踝还可沿胫骨后侧缘向上延伸约一食指长。

涵盖范围:

足背内、外侧(约以足背中线为界)及足底中、后段(以通过内、外踝尖的垂直截面为界,后段即足跟部),如图中粉红色区域所示。再进一步细分,以内、外踝尖正下方的原始点为界,将内、外踝原始点分为前后两段,则:

内踝后段主管足跟部,外踝后段辅之。  (图1)

内踝前段主管足底中段及足背内侧。    (图2)

外踝前段主管足背外侧并辅助足底中段。(图3)




(九)足背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位于足背,共有四条。每条起于两趾间的结合部,向上经过两跖趾关节间隙,再沿跖骨缝(蚓状肌)上行至其尽端而止。

 

涵盖范围:

足背原始点相对应之足底前段至足趾,如图中蓝色区域所示。

 

 


(十)肘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起于肘关节上方前侧凹陷处,沿肱骨向上行约一食指长,少数患者还可能再向上延伸。

 

涵盖范围:

肘关节以下,包含手肘、下臂、手腕、掌根、手背,如图中灰色区域所示。

 

 

 

 

(十一)手背部原始点

 

位置:

如图中红线所示,位于手背,共有三条,每条起于两指间的结合部,向上经过手背的两指关节间隙,再沿掌骨缝(蚓状肌)上行至其尽端而止。

 

涵盖范围:

手背部原始点相对应之手掌心至手指,如图中黄绿色区域所示。

 

 

 

贰、理论篇

 

一、原始点医学概要

原始点医学是放空知见、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在患者身上摸索出来的。研发之初,先是重用内热源,之后归纳出“一条脊椎与七处原始点”,其后又发现外热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诊、疗一体同步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进而创立以因、缘、果的架构来阐述疾病由来与诊疗原则的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突破、充实、完善,最后建立起一个医疗、保健与理论高度统一的崭新医学体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定律。例如种子没有了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外在条件的协助,是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将此种子譬喻为“因”,则外在的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就是“缘”,长出的果实就是“果”,此即众所周知的“因、缘、果”的道理。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经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体伤及热能不足的变化,身体不是走向疾病,就是走向衰老。医学要解决的是疾病症状,而非衰老异常。为了厘清疾病症状与衰老异常之由来,可用上述之因、缘、果的理论加以阐明。因缘果本是假设的名词,彼此相待而生,为方便表述,先设定疾病与衰老为果,则因、缘二者之定位即与之相对待而成立。衰老表现为异常形态与异常指数,总称异常。由于异常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所以异常虽与疾病同因,但并非疾病,也与疾病无因果关系。疾病表现为症与状,其中症指不适感、功能紊乱及体力虚弱,状指体表组织受损,而所有症状皆因体伤与热能不足所致,其中体伤分为他处体伤与本处体伤,可直接产生症状;热能不足则可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缘可分为医疗保健之善缘与伤身致病之恶缘。善缘如正确按推原始点、善用热源、适当运动等,可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使身体正常运作恢复健康。恶缘如生气、压力、劳累等,会消耗热能间接导致体伤而产生症状,但有些恶缘如车祸、摔伤、烫伤等,则可直接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

由上可知,因要影响果,必须借助缘;同样,缘要影响果,也必须通因的运作。单一的因或单一的缘都不会影响果,必须要因缘具足,果才会改变。切莫在诊断上将果作因,如把热象症状的果当成热性体质的因,而使果与因混淆不清;或错认果,如本无疾病,却将衰老的异常当成疾病,而使病人变多;或倒果为因,如将异常的果当成症状的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或在治疗上弃因谈缘,不谈身体运作的因却谈药食、按推的缘有治病功效,而说缘治果。

由于有疾病必有体伤,身体为修复体伤以解除症状必会消耗更多热能,故治疗疾病当从因着手,用诸善缘同时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此外,要发大心大愿,随时观照内心,反省明察,断诸恶缘。如此则因变果转,治病不难;否则舍因逐果,祸福难料,惟智者明断。

 

 

 

二、论果

“果”指疾病的症与状及衰老的异常形态与异常指数,其因皆由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至于西医病名及病因,不过是据果的不同特征加以命名,已含在果中,不再另列。

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随着体伤与热能不足的变化,身体不是走向疾病,就是走向衰老。有疾病与衰老必有症状与异常,症状与异常可感可见,是疾病与衰老之具体表征,而疾病与衰老则是所有症状与异常的抽象代名词。症状可再细分为症与状,其中“症”指不适感、功能紊乱及体力虚弱,“状”指体表组织受损,而症与状同异常一样,都不会产生其他症状。历来的习惯,不论是症或状,都一概统称为症状,但二者常有不同的体伤来源。所谓异常,即异于之前正常的形态与指数,可分为异常形态与异常指数,异常形态指目视手触可辨,但还未达到状的体表组织受损程度的非正常形态,以及仪器检测出来的体内非正常形态;异常指数指仪器检测出来的非正常指数。所有这些异常既非症也非状,所以并非疾病而是衰老。

症状

“症”的不适感,如:疼痛、酸、麻、痒、胀、闷、刺、晕、口苦、灼热、潮热、下坠感……多属他处体伤所致;“症”的功能紊乱,如:失眠、烦躁、食不下、气喘、多汗、流鼻涕、耳鸣、耳聋、耳流脓、口眼歪斜、咳嗽、呕吐、腹泻、便秘、小便困难、白带、抽筋、扳机指……或属他处体伤或属本处体伤所致;“症”的体力虚弱,可显示出生命的脆弱或危险,如:行动迟缓无力、异常疲惫、瘫痪、肌肉萎缩、暴瘦、声音微弱、面无光泽、高烧、腹泻、肢体冰冷、怕冷、发抖、水肿……多属本处体伤所致。“症”的体伤位置分类仅供参考,并不绝对。其准确位置还必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后,视病症改善与否,才可确认为他处或本处,绝不能单凭感觉或目视。“状”的体表组织受损,主要包括伤口及皮肤病,如:肿胀、破皮、出血、目赤、口疮、疔疮、溃烂、烫伤、化学毒液灼伤、青春痘、牛皮癣、干癣、红疹、褥疮……属本处体伤所致,可见“状”单凭目视即可分辨。

这里将“症”与“状”分开,即是为了指出“状”消失后,“症”未必能解除;反之,“症”解除后,“状”也未必会消失。譬如肿痛,常见有肿消而痛未止,或痛止而肿未消的现象,即可证明“症”与“状”可由不同体伤所致,其间并无因果关系。

异常

目视手触可辨身体的异常形态,如:发白、面皱、驼背、高低肩、长短腿、筋结、筋粗、筋紧绷、骨移位、脊椎变形……。仪器检测出来的体内异常形态,如:癌肿瘤、子宫肌瘤、纤维瘤、肠息肉、脾肿大、肾萎缩、脑萎缩、肝硬化、肺纤维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脑梗塞、白内障、骨刺、骨头坏死、关节变形、脊椎侧弯、椎间盘突出……;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指数,如:异常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癌指数、肝指数、肾指数、胆固醇……。由于有疾病症状才有医学,因此人之健康与否,是以“有无疾病症状”为准。所有身体的异常,因为既不是“疾病本身”症的不适感、功能紊乱及体力虚弱与状的体表组织受损,所以不能作为判断健康与否的诊断依据;也不是“疾病之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以不能作为从因解除症状的治疗凭证,可见异常并非医学的治疗对象。虽然仪器亦可检测出体内的异物,如:宿便、结石、死胎、寄生虫、耳垢、小虫、鱼刺……,即组织受损,如气胸、骨折、脑溢血、胃出血、溃疡、发炎、沾粘……,但不论是异物还是组织受损造成本处体伤,再由本处体伤导致病症,只要热能不足得以改善,身体就可自行修复本处体伤,从而达到解除病症的目的,故从因治疗病症,不必再细究体内有无异物或组织受损。

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异常,往往须忍饥挨饿空腹进行,甚至还须忍受像麻醉剂、内视镜、放射线、抽脊髓、穿刺、切片……所带来的不适与风险。殊不知付出这么多代价,查出的异常不仅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

现今医学中的一大误区,就是错认果,将衰老的异常当成疾病之因或疾病本身而使病人变多。其实异常与疾病一样,皆由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所以它是果而非因。如果将异常当成疾病之因,就会犯了两种错误:首先是“一症多因”的错。即认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异常所致,比如痛症可由异常形态如:肿瘤、骨刺、椎间盘突出、关节变形等,或异常指数如:高尿酸、高血糖等引起。但原始点经临床实证确认所有症状皆由体伤直接导致,即体伤这一种因可导致多种症状之果,例如头部体伤可导致头痛、眼干、鼻塞、耳鸣、牙痛、面麻等所有头面部病症,也就是“一因多症”,而非“一症多因”。再说“一症多因”意即“一果多因”也于理不通。正如一个母亲(因)可生出很多孩子(果),而一个孩子(果)不可能有很多生身母亲(因)。所以认为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异常所致的“一症多因”,本质上是“倒果为因”,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是“果生果”的错。即认为一种异常可导致多种症状,比如:肝硬化可导致腹水、食不下;肺纤维化可导致咳嗽、气喘;糖尿病可导致皮肤溃烂、眼睛瞎;高血压可导致头晕、脑中风;椎间盘突出可导致腰痛、腿痛;肠息肉可导致腹胀、便秘;癌肿瘤可导致倦怠、暴瘦、疼痛,甚至死亡。但异常就像发白不会导致头痛、头晕;面皱不会导致肤痒、溃烂一样,果是不可能生果的。再说要是果可以生果,则如同不需父母,孩子本身就可生出弟妹来;一颗苹果也可以生出同一树上的其他苹果,甚至香蕉、葡萄来,这岂不是天下大乱?因此,认为一种异常可导致各种症状,即一种果可生出多种果的“果生果”观点,本质上也是“倒果为因”不能成立。

异常不是疾病本身。因为异常既不是疾病“症”的不适感、功能紊乱及体力虚弱,也不是“状”的体表组织受损,而是自然规律所呈现的衰老败坏现象。由于身体衰老败坏程度各个不同,所以即使同属一个年龄层仍会有个体的差异。这些差异,无论如何努力改善,有些仍会超出正常标准,而被视为异常,但异常却非疾病本身。

正因为异常既不是疾病之因,也不是疾病本身,所以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不能反映健康的真实状况。这就是常见身体有病,检测结果却正常;身体无病,检测结果却异常的原因。虽然透过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能够因此改善异常,但医学要治疗的是疾病症状,而非衰老异常。明了此理,就不必想方设法去追求仪器检测的所谓人为“正常”标准。

原始点与西医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诊断上,在治疗上也是如此。比如患者视力减退,西医会先用仪器检查,最后若认为是白内障阻碍眼睛的运作功能,再由眼睛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导致视力减退,西医就会采用手术,直接从果解症治疗白内障;原始点则完全不需仪器检查,直接从因按推头部原始痛点,以分辨视力减退的体伤位置。视力减退若属他处体伤所致,按推后就能改善;按推后不能改善,则此视力减退属本处体伤所致,可用温姜汤清洗眼睛,以改善热能不足,间接疗愈病症。综上所述,西医从果解症,不仅需要仪器检查,还要治疗异常;原始点从因解症,既不需仪器检查,也不用理会异常,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此外,西医认为果可以生果,即异常的果可导致病症的果,所以为了解决病症,必须治疗异常。但衰老的异常,并非治疗对象,更何况异常指数只是抽象的数据,不会造成体伤,根本与病症无关。只有当其中异常形态(以白内障为例)的果,已造成本处体伤(阻碍眼睛功能)的因,再由本处体伤(眼睛功能受阻)的因导致病症(视力减退)的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医才能从果解症治疗此异常形态(白内障)。由此可知,果虽然可以影响因,但只有因才能生果,果是不可能生果的。此意味着只要因改善了,果也能够因此获得改善,这也是从因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虽然不治疗异常,但也能够因此改善异常的原因。

总之,医学并非要解决衰老的异常,但如果为了解除病症或检测正常,却将异常当成治疗与诊断的对象,那就犯了“将衰老当成疾病而使病人变多”与“倒果为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的过失,如此治疗不仅违反自然规律,还超出医学范畴。

 

三、癌肿瘤

每个人都有癌细胞,这已是公认的常识。癌细胞既然本有,未被检查出,又有何喜?既然本有,被检查出了,又有何惧?既然本有,为何还要检查?如果说癌细胞是要命的,又是本来具有,那么,我们是如何活过来的?可见生死与癌细胞的有无无关。

那么,是不是癌细胞聚生成癌肿瘤之后,就会威胁到生命?如果会,为何有人得癌肿瘤却至死都不发病?既然都不发病,怎么还会死人?可见生死与癌肿瘤的有无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大,可是有人癌肿瘤都长到二、三十公分大了,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要长到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大小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肿瘤长得不够多,可是有人体检时癌肿瘤已转移多处,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转移范围要多大,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肿瘤多寡无关。如果不死是因癌指数不够高,可是有人癌指数已上万,为什么还活着?而且也没有证据说指数要多高,就必然会死,可见生死与癌指数高低无关。综上所述,可见癌肿瘤的有无、大小、多寡及癌指数的高低跟生死无关。

其实癌肿瘤与癌指数同发白、面皱一样均属异常之果,并与所有其他异常之果一样,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也就是伴随着生命衰老败坏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的现象。所以癌肿瘤顶多只是提醒我们体内代谢变差了,不良生活习惯该改变罢了,并非疾病的症状,不可视同疾病,更非绝症。因此人绝非死于癌肿瘤或癌指数,就像人绝非死于发白、面皱一样,最后皆因热能耗尽、体力衰竭才走的。既然生死与癌肿瘤无关,而是与热能体力有关,所以研判重病患者病情好坏,不须参考癌肿瘤的变化或癌指数的高低,只须参考患者的体力变化即可,也就是当体力转佳,表示转危为安,步向坦途;当体力转弱,则表示趋向恶化,步入险境。再者,疾病的症状可感可见,因此身体有无疾病、病情有无好转,不需仪器检查,自己就可断定。然而不幸的是,病人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去作检查,而检查出来的癌肿瘤,却不断地被夸大丑化成致命恶疾,甚至有些医师会用此来威胁、恐吓病人:如果不接受手术或化疗,癌细胞会迅速恶化,最多只能活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等云云,让病人吓得半死,每天活在死亡的阴影下,这哪是找回健康的开始,根本就是恶梦的开始。

事实上,癌肿瘤既不可怕,也不该被处理,它只是像警报器一样,警报器响了,理所当然是要去灭火,而不是处理警报器。但现今的医学,恰好相反,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目前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所用的断层扫描、穿刺、切片、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全都是破坏性的。比如一次断层扫描的辐射量视不同部位,约略等于100到400张X光片;穿刺、切片检查又在伤口补上一刀,让癌肿瘤进一步恶化;而手术、化疗、放疗的破坏性、杀伤力更大,会使患者的热能严重消耗,体力瞬间变差,甚至让器官衰竭、死亡加速。即使侥幸挺过来,因身体已遭严重破坏,若不努力改变生活方式以改善热能不足及体伤,癌肿瘤很快就会复发、扩散。这与把冰块敲碎,冰块暂时不见了,但温度不变,仍会结冰,是同一道理。可见治病是要从因下手,不是从果下手。

再说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癌,而癌从细胞到肿瘤,就像有头就会有发,发会从黑到白一样,是难以避免的,所以癌肿瘤同白发一样,都是生命过程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白发既然无须除掉,对癌肿瘤又何必痛下杀手,而苦了自己呢?而且杀了又长,长了又杀,如此反复地重创身体后,只会死得更快。

因此要延长生命,就要善待癌肿瘤。值得注意的是,善待癌肿瘤的方式,不是用刀割除、用药毒杀,治到奄奄一息,痛不欲生;也不是不要进补,想将它饿死,而是要在生活中落实温热性饮食、注重保暖、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等保健方法,积极把体力调整好,使自己活得有干劲、有动力,这样生命才有保障。

总之,癌肿瘤只是衰老败坏的异常形态,并非“症”的不适感、功能紊乱及体力虚弱,或“状”的体表组织受损,不能称为疾病,且其属果而非疾病之因,故不可将癌肿瘤当成治疗及诊断的对象,否则就超出了医学范畴。其余异常之果,亦作如是观。

 

四、辨因施治

生命要靠身体的组织器官运作来维持,而推动组织器官正常运作需要充足的能量,此能量称为热能。因此,所有疾病不外乎源自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身体组织器官运作失调的体伤问题,二是身体能量不能充分供应组织器官运作所需的热能不足问题。简言之,所有疾病症状皆因体伤与热能不足所致。体伤分为他处体伤与本处体伤,可直接导致症状;热能不足则可通过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有症状必有体伤,身体为修复体伤必会消耗更多热能,而使热能不足体力虚弱;反之,热能不足体力虚弱也会使体伤恶化,而加重症状,陷入恶性循环。由此可知,体伤与热能不足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病情的变化,所以治疗疾病必须同时解除体伤及改善热能不足。

无论是经络穴位、阿是穴乃至原始点的研发,都是为了改善组织器官运作,解决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外内热源的研发及正确运动方式,则是为了改善热能不足,间接解除体伤,尤其是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所以,辨明症状之体伤位置,是决定治疗原则的诊断方法,也唯有如此,才能决定按推、运动及使用热源的原则。此即:病症属他处体伤者,应按推原始痛点以改善组织器官运作为主,运动原始痛点或温敷原始痛点以帮助修复体伤为辅;症状属本处体伤者,应温敷患处以改善热能不足为主,运动患处或按摩患处以帮助吸收热源为辅。可见医疗若不知症状可由不同体伤所致,就会误入歧途,延误病情。

辨体伤位置的诊疗方法,须按症、状区别对待。“状”的体表组织受损,必属本处体伤所致,目视即可分辨,“症”的体伤位置则他处、本处皆有可能,故真正要辨体伤位置的是“症”而非“状”。通过按推病症相对应之原始痛点,若有改善,则此病症与患处无关,是由原始痛点所致,此原始痛点称为他处体伤;若无改善,则此病症与原始痛点无关,是由患处体伤所致,此患处体伤称为本处体伤。可见对于病症而言,是先有按推原始痛点的治疗,之后才有辨病症之体伤位置的诊断,因此其过程既是治疗,也是诊断。

原始点医学是通过辨因施治,以研判病情,治疗疾病。辨因施治的诊疗方法有三:分别为辨病症体伤位置、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辨症状修复时间及治疗范畴。辨病症体伤位置的诊疗方法,首先须观察是否有体力虚弱病症,如:行动迟缓无力、异常疲惫、瘫痪、肌肉萎缩、暴瘦、声音微弱、面无光泽、高烧、腹泻、肢体冰冷、怕冷、发抖、水肿……;其次询问按推原始痛点后,病症的不适感或功能紊乱是否仍无改善。于此二者中,只要有一种情况岀现,即表示还有本处体伤所致之病症,处理上先以外内热源为主,后以按推原始痛点或患处为辅;反之,若二者皆否,即表示并无本处体伤所致之病症,处理上先以按推原始痛点为主,后以外内热源为辅。

再者,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的诊疗方法非常重要,其方法是通过观察病症、体力表现,推断体伤与热能不足之程度,以辨病情轻重好坏;再从病情轻重好坏,以决定治疗原则。

 

(一)轻、重症的分辨与治疗原则

1.病症属局部且位于四肢,如臀痛、腿痛、膝痛、踝痛、肩痛、臂痛、肘痛、腕痛等,若发作次数很少、时间短暂,则属轻症。因为病症限于局部且很少发作,表示体伤轻微、影响热能甚少,且病症在四肢,无危险性,故属轻症。

2.病症属多处且位于头身,如头痛、呕吐,或胸闷、咳嗽、或腹痛、便秘等。若发作频繁或时间持久,则属重症。因为症状多处且发作频繁或持久,表示体伤严重、影响热能甚巨,且症状又在头身,有危险性,故属重症。

3.概而言之,疾病之轻重及介于轻重之间的研判,可从症状发作之范围(局部或多处)、部位(四肢或头身)及时间(久暂与频率)与轻症者相比即可。若三项全同,则属轻症;若其中有二项相同,则属轻偏重;若仅有一项相同,则属重偏轻;若三项全部不同,则属重症。

 

轻重症主因是体伤,表明热能不足还未严重,处理上先以按推原始痛点为主,后以外内热源为辅。研判轻重症的好转与恶化,首先观察是否有体力虚弱病症;其次观察症状是否更严重。于此二者中,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则属恶化;反之,若二者皆否,则属持平或好转。轻重症患者如果病情恶化是由于不正确医疗方法所致,则医者必须以病为师,虚心学习,并且深入了解原始点医学,如此才能辨明病情轻重好坏及病症之体伤位置,然后用诸善缘同时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以达到从因解除症状的目的。

 

(二)重病的分辨与治疗原则

1.疾病不论轻重,只要有热能严重不足的体力虚弱病症,即为重病。

2.重病若又出现体力下滑愈来愈弱,即表示热能严重耗损险象已现,虽没有立即生死之虞,但短期恐难以恢复。

3.重病若已恶化到食不下、排便困难、暴瘦,高烧、腹泻、面无光泽、声音微弱、全身无力,身体水肿,气喘、呼吸困难、眼神呆滞涣散,昏迷不能表达等体力急速下降的病症,有多个同时出现且情况紧急,则表明热能即将耗尽命危已现。

 

重病主因是热能严重不足,处理上先以外内热源为主,后以按推原始痛点或患处为辅。不言而喻,治疗疾病的目的,首先是保住生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状,而热能正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由于体伤表现在症状,热能反映在体力。故研判重病的好转与恶化,观察体力虚弱病症远比其他症状更为重要,也就是经治疗后不论症状有无改善,如见体力渐渐充足,则属好转;反之,如见体力渐渐衰退,则属恶化。重病患者如果已使用原始点所有办法,仍出现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则此情况究竟是属正常恶化现象?还是已超过人体能够自我疗愈的范畴?可通过辨症状修复时间及治疗范畴的诊疗方法加以研判。但如果其恶化原因是由于不正确生活习惯造成,则患者必须反省检讨,通过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并注意饮食及温敷,必要时可用姜汤灌肠直接温暖腹部器官,以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间接疗愈本处体伤所致之病症。此外,不仅配合按推原始痛点,以改善组织器官运作,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还要尽量避免侵入性治疗,及禁用任何寒凉性药食,包括各种点滴,如:葡萄糖、食盐水、白蛋白、抗生素、利尿剂……唯有如此才能转危为安,重获健康。

 

(三)生死存亡的分辨与治疗原则

病症若出现喘息抬肩、久久才急促呼吸一次,则说明热能耗尽,体力衰竭,大限已至。

 

处理原则绝对要避免徒增患者痛苦的抢救,如:压胸(CTR)、电击、气切、插鼻胃管、插导尿管……,以及无谓的治疗,包括禁用任何寒凉性药食乃至各种点滴,如:葡萄糖、食盐水、白蛋白、抗生素、利尿剂……。亦不可喂食温热性药食及按推原始点。此时只可温敷,让患者保持神志清明,安详而逝。如果还能根据患者的信仰或习性,善加开导,使其放下尘世所有执着,则是临终一大助缘。

 

在临床上,疾病不论由何种因素引发,亦不论诊断为何种病名及病因,分属轻症或重病、急性或慢性、内科或外科,其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即通过辨因施治按推原始痛点,并用外内热源温之,同时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如此处理不仅可治已病,还可治未病。再者,此论亦适用于许多动物、植物。内热源包括姜片、姜粉、姜粉泥、姜汤、参片、参粉、参汤、辣椒、胡椒、花椒、咖哩等,它们不仅可应用在饮食,帮助人体将食物吸收转化为热能,其中姜汤还可借由灌肠、洗眼、洗耳、清鼻等,直接温暖器官,尤其是姜汤灌肠应用得宜,能将热源发挥到极致,使腹部重病忠者转危为安。外热源包括太阳光、温灸、温敷袋、电热毯、电热器、电热吹风机、远红外线、暖贴、姜粉、姜粉泥、姜汤、姜膏等,可视创口有无及病情需要,慎选其中热源用于局部或大面积,借由皮肤吸收,直接温暖身体。所以,不论是内热源或外热源的使用,最好都可以做到直达患处,如此才能改善热能不足、间接修复体伤,尤其是本处体伤,从而达到解除疾病症状的目的。

现今西医之急性病如:感冒、食物中毒、药物过敏、毒物所伤、毒气所伤、烫伤、脑中风、癜痫、心肌梗塞、盲肠炎、肠梗阻、肠沾黏、肠病毒、急性肠胃炎、急性肾衰竭、胎死腹中……;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淋巴癌、肺癌、胃癌、肝癌、肠癌、帕金森氏症、梅杰综合症、小脑萎缩症、自闭症、植物人、渐冻人、红斑性狼疮、牛皮癣、干癬……,就原始点医学实证结果,上述疾病不论是急性或慢性、内科或外科、易懂或难僅、易治或难治,均可通过辨因施治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以达到防病及治病的目的。换言之,若无病症,可从一条脊椎及七处部位找出原始痛点按推,并用外内热源温之,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若有病症,可从病症部位找出相对应之原始痛点按推。按推后若有改善,仍须配合外内热源温之,以达到解除他处体伤所致病症的目的;按推后若无改善,则此病症系属本处体伤所致,须通过重用外内热源,亦可按摩患处,并配合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来改善热能不足、提升体力、自愈力,以达到间接疗愈本处体伤所致病症的目的。但如此处理若仍无效甚至恶化,且病情严重紧急,则须考虑热源是否无法直达患处。举例来说,胃痛胀、食不下、欲呕、体力虚弱等病症,通过按推原始痛点、外内热源、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等各种方法处理,却不见效甚至恶化,且病情严重紧急,则须考虑热源是否无法直达患处。职是之故,须用姜汤濯肠,直接温暖腹部器官,如此才能化险为夷。

再说,上述本处体伤所致之严重腹部病症,若被仪器检查出有异物、异常形态与组织受损,西医认为这三者乃至异常指数都有可能导致病症。但原始点与西医的看法不同,从“辨因”的诊断角度深入分析,透过按推病症相对应之原始痛点,若有改善,则此病症属他处体伤所致,即可证明病症与仪器检查出来的无关;若无改善,则此病症属本处体伤所致,这样才有必要就西医的看法进一步分析。在临床上,异常形态造成本处体伤的机率本来就很小,即使是,也不像异物或组织受损的病症那样严重紧急,至于异常指数则只是抽象的数据,根本不会造成体伤,与病症无任何关系。因此判断体内本处体伤所致之严重病症,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异物或组织受损,而非异常形态或异常指数。再从“施治”的治疗角度深入分析,因为异物、异常形态与组织受损皆由体伤及热能不足所导致,所以严重腹部病症不论是由何者造成本处体伤,再由本处体伤所导致,皆可用姜汤灌肠,直接温暖腹部器官,以改善热能不足,间接修复异物、异常形态与组织受损所造成之本处体伤,从而达到快速解除腹部病症的目的。故从因治疗病症,不必再细究体内有无异物(如:宿便、结石等)、异常形态(如:白内障、癌肿瘤等)与组织受损(如:脑溢血、气胸等)。再者,西医没有他处体伤及热能不足的概念,无法利用仪器检查出“疾病之因”,以协助原始点从因治疗疾病。综上所述,可见在诊疗上,原始点通过辨因施治,就可研判病情,治疗疾病,无需借助西医之任何检查。

此外,辨症状修复时间及治疗范畴的诊疗方法也非常重要,其方法是通过从因治疗疾病,以研判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修复时间及其治疗范畴,从而达到解除症状疗愈疾病的目的。

研判从因治疗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修复时间:

1.严重急性病症如:腹部胀痛、排便困难、腹泻(包括西医的肠梗阻、盲肠炎、胆结石、急性肠胃炎、肠病毒、食物中毒等病症)、流感等,或一般急性外伤之症状如:红肿、破皮、出血等,约1至7天;严重急性病症且体力虚弱,或严重急性外伤之症状如:烫伤、毒液灼伤、肌肉肿胀撕裂、骨折等,约10至30天。

2.严重慢性症状如:行动迟缓、全身无力、异常疲惫、声音微弱、面无光泽、肢体冰冷、肢体水肿、肌肉萎缩、肌肉腐烂坏死等,以及西医的严重慢性症状如:帕金森氏症、梅杰综合症、自闭症、植物人、渐冻人、红斑性狼疮、牛皮癣、干癣等,约1至3个月;最严重者,约3至6个月;若经半年仍未改善,则属难治之症。

研判从因治疗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治疗范畴:

若严重紧急病症,通过原始点所有方法(包括用姜汤灌肠、洗眼、清鼻等),仍无效;或严重慢性症状,通过原始点所有方法,经半年,仍无效;或非原始点所能处理的急性外伤组织受损之症状,如:脱臼、断肢、粉碎性骨折、大量岀血等,以上均属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且皆已超过身体能够自我疗愈的范畴。这些原始点处理无效的症状,除脱臼可寻求中医协助外,其余可视情况交由西医治疗。除此之外,其余各种疾病症状皆适合以原始点医学处理,此治疗范与中医极为一致,与西医则有差别。

西医擅长治疗急性外伤,也能治疗其他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但它却“老”、“病”不分,将身体衰老的异常当成疾病之因或疾病本身,无端地使病人变多。此外,西医因无他处体伤与热能不足的概念,不能从因解决症状,故对于他处体伤所致不适感与功能素乱之病症,以及热能不足所致体力虚弱与组织受损之症状,不仅从果治疗难以治愈,对体力虚弱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此类疾病须从因下手,按推原始痛点,并用外内热源温之,如此处理才可提升人体的体力、自愈力,从而达到自我疗愈及保命增寿的目的。

 

五、热能

生命要靠身体的组织器官运作来维持,而组织器官正常运作需要热能来推动,可见热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且由于组织器官运作可将食物吸收转化成热能,故组织器官运作与热能作用是相互依存、协同进行的关系。在此情形下,改善热能不足,热能不会只增不减,比如饮食,身体虽可将温热性或寒凉性食物经组织器官吸收后,转化成能够提供身体使用的热能,但维持组织器官运作却会消耗热能;同理,改善体伤,热能也不会只减不增,比如按推与运动,虽然它们会消耗热能,但也正因此才能使组织器官运作顺畅,加快将食物吸收转化成热能。由此可见,改善热能不足,不能只靠饮食,还要配合按推与运动,以利吸收转化;改善体伤,也不能只加强按推与运动,还要配合饮食,以供运作所需。所以,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的各种方法,都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妥善调配、灵活运用,如此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消耗热能,生病时消耗更多,体质会趋向更寒,故体内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因此可说根本不存在热性体质。既然如此,那么据以判定热性体质的热象症状,如:怕热、口破、喜冷饮、灼热感、肿痛、干癣、发烧、潮热、口苦等,或寒热交杂体质的寒热象症状,如中医所谓的虚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只要外治手法及外内热源到位,即可化解。因此不可将果作因,误认为真有热性或寒热交杂的体质。此外,以上种种热象症状即使有轻重之分,究其原因皆由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所以在处理上,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凉性药食,还须在按推原始痛点后温敷及服温热性药食。

至于寒凉性西药,如:点滴、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类固醇、吗啡……在被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温热性药食消耗更多热能。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也会消失呢?这是由于这部分人体力还好,身体的热能尚足以消化吸收寒凉性西药,使其成分得以发挥,进而影响组织器官运作,直接抑制症状,甚至使疾病痊愈;但对虚弱者,寒凉性西药不但不能被身体吸收运作以抑制症状,反而因其透支热能加重体伤,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事实上,体力还好的人最后能使病因改善、疾病痊愈,主要是靠自身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的修复。但病人及医师却误以为是这些寒凉性西药的功效。以致有人长期服用,日日消耗热能,导致体力越来越弱,此时若仍不知寒凉性药食的危害而继续服用,必然会使热能续降、体力更弱,如此颠倒,必陷危殆。

有热能则生,无热能则亡。随着年长体衰,体内热能会越来越弱,即使善用医疗保健之缘,也无法改变热能趋弱的事实。医疗保健之缘虽然无法维持热能不衰,使人得以不老、不病、不死,但却可以减慢热能衰退的速度,使人得以延缓衰老、自愈疾病、增长寿命。即使最后仍不免于死,但若能避免使用侵入性治疗及寒凉性药食,在热能没有额外耗损的情形下,就可以善终走得很安详。由此观之,要健康长寿乃至善终,就要善用医疗保健之缘,即日常起居及药食须避免寒凉的侵害,同时要重视热源的补充,并且加强运动、适当休息、放松身心。遇有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则须配合按推原始痛点才行。若人生确已走到尽头,就让生命自然的凋零吧

 

六、原始点

原始点可分广义的原始点医学与狭义的原始点位置。就狭义而言,原始点位于身体一系列固定部位,各涵盖特定范围共同作用于全身,在这些部位经按推找到较痛的点,此压痛点称为原始痛点。由于原始点大多紧邻其影响范围上方的骨旁处,以利于传导,且距离患处最近,有利于解症,所以原始点的压痛点既是病症的起源处,也是解症的大开关。正因为如此,按推原始痛点,其涵盖范围若有病症,则不仅具有分辨病症之体伤位置的诊断,还具有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的治疗,从而达到治已病的医疗目的;其涵盖范围若无病症,则可防患于未然,使疾病消弭于无形,以达到治未病的保健目的。因此就广义而言,原始点是一门涵盖医疗与保健的医学。

身体是由热能及各种组织、器官组合而成,且需缘如空气、食物、水等才能产生作用。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血管、血液、神经、骨头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子宫、乳房、眼、耳、鼻、脑等等。所有这些组织与器官相辅相成,在热能的推动及众缘的辅助下,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体。当这种相互依存、协同运作的关系,受到伤身致病之缘的破坏,就会造成身体组织器官运作失调的体伤,及身体能量不能充分供应组织器官运作所需的热能不足而导致症状。

虽然症状的产生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的运作有关,但任何的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即使被检查出有异常,也都不是导致症状的主因。举例来说,痛症与神经传导有关,而要维持神经的传导功能,不仅神经须有血液滋润,血管、肌肉等组织也要加入运作。但即便如此,如果心脏不跳,神经仍不能传导,以此类推,可知还要有各种器官的参与。此外,组织器官的运作还要有热能去推动才行。可见痛症的产生,牵涉到整体的运作,这正是为什么体伤及热能不足才是导致症状的主因。因此解决所有疾病症状,必须顾及全身的运作、同时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不能只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的异常下手。

再者,按推原始痛点之所以能够快速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也是因为刺激此压痛点可以激发体内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使其所影响的范围增强自愈力、修复力,从而达到快速解症的效果,此与中医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显著的原理是相通的,并与针刺穴位产生针感获得疗效亦相仿佛。但因为刺激压痛点的解症效力会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直至消失,且压痛点也不一定只在一处或只有一点,它有可能是在多处或有多点,所以治疗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不仅要选择压痛点,还要选择距离患处最近的各个压痛点。

简言之,原始痛点既是病症的起源处,也是解症的大开关。正因为如此,不论已病或未病,通过其相对应的原始点找出各个压痛点按推,其过程不仅可以快速诊断出病症的体伤位置,还可以达到治病与防病,医疗与保健的目的。职是之故,原始点可称得上是一门医学。然而,若要彻底解决疾病、拥有健康,仍须配合外内热源、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等保健方法,才能使原始点医学的处理方法发挥到极致。

 

七、经络、阿是穴、原始点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心,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更传播到世界各地,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异于经络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点,而它们是否有可能弥补经络的不足呢?

经络的不足,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有一次,他用十四经的穴位治疗一患者的腿痛,经半月无效。于是他尝试避开患处,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另寻经络外的压痛点,然后下针,方才见效。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相传是在七天中变换了五个位置,才告治愈。

“阿是穴”即是因压痛而得名,孙思邈认为它比经络穴位更为有效。由此看来,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更胜经络穴位,显然是它必有不同于经络穴位的特点,其特点是因阿是穴属患处外的压痛点,且不被固定位置所限,并通过双方互动才确立。这与经络穴位的位置固定、单方推断、且无须确认是否为压痛点,正好相反。

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经络穴位也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位置,其目的也是为了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但如认为其背后有实有的循行路线,纵横交错,周遍全身,然后循经而取固定穴位,那就形同刻舟求剑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所以效验胜过经络穴位,既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覆。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以手臂为例,经络是由手三阴、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原始点则是由肩部、肘部两处分别涵盖整条手臂,完全不需要区分路线。换言之,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如石投于水,水波必向外全面扩散,而非单线进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线的假定,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

那么原始点继阿是穴之后,又有什么新贡献呢?这可以从它与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较中得到答案。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但在分布上,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至为简要;经络则分成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络脉等,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四百个穴位;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其次,原始点可处理其涵盖范围内所有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经络穴位则须选配多个固定但常属不同经络的穴位,以处理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阿是穴虽然处理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功效显著,却因位置不定,又无固定范围可寻,故难以应用。

此外,在诊断上,由于原始点的压痛点既是病症的起源处,也是解症的打开关,因此按推原始痛点,在它影响范围内,不仅具有分辨病症之体伤位置的诊断,还具有解除他处体伤所致病症的治疗。经络穴位及阿是穴则无此诊疗合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原始痛点虽属压痛点,且须避开患处,经按推确定、双方互动才能成立,但它距离患处最近,所以疗效更为显著,这类似于阿是穴而不同于经络穴位;但它又有固定范围,此则类似于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不但解决了经络穴位繁多,且因单方认定、位置固定及配穴复杂,以致疗效不定的问题,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床的困境,并将诊断、治疗与保健融合为一,易学易用,极大地简化了诊疗过程。所以,原始点的发现,是继阿是穴的创新思维之后,再一次为中医乃至为医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八、谈缘

医疗保健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考虑缘对身体的影响。缘有两种,可帮助身体解除症状的各种因素,称为医疗保健之缘;反之,会伤害身体导致症状的各种因素,则称为伤身致病之缘。

缘的作用,并无绝对性。如果使用不当,本来是医疗保健之缘,也会变成伤身致病之缘。比如按推与运动,虽可使组织器官运作顺畅,但过度了,反而会造成体伤;又如外内热源,虽可改善热能不足,但过度了,反而会消耗热能。故任何医疗保健之缘,皆须适度,亦即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才能解除症状,延长寿命。否则,再好的医疗保健措施,如超出身体负荷,也会变成伤身致病之缘而适得其反了。

(一)伤身致病之缘

伤身致病之缘,如:错误观念、缺乏运动、压力、生气、熬夜、劳累、外感风寒、中暑、药食过量或过冷或不洁变质、手术不当、外伤、烫伤、环境污染、化学毒液、毒气(如化学废气、煤气、沼气、天然气等)、毒物(如毒蛇、毒蜘蛛、虎头蜂、蜈蚣、毒蝎、毒蚊等各类毒虫及有毒植物)及各类细菌、病毒等等。上述伤身致病之各种缘,或可直接造成体伤,或会使热能更加不足影响体伤,进而产生症状,故须尽量避免。

若已造成伤害,则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必须按推与热源兼顾。其中较危急者如烫伤、食物中毒、化学毒液、毒气、毒物及少数特殊细菌、病毒等所伤,则会立即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此时身体为修复体伤,热能会瞬间大量消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处理此类急症,应善用医疗保健之缘。亦即以保命为主,加强外内热源,改善热能不足;以解症为辅,适度按推原始痛点,改善他处体伤。惟此二者皆应以患者能承受为宜,如果热源太多、太热或按推太重、太久,反而会造成伤害,不可不慎。

(二)医疗保健之缘

医疗保健之缘,如:正确按推原始点、善用热源、适当运动与休息、正确观念、良好心态等诸善缘,都必须在生活中一一落实,如此才能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从而达到解除症状、延长寿命的目的。

注意事项:

1.虚弱者漱洗应避免使用冷水,可用姜粉刷牙,温姜汤漱口。

2.上肢痛应避免握拳出力,下肢痛应避免久坐,腰背痛应避免弯腰、持重,关节痛应避免转向痛侧。

 

九、急救

猝倒之症多由头部或上背部他处体伤所致,或两者兼而有之,主要分为脑中风、癫痫及心脏骤停等。脑中风发作会口眼歪斜、偏瘫无力;癫痫则咬牙切齿、抽搐有力,二者皆属头部体伤所致。心脏骤停则又多种情况,或手捂胸口,脸部及面色微变而倒下;或面无表情,全身瘫软而倒下;或心脏病发,自述胸闷胸痛,继之心脏骤停而倒下,凡此种种皆属上背部体伤所致。简言之,心脏骤停一定昏迷不能表达,且手脸或有变化,此既不同于脑中风或清醒或昏迷,也不同于癫痫手脸抽搐扭曲变形。在临床上,心脏骤停所致猝倒,有因热能尚足而自己苏醒或被救醒;亦有因热能瞬间耗尽而抢救无效。

有热能则生,无热能则亡。热能可反映在脸色,通过观察猝倒者脸部变化,能帮助我们快速作出判断,亦即面有血色,较易救治;反之,面无光泽,比如:脸色腊黄、发青、苍白等,则较难救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心脏骤停如果按推上背部原始点无效,则恐回天乏术,须作最坏打算。此时仍应观察患者脸部变化,若有血色,或许尚存一线生机;若无光泽,则更可判定热能耗尽大限已至。

急救主要是保命,其次才是解症。鉴于心脏骤停会瞬间夺取人命,故面对猝倒之症,除非其意识清醒还能表达,或手脸抽搐扭曲变形,否则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只要昏迷皆先就地立刻按推上背部原始点约2分钟;若无改善,再按推头部原始点约3分钟。由于原始痛点位置深浅不同,且抢救分秒必争,所以按推原始点虽然会消耗热能,但力量仍不宜太轻。

此外,在按推上背部或头部原始点时,只要病症减轻或时间一到,即须停止。按推后,不论病症有无改善,患者若能吞咽,应以外内热源温之;患者若不能吞咽,则以外热源温之。其过程若病症反覆,仍可按推,但须严守规定;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周遭温度应以温暖舒服为宜。

总之,有果必有因,心脏骤停不可能凭空而生,它之所以会发生,在上背部一定有体伤。若按推上背部原始点有痛点,或患者有背痛、胸闷、胸痛、心悸、气喘、呼吸困难等病症出现,即表示上背部必有体伤。为了防止心脏骤停,此时应加强(尤其是伏地挺身),并配合按推及使用外内热源,以改善上背部的体伤及热能不足,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同理,为防范脑中风及癫痫,亦金额加强运动(尤其是头颈),并配合处理头部的体伤及热能不足,使疾病消弭于无形。

 

十、重病处理

症状不论轻重,只要有体力虚弱病症,即为重病。重病处理应先外内热源。后按推原始痛点或患处,并配合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必要时可用姜汤灌肠。以上处理方法,除按推原始痛点属医疗外,其余方法皆属保健。由此可知,原始点是以保健为主,通过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间接疗愈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并以医疗为辅,通过改善组织器官运作,快速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此外,不仅要尽量避免侵入性治疗及禁用任何寒凉性药食,还要保持室内温暖舒适、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如此才能转危为安,从而达到解决重病的目的。

(一)他处体伤的处理

处理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按推原始痛点手法须精准轻巧,虽然允许力量稍大或时间稍长,但要谨慎,意即病症一有改善或病症恶化、体力变差,都要停止操作,以避免过度消耗热能。重病患者一天按推两次,若病情需要且患者能承受的情形下,按推次数可增加。总之,处理要以患者能承受为最高原则,而非越重、越久、越多次就越好。

(二)本处体伤的处理

处理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外内热源的使用,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而非外热源越久越热、内热源越多越浓就越好。此外,还要配合适当运动、充分休息、良好心态及按摩患处,热源才较易被吸收。

1.外热源

外热源如:红豆袋、电热毯、暖贴等,常用于无创口;姜粉泥、姜膏常用于无创口的原始痛点、硬结、肿块、皮肤病等;姜粉则用于有创口;温姜汤、艾灸、远红外线、电热吹风机等,则不论有无创口皆适用。以上仅供参考,无绝对性。由于外热源的使用是以干爽透气为主,所以创口不仅要少清洗,且清洗后必须立刻用电热吹风机吹干,以保持干爽,还要尽量避免使用纱布、保鲜膜等包扎,以保持透气。重病温敷多以大面积,时间可达24小时,但都要以患者感觉温暖舒服才行。如背红豆袋太热或太重,要改以暖贴、姜膏、姜粉泥等局部温敷;如要加强姜粉泥或姜膏的温热效果,于其涂抹处可用红豆袋或暖贴温敷;如天气闷热,则须空调降温后再温敷。

2.内热源

内热源主要包括姜汤、姜粉与微波或锅煮的姜粉泥、温热性饮食及姜汤灌肠。

(1)姜汤、姜粉与微波或锅煮的姜粉泥

姜汤是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而成,为确保姜的品质,最好挑选有机认证。虽然用于姜片熬煮其药性胜过鲜姜片,但法无定法,不论用何种材料,以及用量、浓度等,都要考虑个体差异。服用方法是少量多次、小口温热吞服,以使热源的补充源源不断。如果紧急或不方便熬煮姜汤,虽然也可以服用姜粉,但因姜粉味辛辣,且不易消化,不像微波或锅煮的姜粉泥口感较佳,且药性温和容易吸收,所以姜粉泥才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虽无定法,但依病情,在患者能接受吸收的前提下,针对成人每日姜的用量,提供下表供参考:



用量要由少渐增,见效即止,虽低于常规用量亦可,其后增减则视病情需要而定。重病患者只有在经过按推、温敷、温热性饮食、适当运动、充分休息、良好心态的全面配合,病情仍无改善,但还能吸收的前提下才允许超量、超限,只是不可长期为之,亦即病情改善且稳定后,须逐步调回常规用量。重病患者若不愿服食浓姜汤、姜粉与微波或锅煮的姜粉泥,或服后吸收不良而出现症状,宜减量减淡,改以重症患者的用量甚至更少;亦可姜加西洋参、生晒参、红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加一种即可,或直接改用浓参汤,以减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口感。值得一提的是,浓参汤性温易被吸收,且患者多能接受,故成为救治重病的最好选择。红参常规用量是50克至75克,上限是150克。总之,内热源用量之多寡及其药性之强弱,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须再三强调的是浓姜汤与浓参汤,主要是生病时用来加强日常饮食的热源,以供身体之急需。当身体完全康复后,所需热源只须从合理饮食中摄取,并加强运动即可。若要当作保健长期服用,则宜改为淡姜汤,或淡参汤,或淡姜参汤。

(2)温热性饮食

重病患者要在生活中落实温热性饮食,其饮食不限定使用温热性食材及调味料,而是要少用寒凉性调味料,多用温热性调味料,让任何食材都成为美味可口的温热性食物,亦即煮菜要在少油、少盐、少糖、少加工品的情况下,加入温热性调味料,如:姜、辣椒、胡椒、花椒、咖哩等,并且须煮熟,必要时甚至须煮烂,趁热服用。服用时要细嚼慢咽,不宜太饱,不需配汤。

(3)姜汤灌肠

重病患者若有多日不排便、排便困难、腹部胀痛、欲呕、食不下及体力虚弱等病症,经按推原始点无效后,宜直接用姜汤灌肠。此外,重病患者若出现一日腹泻多次、发烧、体力虚弱等情况,此时应急用姜汤灌肠。因为姜汤性温,用于灌肠可直接温暖腹部器官,比其他外内热源更能够快速改善体内热能不足,间接修复本处体伤,所以不仅可解决腹部胀痛、欲呕、食不下、胃溃疡、胃溃疡、胃出血、腹内出血、痛经、子宫下垂、疝气等症状,还可达到通便止泻,恢复体力的目的。由此可知,所有腹部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皆应以姜汤灌肠获得改善。若病情需要,每天可多次灌肠。虽然每次灌肠都有温暖器官、通宿便及间接疗愈腹部病症之效,但第一次主要是以清肠道、通宿便的效果较佳,第二次之后主要是以温暖腹部器官、间接解症的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腹部病症若解,或灌肠后体力越来越弱,皆须停止灌肠,改用其他保健方法。

3.适当运动

对重病患者使用上述按推及热源,若无身(运动)、心(情绪、观念)配合,终将失败。初期运动量以患者能承受为宜,过量反而容易受伤,因此无需强求,量力而为,缓慢增加。运动方式有拉筋、柔软操、太极拳、瑜伽、爬山、爬楼梯、伏地挺身(俯卧撑)等,可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症状,选出有助于康复的运动方式,比如:咳嗽胸闷、手麻等,可选择伏地挺身;腿麻、膝痛、踝痛等,则可选择爬楼梯(一步两阶),室外运动宜避免太冷或太热。易出汗、怕冷者,颈及身体前后可塞毛巾,既可保暖,湿后又方便取出,常保身体及衣物干爽。总之,重病患者日常应以运动及休息为主,放松身体,缓慢调息,随时运动,不可过累,累了就睡,但亦不宜久躺久坐,一定要脚踏实地去落实。等热能渐充,体力转佳,体伤改善,各种症状如冒虚汗、吃不下、气喘、水肿、头晕、溃烂……自然都可改善。

4.充分休息

重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及充分休息,不可过于劳累,亦不宜长卧久坐而不动。不可熬夜,宜早睡,睡到自然醒,醒后勿赖床。并杜绝房事。

5.良好心态

重病患者容易情绪低落,对疾病会有恐惧、压力,又急求病好,心情在如此紧绷下会耗掉原本就不足的热能,反而更伤身体。因此要使内心保持平静,就要深信因果,了解疾病是因为体伤及热能不足所产生的果,只要因改善了,果就会消失。换言之,只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医疗保健之缘,避开伤身致病之缘,就能改善体质、恢复健康。明了此理,就不需太在意病情,彻底放下对疾病担心害怕的念头,即使遇到各种恶疾,仍要坚信惟有从因下手,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若事与愿违,通过原始点医学处理后症状仍在,甚至加重,且体力也在衰退,则宜冷静反思:这是体伤修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的正常恶化现象?还是此病已超过身体自我疗愈的范围?抑或是按推、外内热源、运动做不到位?情绪起伏太大?以利及时厘清真相,作出正确判断且修正偏差,否则贪快而用寒凉性药食或手术,一不小心就会严重透支热能而危及生命。总之,重病患者应澄清思虑、反观自省,常怀喜悦、感恩、包容的心,避免情绪大幅波动,绝不可胡思乱想、自成心结。若有负面情绪,家人宜随时观察、开导、鼓励;若病情好转,行有余力,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则更好。

最后须注意的是,重病患者虽不需在意病情,但亦不可因病情改善而掉以轻心。重病患者康复后,体质较常人脆弱,故饮食起居不可骤然恢复常态,仍需按照上述各项原则进行保健,尤应避免寒凉与劳累,且要特别加强运动,放松心情,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杜绝复发,以逐渐摆脱对热源,尤其是浓姜汤的依赖。

 

十一、医疗与保健




(一)慨念界定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症状,而原始点已实证出:所有疾病症状皆因体伤与热能不足所致。故欲达此目的,应通过医疗影响组织器官运作来处理体伤解除症状,并且通过保健影响热能作用来改善体力间接疗愈疾病,亦即医学之实践,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

医疗主要是通过影响组织器官运作,来处理体伤所致之症状,以达到解除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已病;由于病苦不仅折磨人,还会危及生命,所以要求医疗必须具有速效。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进行。内治法中,西医是根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西药,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体内,来改变组织器官运作、从果处理体伤,以达到解除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及原始点则是根据辨体质及辨体伤热能而给予药食。但由于温热性药食,虽可从因改善体质、增强体力、延长寿命,却无法直接影响组织器官运作,快速解除症状治疗疾病,故只有保健之功,而无医疗之效。在外治法中,西医是直接将症状及仪器检查出来的异常形态、异物与组织受损等部位当成须被处理的“患处”;中医及原始点则是根据病症部位,或以经络穴位之理论,或按推相对应之原始痛点,以决定须被处理的“他处体伤”。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牵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达到从果处理患处解除症状,或从因处理他处体伤解除病症。综上所述,外治系直接处理他处体伤或患处,内治则多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

保健主要是通过影响热能作用来改善体力,即增强免疫力、自愈力以间接修复体伤,尤其是本处体伤。如此处理不仅能延缓衰老及预防疾病发生,还可使虚弱的体力或受损的组织得以恢复,从而达到保命增寿、治未病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保健是医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原始点的保健方法与中医大致相同,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内治与外治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及配合其他方法包括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充分休息(如:避免劳累、熬夜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与按摩患处等,如此处理才能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从而达到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由于温敷之外热源可借由皮肤吸收,直接温暖身体;药食之内热源可借由姜汤灌肠、洗眼、洗耳、洗鼻等,直接温暖器官,此二者还可配合运动患处或按摩患处,加强热源吸收,因此能够更快速修复本处体伤,间接疗愈疾病。其余药食之内热源及其他保健方法,并不直接处理他处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自愈力以期自我修复。所以,若要做到保命增寿及间接疗愈疾病,则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虽然西医的处理方法可直接改变组织器官运作,从果快速解除症状治疗疾病,但它却没有中医寒热体质及原始点热能不足的概念,不知要用外内热源从因改善体质、增强体力、延长寿命。由此可见,不论是内治法或外治法,西医皆只有医疗,而无保健。

治疗疾病的目的,首先是保住生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状,而热能正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由于体伤表现在症状,热能反映在体力,故生病时,与其外求打针、吃药、复健,以治疗体伤、解除症状的医疗,不如內求运动、调心、温补,以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的保健,更何况改善热能不足,不仅可以保命,还可以间接疗愈疾病。综上所述,可见治疗疾病,保健比医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

(二)内治法

在内治法中,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处药性仅指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此二者皆可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器官运作,但药性主要是影响热能作用、从因改善体力,以达到保命增寿及间接治病的目的,故属保健;成分主要是影响组织器官运作、从果处理体伤,以达到解除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故属医疗。

生活中常利用药食之成分、药性来调治疾病及保命增寿。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寒凉性西药通过其成分可影响组织器官运作,从果处理体伤所致之症状,以达到解决疾病的医疗目的,所以它具有医疗治病解除症状的功效。但寒凉性食物却不能有效改善组织器官运作及热能不足,所以它既非医疗,也非保健。举例来说,时下流行的保健医疗之法,诸如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人造维生素,水果酵素,乃至包括疫苗在内的西药等多属寒凉,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性。其中属医疗者仅有除疫苗外的西药;疫苗及时下流行的保健医疗诸法,其成分既无解症状之功,其药性亦无改善体力之效,不仅称不上是医疗,也算不得是保健。更何况寒凉性药食会耗损热能减弱体力,若当医疗或保健长期服用,反成伤身致病之缘而得不偿失。

温热性药食则与寒凉性药食不同,它是通过其药性从因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以达到保命增寿及间接治病的保健目的,所以它不仅适用于所有体质,还可长期服用。既然如此,温热性药食为何不像寒凉性西药具有治病功效?举姜为例,当发烧咽喉痛、咳嗽痰多,服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腹泻、便秘,用温热姜汤灌肠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止泻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有各种治病功效,但这并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吗?如果有,只需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显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作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恢复正常运转,才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可被身体吸收转化为热能,是身体组织器官在此热能推动下恢复正常运作,才达到治病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其实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以温热性药食之药性或以寒凉性西药之成分治疗,最终都必须透过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的“因”,才能解除疾病症状的“果”。倘若不谈身体的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等,或产生抗体、抗凝血等,或补甲状腺素、荷尔蒙等,或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就像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一样,明显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温热性药食又为何不像寒凉性西药,通过其成分来解除症状?要理解不难,比如用红豆袋加热外敷可改善各种症状,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都只是一种热源,也正是这种热源才能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以达到间接治病的目的。综上所述,可见温热性药食能使症状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疾或饮食养生,若要从“因”下手,以达到改善体力的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药性,从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为求解除症状的医疗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

按:此中所谓用温热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个别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像树叶的光合作用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人体的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食物药性有温热与寒凉的不同。如果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药性犹如助燃剂,可减少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寒凉药性犹如阻燃剂,会增加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令虚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药性。其辨别规律,经多年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淡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酒类皆属寒,因酒精性寒。由于寒凉性药食皆需仰赖身体的热能去推动组织器官运作,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体力已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是不适宜的。故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病情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差,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改以增强饮食之温热药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综上所述,身患重病体力已弱者,必须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鲜、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造维生素及寒凉性碱性食物,如:柠檬、葡萄、龙眼、猕猴桃、茶、醋、海藻等,并少依赖药物,避免接种疫苗。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少转基因食物,多温热性药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间接疗愈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但若无按推原始痛点,也不一定能使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消除。此外服温热性药食,若出现症状,或因原本就有体伤所致,或纯粹是温热性药食过量过强造成体伤所致,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对应原始痛点,病症若解,则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按推配合,或按推无效,则须减量减淡。此皆说明从因改善病症,内治法的保健必须配合外治法的医疗才行。

(三)外治法

除温敷的作用(可配合按摩患处)是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属保健外,所有的外治法皆是为了直接影响组织器官运作,以解除症状治疗疾病,故属医疗,并从治疗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从果解除症状与从因解除病症两大类。从果解除症状是直接处理患处,亦即从症状或仪器检查出来的异常形态、异物与组织受损等部位下手,但如此处理不仅对身体破坏性大,还可能违反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不能从患处下手的禁忌,非治病善法。从因解除病症是处理他处体伤,其关键须避开患处找到压痛点,尤其是距离患处最近的各个压痛点,按推此压痛点既安全又速效,是解症捷径。但因为从果或从因处理,都会消耗热能,所以外治法的医疗必须配合温敷、温热性药食及其他之保健措施才行。

外治法与内治法一样,不论是属医疗还是保健,都不能说有治病功效。比如感冒,用暖贴或棉被温敷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内,不就满屋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又如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按推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那么眼睛痛,若按推臀部,会不会如隔靴搔痒?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都只是一种缘,如果说缘有治病功效,那么也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总之,内治法与外治法都只是缘,不能说有治病功效。若要解决疾病症状,终须内求于身体的正常运作,即“缘”要通过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的“因”,才能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提升代表人体体力的免疫力、自愈力,以达到自我疗愈疾病症状的“果”。由此可知,因要影响果,必须借助缘;同样,缘要影响果,也必不离因,单一缘并无治病功效。

(四)总结

保健虽然可以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间接疗愈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但它不能直接快速有效地影响组织器官运作,解决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所以不属医疗。但也不可因此忽视保健的重要性,因为体力虚弱与组织受损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热能不足的改善、体力的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不仅疗效难以持续,还可能危及生命。可见治疗疾病,保健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因此为了保命增寿、巩固疗效与彻底解决疾病,医疗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之,虽然保健得当也可收因变果转之效,让疾病消弥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但为了直接快速有效地解决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保健也应将医疗纳入其中。故医学的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用,内治与外治互补,不可割裂或偏废。唯有如此,医学才能臻于完美,真正达到守卫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由于很多疾病是错误生活习惯造成,不可能单靠医疗就能解决,何况要防治疾病,体力是关键。因此,当务之急是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教导民众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等,并积极落实温热性饮食、注重保暖、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等保健方法,确实把体力锻炼好,如此才能预防疾病发生。有了好的体力,即使遇有疾病,也不需担心,只要按推原始痛点,并用外内热源温之,就能很快获得改善。这样简单易行的生活方式,才是远离疾病、保障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唯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十二、总论

(一)原始点医学与古典中医、西医智慧精髓一致

最能代表古典中医智慧的,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的十六个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热能充足、组织器官运作顺畅而无体伤,即是“正气存内”;身体无致病之因,此时虽有病邪之缘,此因彼缘不能和合,故“邪不可干”。反之,病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而致病,必是热能不足且有体伤之故。在治疗原则上,中医所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即是通过辨体质及药性,以采取恰当方法扶助正气,改善人体体质,使之恢复平衡运作,协助身体可免于疾病的威胁,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

代表古典西医的是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西元前460~前370)。他有几句经典名言:

1.我们体内的自然力量是真正的治疗者。

(Natural forces within us are the true healers of disease.)

2.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自然疗愈力是获得康复的最大力量。

(The natural healing force within each of us is the greatest force ingetting well.)

3.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更为重要。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person has adisease than toknow what sort of disease a person has.)。

 

因此他的医学思想核心也是基于人体自然疗愈力,强调采取有助于人体自然愈复的措施,是“治人”重于“治病”,与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从思想根源上说,古典中医、西医都是内求的、以“身体的免疫力、自愈力”为中心的医学。

原始点医学则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切入,通过实证,发现没有一法、也没有一药可以单独治病。所有的手段都只是一种缘,最终都必须内求于身体的正常运作,即缘必须通过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才能改善体伤与热能不足、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自愈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个独特发现,正与古典中医、西医的智慧不谋而合。尤为可贵的是“一条脊椎与七处原始点”的应用,兼具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长处,并且通过按推原始痛点的过程,不断归纳简化医疗程序,使诊断与治疗做到一体同步,故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症抢救患者,从而将医疗效果发挥到极致。但若要做到因变果转、间接治病及预防疾病,则须配合外内热源、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等保健方法来改善热能不足,间接修复体伤,以达到有病治病,未病亦可强身,令疾病消弭于无形,使中医“上工治未病”保健养生观念,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所以唯有从因下手,善用医疗保健之缘,才能解决及预防疾病。此外,原始点医学在按推原始痛点,及外内热源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进一步证明了热象症状并不表示热性体质,因而得以将中医辨证及“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诊疗手段,进行全面的简化与改良,形成了效果卓著的非药物、非侵入的原始点保健疗法。

总之,古典中医、西医强调的人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如果说过去因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以致逐渐被医学界所淡忘,转而极力外求药物功效与手术疗效,遂使医疗变得更加复杂,那么原始点保健疗法的诞生,终于可为此提供一套简易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来提升正气激发自愈力,使身体快速恢复正常运作功能,从而达到疗愈疾病及保健养生的目的。所以原始点医学真正代表了古典中医、西医智慧的精髓,更是对人类医学发展由博返约、化繁为简的大胆探索。

(二)原始点医学特色

医学之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用,才能彻底解决疾病、延长寿命。但西医发展到今天,尚有诸多不尽理想之处。比如西医发展的趋势,偏重于从果处理体伤、解除症状、治疗疾病的医疗,却忽略了从因改善热能不足、增加体力、延长寿命的保健。事实上,医疗离开保健,将成无根之木,其效不能长久,不但无力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比如:自闭症、帕金森氏症、梅杰综合症、红斑性狼疮、牛皮癣、干癣等,也无力改善体质、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如西医的诊断及其诊断与治疗之间,也经常是矛盾脱节的,以至于往往身体康健如常,检查却有异常;或已病苦不堪,检查却属正常;甚至有症状又检查出有异常,经服药、手术使此异常恢复正常了,症状却未必改善。产生这种矛盾脱节的原因,在于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形态与异常指数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再者,西医也无他处体伤及热能不足的概念,无法利用仪器检查出“疾病之因”,故不论是将检查出来的异常倒果为因,还是当成疾病来治疗,皆无助于从因根本解决他处体伤所致不适感与功能紊乱之病症,以及热能不足所致体力虚弱与组织受损之症状,甚至对体力虚弱者,还可能危及生命。此外,在时间上诊断与治疗的脱节,更是从古皆然。这些问题自然也体现在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反差,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上。原始点医学的诞生,终于使诊断与治疗、医疗与保健及临床与理论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在诊疗上,所有疾病症状皆因他处、本处体伤与热能不足所致,而原始点医学是通过辨因施治,以研判病情,治疗疾病。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辨病症体伤位置、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辨证状修复时间及治疗范畴。所谓辨病症体伤位置的诊疗方法,即是先通过观察有无病症的体力虚弱,再配合按推原始痛点后,视病症的不适感及功能紊乱有无改善,以辨明症状之体伤位置,决定治疗原则。所谓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的诊疗方法,即是通过观察症状、体力表现,推断体伤与热能不足之程度,以辨明病情轻重好坏,决定治疗原则。这两种诊疗方法,前者偏重于治疗疾病,后者偏重于研判病情,各有优缺,可以互补。比如辨病症体伤位置,它的优点是通过按推原始痛点的治疗,始知疾病有不同的体伤位置,故对病症能作出更精准的治疗与诊断,而这正是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所欠缺的。它的缺点是不作病情轻重好坏的研判,而这正是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的优点。所谓辨症状修复时间及治疗范畴的诊疗方法,即是通过从因治疗疾病,以研判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修复时间及其治疗范畴,从而达到解除症状疗愈疾病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研判病状的治疗时间及范畴上,它可弥补前二者的不足,且相对前二者,它又更偏重于治疗本处体伤所致之疾病。职是之故,为了研判病情、治疗疾病,辩因施治不可能只用一种治疗方法。比如辨病症体伤位置时,自然会辨病情轻重好坏及治疗时间;同样,辨病症体伤热能不足程度时,自然会推断其治疗时间,并在按推时辨病症之体伤位置。可见,辩因施治融合互用这三种诊疗方法,不仅可推断治疗所需时间,还可决定按推原始痛点与使用外内热源的先后主次,从而达到解除疾病症状的目的。

在治疗上,原始点医学的特色是从因解除症状。它以非侵入性外治法的医疗手段按推原始痛点,来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并配合温敷、内治法之温热性药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运动、休息及放松心情,必要时甚至用姜汤灌肠等保健措施,来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从而达到保命增寿、间接治病的目的。由于外治、内治互相配合,体伤、热能不足兼顾处理,医疗、保健相辅相成,并以保存生命为先,解除症状居次,故可大幅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原始点医学是“做出来”的,其理论就是在安全、有效、可重复的实证基础上,总结升华而成的,务求与实践相一致,亦即说出来的就必须能做到,故能一以贯之,不自相矛盾与对立。简而言之,原始点医学是一门安全而有效、简易而环保、非药物又非侵入性的自然医学。它离相探源,舍果治因,化繁为简,大爱为心,易学易用,便于普及,不仅可让民众很快掌握自己的健康自主权,还可大幅降低医疗费用,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条活路。

(三)原始点医学的目标、宗旨与定位

原始点医学的目的是解决当代人所有病苦,为后人留下一条活路。不言而喻,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但在现今医疗“老”、“病”不分,且无力面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情形下,势必要另辟蹊径,以病为师,才能真正找到疾病的由来及其解决的方法。原始点是从零开始,点点滴滴在患者身上摸索、验证出来的。其间通过按推与热源的使用,及观察人体在生老病死中的种种变化,以归纳出“一天脊椎与七处原始点”的位置,且发展出各种保健的方法,进而了解“老”、“病”的区别及“善终”的重要,故能避免无谓的治疗;并从失败案例中,深入分析,以找出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故能突破医学的瓶颈;再从众多成功案例中,归纳出简单易行的保健疗法,以方便民众的使用,故能达到自利而利他。也因为原始点是从生活中做出来的,原来就不需要复杂的疗法,以及繁琐的理论,所以才能轻易跳脱中医、西医的庞大医疗理论体系,从而走出一条由博返约、化繁为简的自然医学道理,使人人掌握健康自主权,彻底解决疾病,造福子孙后代。

有健康的身体,生命才能有品质的延续下去。由于任何的医疗或非医疗手段都不能单独治病,只能作为组缘,借由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器官运作,以激发提振免疫力、自愈力,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重获健康。可见健康主要来自于人体的体力,也就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自愈力,体力又来自于自然的简单生活方式,而非人为的复杂医疗方法。因此,在生活中落实医疗保健之缘,避开伤身致病之缘,进而提升代表人体体力的免疫力、自愈力,是原始点医学的宗旨。由此观之,要防治疾病拥有健康,就要相信自我的免疫力、自愈力,随时随地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医者及其一切的医疗手段,皆须崇尚自然尊重生命,顺应自然守护生命,不可越俎代庖轻易毁伤,这应是医疗与保健的普遍真理,也是古典中医、西医智慧的精髓。原始点医学与这一东、西方共同的古老智慧是一致的,并在生活中以辨因施治特有的治疗方法,使身体的免疫力、自愈力得以充分发挥。

医学之实践,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那么原始点是否可称得上是医学?原始点通过按推病症相对应之原始痛点,不仅可直接影响组织器官运作,改善他处体伤所致之病症,还可分辨病症之体伤位置。可见原始点既是治疗,也是诊断,故属医疗。在生活中,原始点通过外内热源、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可改善热能不足、增强体力,从而达到因变果转、间接疗愈本处体伤所致之症状,故属保健。总而言之,原始点通过辨因施治,能够同时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对症状与体力是兼治的,完全具备了医疗与保健的实质,从这个立场,称其为医学,可谓当之无愧。在治疗上,原始点既无侵入性,亦不用药物,而且只从因改善体伤及热能不足,与现有医疗或以手术,或以药物,从果直接治疗疾病完全不同。这种生活化且没有医疗行为,却又完全具备医学实质的新型学科,到底该归属于医疗还是保健,抑或是一体贯穿包含更广的医学,为了避免无谓争论,只好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由民众去评判,让时间来检验吧。

 

叁、附录

一、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是居家常备之食材,又可外用,故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一种常用热源。本文介绍几种常见姜品的制作及其应用。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热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温热。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但药性不因早晚而有所不同,所以这也是谬见。喝姜汤若出现症状,或因原本就有体伤所致,或纯粹是姜汤过量过强造成体伤所致,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对应原始痛点,症状若解,就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效,则须酌情减量减淡。



 

(一)、姜汤

1.材料制备

(1)选姜材:一定要精选有机新鲜瘦小土姜或老姜,以确保品质。

(2)鲜姜片:生姜先去土、洗净、切掉坏的。如用以制作干姜片,则切成3~4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时易碎裂);若直接用以熬姜汤,则可切得薄些。

(3)干姜片:鲜姜片经晒干(注意:若两天内不能晒干,很可能会发霉)或烘干,再用小火炒约25分钟,即制成干姜片。视产地、品种不同,十斤鲜姜片可制成1.0~1.5斤干姜片。

 


2.浓姜汤熬煮方法

直接以鲜姜片加水熬煮。鲜姜片用量至少为一斤(500克以上);如用干姜片,则按10:1比例换算(即50克以上)。

(1)水量:以一升(1000毫升,约5碗)水为基准量。若为了增加姜汤浓度而增加姜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没姜片,则须增加水量至姜片全部淹没为止。(不论是用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但第三遍浓度已淡宜当保健用)。

(2)熬煮:关键在浓度,姜汤要浓缩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加5碗水,则熬成约1.7碗)。用普通炉灶或瓦斯炉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或用电药壶熬煮,依不同器具约需2~4.5小时不等,但重点不在时间而在浓度,只要姜汤水量熬煮剩三分之一,即使熬不到1小时,亦可关火,期间尽量不要掀盖;若水分太多对重病患者造成负担,可以熬得更浓些。

【以干姜片熬煮的另一种方法】

将炒制干姜片过水清洗一遍,置锅中加适量水浸泡约40分钟后,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熬煮45分钟即可。此法因熬煮时间短,可减少用水量来增加浓度。

 

3.应用

(1)内热源:主要用姜汤作为患者的内热源,以补其日常饮食热源摄入之不足。此外,姜汤还可以用于灌肠、洗眼、清鼻等。其浓淡标志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2)外热源:温姜汤不仅可用于清洗伤口,还可用于洗发、洗脸、漱口、泡澡、泡脚等。




(3)姜汤灌肠【患者自行操作或请家人协助】

用物准备

灌肠袋及灌肠管:一般医疗器材店均有售,每次操作完后清洗干净,可重复使用。



姜汤:温度约摄氏37度,浓度不宜太辣,用量约300 到 500 毫升,以上仅供参考,并不绝对,皆应以患者能接受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最高原则。

若姜汤取得不易,可用姜粉冲泡热开水,待降温,姜粉沉淀后,取冲泡水替代。


 

场地准备:

嘱患者铺浴巾躺在床边,不可离卫生间太远,或可备便桶在旁。


 

操作步骤

将姜汤倒入灌肠袋中,挂于高处(约一人高)。





打开灌肠管上的止水阀,让姜汤流出使灌肠管内空气排出,之后再关上止水阀。

嘱患者侧躺并将上面的腿自然弓起,露出臀部。

灌肠管以软管为宜,操作者戴上一次性手套,并于末端涂上凡士林,用拇指与中指掐住末端约7公分处,两指轻推将灌肠管置入肛门,此时灌肠管因受力会弯曲,用食指轻轻压挤弯曲处以方便灌肠管顺利进入肛门。

将灌肠管置入肛门约 30 到 45 公分,打开止水阀,约5分钟可滴完,速度视各人情况调整。关掉止水阀,姜汤尽量保留在肠道内几分钟,之后排出即可。

灌肠结束后,灌肠袋需清洗干净。接触过肛门的灌肠管须以肥皂清洗干净,并用热水消毒。清洁后将灌肠袋和灌肠管保持干燥,即可重复使用。

 

(4)温姜汤洗眼步骤:

准备一个可以刚好贴合眼窝的小杯子或洗眼杯。(也可用游泳蛙镜)

温姜汤装进小杯子或洗眼杯。其温度及浓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宜。

微微低下头,将小杯子贴紧眼周,闭眼,紧密扣合后,再仰头。

多次眨眼,使温姜汤充分浸润眼球。

洗完后,要再清洗另一眼时,须更换新的温姜汤。

结束后低头,再把杯子取下来,并用毛巾将眼皮上的水珠擦拭干净。


 

(二)、姜粉

1.制作:将干姜片细研成末,即成姜粉。

2.应用

(1)内热源:重病患者每天50~75克,少量多次开水冲服或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2)外热源:姜粉可用于大小创口,使用方法是直接把姜粉撒在创口上。创口不须包扎,保持干燥、透气,以加速愈合。


 

(三)、姜粉泥

1.制作:

(1)方法一:有机干姜粉加少量温姜汤或温开水调成泥状,现做现用。

(2)方法二:以微波炉加热。有机干姜粉与水(或姜汤)的比例为1:5(重量比,如干姜粉5克:水25毫升),现做现用。

微波加热时间:5 - 10克干姜粉加水拌匀后,用瓷具约需30秒到1分钟,干姜粉和水的用量不同加热时间也不同。

(3)方法三:以高压锅加热。有机干姜粉与水(或姜汤)的比例为1:5(重量比,如干姜粉50克:水250毫升),焖煮时间约20分钟。

(4)方法四:以电锅加热。有机干姜粉与水(或姜汤)的比例为1:5(重量比),外锅则加等量的水,如内锅用干姜粉50克:水250毫升,外锅加水250毫升,燉煮即可。

(5)微波与锅煮的姜粉泥制作以干姜粉煮烂熟透没有颗粒为原则。因每个机器及用具功能设计不同,请自行注意使用时间。以上比例仅提供参考,并无绝对性。

(6)若采用锅煮制作完成后,以洁净小汤匙,要多少取用多少,两天内尽速用毕,否则必须放入冰箱冷藏。若超过七天则必须放入冷冻室,使用前以微波加热或隔水加热。

2.应用

(1)姜粉泥可用在刷牙或原始痛点上,亦可用在无疮口的硬结、肿块、皮肤病上。其使用方法:一般情况是直接将姜粉泥涂在他处体伤或患处,并用手来回搓揉直至姜粉泥干掉为止,重症患者可重复涂抹姜粉泥2到3次。搓完姜粉泥后,不需包扎。若要加强热源吸收,可于涂抹处用暖贴、红豆袋、电热吹风机等温敷。

(2)值得一提的是,微波与锅煮的姜粉泥外用、内服皆适宜。其外用方法和效果与姜粉泥大致相同,但其涂抹过程却不像姜粉泥会产生姜渣。用于内服可含在口中慢慢消化,因姜粉已与水融为一体成为糊状,易被消化吸收,且药性温和持久,所以比其他内热源更适用于口腔溃疡及上呼吸道之症状。


 

(四)、姜膏

1.材料准备

凡士林(市售固体医用),或椰子油(液体或固体)。

有机干姜粉(以100目或120目筛子筛过)。

陶制罐器,加热水锅(要比陶质罐器略大些)。

蜜蜡约30,维他命E油一茶匙(约5克)。(蜜蜡可增加触感,维他命E油是防腐作用。)

凡士林、干姜粉的比例2:1(按重量)。

椰子油、干姜粉的比例:椰子油250毫升,有机干姜粉50克。

2.制作过程

(1)将凡士林或椰子油倒入陶制容器中,再将此容器放入水锅中,往水锅注水适量,开始隔水加温,待凡士林或椰子油逐渐溶解。

(2)待凡士林或椰子油完全溶解成液体状态时,分多次慢慢加入姜粉,直到所有姜粉加入为止。注意,每次放入的姜粉须搅拌均匀,以免姜粉沉底。

(3)继续以小火加热水锅,若是使用凡士林时,使锅中水温维持在摄氏80~90度之间。姜粉若用100目筛子筛过,熬煮6小时;姜粉若用120目筛子筛过,熬煮2小时。熬煮过程中每20分钟左右搅拌一次,让姜粉与凡士林充分融合。

采用椰子油时,则低温煮12小时以上,在融合的后期加入已碾碎的蜜蜡约30克及维他命E油一茶匙(约5克),充分搅匀至完全融化。熬煮的时间越长则越醇,越没有刺痛感。融合的标准:挑出一点姜膏两指对搓,以无颗粒状为佳。

(4)熬煮完成后,把姜膏分装在选用的瓶里,等完全冷却后方能上盖。

3.应用方法

姜膏可以作为外热源使用,甚为方便。它可涂抹到其他温敷垫、红豆袋与暖暖包等无法覆盖到的区域,比如:耳后原始点、肩胛骨内侧特殊点、手肘、手背、脚踝与脚背等,对各种皮肤病皆适宜。若姜膏效果不显著,可改用姜粉泥。

4.注意事项

(1)市售凡士林及椰子油稠度不一,与姜粉比例可稍作调整。

(2)皮肤比较细嫩敏感的部位(如面部、眼脸),可用120目以上筛过的细姜粉制作的姜膏,因其热力较弱;较不敏感的皮肤,可用80~100目筛子筛过的姜粉制作的姜膏,热力较强。

(3)为避免敏感性皮肤出现不适,使用前可先取少许姜膏涂抹于手臂内侧,观察15分钟后,如无任何不适方可使用。

(4)姜粉用量可在50~80克内调整,依各人需要而定。

 


(五)、常见姜品的保存

1.鲜姜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热姜汤应存放在保温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过12小时,若觉变味,则已变质,不可饮用,最好是当天煮当天用。

3.干姜片、姜粉须密封,若要长久保存,则要冷藏。


 

二、参汤制作

1.材料

红参。鲜参经洗净晒干称为生晒参。鲜参经洗净蒸熟晒干后即为红参。红参市场种类繁多,品质不易辨别,挑选认证有机,且长得瘦小,较有保障。

2.浓参汤熬煮法

以有机红参50克加水一升(1000毫升,约5碗),熬煮成2.5碗(500毫升)。用普通炉灶或瓦斯炉大火煮开后改小火,不加盖,熬煮时间约需30分钟,若用炖煮(隔水煮)则须加盖,多1倍时间、约需1小时。第2遍用4碗水,熬煮成2碗,约需40分钟。第3遍用3碗水,熬煮成1.5碗,约需50分钟。视情况或可熬煮到第5遍。但第3遍以后浓度转淡,宜当保健用。熬煮后可存放在保温瓶内,当日喝完。

 

 

 

三、蔬食寒热表

 

 


 

四、中药药性分类表

 

 

 

后记

 

  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研发并完善原始点医学,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子孙后代。原本打算穷毕生之力完成这本医书,想不到在夜以继日的努力及众多善缘的帮助下,只用了十二载功夫,在耳顺之年,这本医书就已趋近我心目中的圆满境界。我自信这本医书可以流传久远,所以趁再版之际,对此中因缘做个交代。

  原始点是公元2003年,在我内人施淑侦因乳癌经中西医治疗都无效、人已入住安宁病房只求好死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她的疼痛,彻底拋开中西医学,一切归零,直接从内人身上点点滴滴开始研发的。这些过程在我讲座视频中有详细交代,个中甘苦,不再赘述。可以说,没有内人的这场大病,就不会有原始点的研发,所以原始点是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早期发现大大小小的开关有十几处,经过比对,删汰小开关,做最大限度的精简,最后归纳为“一条脊椎与七处原始点”,并总结出每一处原始点涵盖范围的规律,每日细心钻研,足足花了五年才完成。由于每处原始点位置都是找遍患者全身,且经很多案例反复验证才归纳出来的。至于按推技巧,也是从患者的感受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的。关于善用外内热源、适当运动、充分休息及良好心态,主要是观察患者有体力虚弱或组织受损,借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所以这本医书是放空知见,如实观察归纳,完全以“人”为本,以“病”为师而写的。

  由于原始点的效果显著,深受大众喜爱,故在研发尚未完善之前,就已有很多邀约演讲,但自己擅长临床,却拙于表达,更不善写作,为了使民众容易明白,强迫自己编写教材,于是在公元2006年就有了这本医书的初版。早期此书内容,基本就是操作指南,没有什么理论,只需具足信心,老老实实照着去做,就可以解决很多疾病。然而,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民众太依赖现有的医疗,以致轻忽本身的自愈力,造成往外追求打针、吃药的多,肯内求自我调心、运动的少,因此如何让民众了解,从日常生活中去改善体质、增强自愈力,才是健康长寿之道,就变得非常迫切了。

  因为事关无数民众的健康与生命,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字字推敲、句句斟酌,百遍千遍,不厌其烦,要求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简明扼要,且唯恐表达不如实、不圆满。因此所有文字的背后,还要有实证案例的支持。期间常常为了改动几个字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文以达意;或为了阐明一个观念,苦思多月,最后才破茧而出。虽然如此努力整个架构及内容已略具雏型,但离心中的圆满境界还有一段落差,为了弥补落差、追求圆满,此书才会一版又一版地修订。

  在推广原始点的过程中,基金会不断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各种案例,使原始点保健疗法获得更全面的验证与充实。还有很多原始点爱好者的建言与提问,他们分享的成功与失败,都让我反思审视手册的不足之处而加以改进,才会有今天的成果。所以原始点医学的研发与完善,是众多的因缘际会所促成的,感谢这些帮助的人,特别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受病苦折磨的,甚至付出生命的“患者”,是他们教我放下个人知见,走出医学困境,让我不仅看清生老病死的现象,还找出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的方法。原始点医学得来是如此的不易,希望大家能珍惜。同时希望所有推广原始点的人,能够坚持公益服务,视病如亲,为社会注入一股清流;存善愿,献爱心,给民众多一份温暖。通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自利利他,以解决人类所有病苦,这也正是我研发原始点的初衷。

大家之所以发心推广原始点,是为帮助病人利益众生,既然如此,就该虚心学习,深入此法,才能提升能力,顾好自己的身体,圆满自己的发心。再者,原始点是以病为师,所以与其说是帮助病人利益众生,不如说是学习尊师重道与成就自己的无私奉献。总之,原始点医学的诞生,是医界的一大事因缘,此生何其有幸能参与其中贡献心力,我心怀感恩,世人今后若能因此受益,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来了。

 

张钊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