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子婴,秦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仅46天。嬴子婴生平鲜见史册,早年经历不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子婴为胡亥兄长之子,此说最为流行,从东汉班固到近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辞源》两部著名大辞典,也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明确指出为扶苏之子。但有专家提出疑问:胡亥对待自己的兄弟绝不手软,若为扶苏之子,为何得以存活?于是,有人从几个年龄点入手,反向进行论证,秦始皇死时50岁,当时扶苏约30岁左右,《秦始皇本纪》叙述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杀赵高这一点来看,其子年龄至少也得有15-20岁左右,推断子婴年龄当为35-40岁左右,比秦始皇小10-15岁,与扶苏年纪相当,由此推算,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作者不是马后炮,在没看专家们分析前,就认为子婴不会是扶苏之子。因为杀了别人父亲,唯一出路就是斩杀除根、以绝后患,哪能把仇人之子扶上王位,岂不是自寻死路;况且赵高这么一个谨慎小心之人,断断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根据其他文献记载,秦始皇有一弟弟叫成蟜,秦始皇称帝前已死,《李斯列传》集解引徐广说,其中有一句话被史学家们抠出来,这句话就是‘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弟子婴’应理解为‘弟弟的儿子婴’。据有关史料推测,成蟜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子婴约出生于公元前240年,因其与胡亥同辈且年龄较大,没有争夺皇位利害关系,所以在胡亥、赵高清除兄弟姐妹时,没有危险的他反而还有话语权,曾劝谏胡亥不要滥施诛杀。
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后,扶立嬴子婴坐上皇位。当时,赵高为日后篡权做打算,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提议子婴不该称‘帝’,只适合为‘王’,并让子婴斋戒五日,再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玉玺。子婴早年就耳闻目睹赵高种种罪行,如今虽被推上王位,知道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不愿重蹈胡亥覆辙的他,与贴身宦官韩谈商定斩除赵高。时值斋戒五日已满,赵高遣人来请,子婴推说有病不能前往,赵高只得亲自看视。等赵高一到,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将其砍死。子婴随即召群臣入宫,历数赵高罪孽,灭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虽然,秦王婴在位时间较短,却迅速展现了他的政治才干和魄力,诛赵高以图重振秦廷,只是大势已去,秦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同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夺取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攻下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兵临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屯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遣人来规劝嬴子婴投降。此时,群臣百官皆叛秦投奔刘邦,见大势已去,秦王婴将自己与妻子、儿子们用绳子绑缚一起,坐上由白马拉着的车,身着死者葬礼所穿白色装束,携带皇帝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今陕西西安东北)前往刘邦军前投降。至此,立国133年的秦国灭亡,立朝14年的秦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嬴子婴投降后,一直跟随刘邦的大将樊哙提议将其杀死,刘邦没有同意,而是把他交由随行吏员看管。一个月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不但杀子婴还进行大屠杀,纵火将秦宫室焚烧殆尽,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焚。
考古发现:史料记载,秦人陵墓多位于国都附近,自迁都咸阳,秦国君主陵墓则分布咸阳、芷阳及骊山北麓。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葬于咸阳;秦昭襄王嬴稷、悼太子、秦庄襄王嬴子楚葬于芷阳;秦孝文王嬴柱葬于西安东郊,秦始皇嬴政葬于骊山,秦二世胡亥葬西安南郊,唯有末帝‘秦王婴’葬地不明。因其是亡国之君,在位仅46天被杀,导致仓促选址埋葬,其墓没堆筑封土城垣,连陵墓方向都有违传统,长久下来已没人知道下葬之处。
2003年,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一座陵墓,其墓葬为南北向,南北长约109米,东西宽26米,深约15.5米。时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有着‘秦俑之父’之称的著名考古学家袁仲认为,这处中字型大墓应属君王级别,推测墓主人就是秦末代皇帝子婴。
2011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204号),在《关于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考古工作的意见》中,秦始皇陵西侧中字型墓葬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内,与秦始皇陵有着密切联系,暂不同意对该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要求陕西省文物局组织有关单位抓紧制定该墓葬临时性保护方案,同时排查秦始皇陵保护范围内自然和人为破坏因素和风险,评估地下文物保存状况,并制定有效措施加强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