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小学同学聚会让我感动,最正宗的文化传承,不在书本上!

 黄昌易 2019-02-14

今年春节,参加了一次小学同学聚会,我这个班长是捡来当的,聚会的具体事宜都是另外几个同学组织和策划。这次聚会,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

有一个同学,他初中毕业就去当兵,后来一直在部队,最后转业到政府部门工作。席间,我跟他偶然聊到我们班有2个同学不在了,他随即斟了两杯酒,洒在地上。(祭拜祖先的动作)然后他拍拍我肩膀,说他也知道我哥的情况,又斟一杯酒,洒在地上。(我哥不在13年了。)

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尊敬。整个过程,无声胜有声。他表达得那么自然,亲切,让我感动。我读过那么多古书,却不懂他这种做法。他没读太多书,却在实际的生活中,学到这种文化传承。我们中国人是内敛的,文化传承是含蓄的,文字记载传承显然只停留于形式。我的体会是:最正宗的文化传承,不在书本上,而在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

我解读《易经》,有肯定的声音,也有批判的声音,这本来很正常。不太正常的是,有的人把《易经》当成算命书,或者干脆就批判为无用的书。我能容忍别人轻视我,但不能容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被人轻视,所以在这里谈一谈《易经》。

1、如何看待《易经》的神明?

自从引进西方的唯物主义教育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明,就被批判为神话和唯心主义。这种一刀切的态度,并不是求知的最佳方式。

古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中国人都敬畏神明,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拜祭祖先和天上神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两部分:人的眼睛能看见的部分,和人的眼睛看不见的部分。

人的眼睛能看见的部分,就是唯物主义的世界。

人的眼睛看不见的部分,就很难定义,有的说是唯心。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神明。

《易经》既囊括了唯物,也包含了唯心,完成一统之道。从理、数、象的层面看,物质世界属于象,神明在数的层面,而理则包含了二者。

2、《易经》是正儿八经的中国文化传承。

人性中有一种常态,自己无法完全理解的东西,要么排斥它,要么崇拜它。这就是《易经》的地位。有的人崇拜《易经》,有的人排斥《易经》。

当今读到的《易经》版本,在流传中,有不同的解读,包括孔子的解读,都无法还原本意。孔子解读乾坤,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种解读,如同把江河之水,引进小溪,让后世之人,把《易经》越读越狭窄。

其实,乾坤,如同俄罗斯套娃,乾中有坤,坤中有乾;大乾坤中有小乾坤,小乾坤中有更小乾坤,无穷无尽。

男人和女人,只要积极正能量,都是乾。一个人的身体内,有无数个乾坤平衡,阴阳平衡,谓之和谐,身体无百病;阴阳失衡,则五行不通,而身体出现疾病……乾坤无处不在。你思考一个问题,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方案,这是坤;当你执行这个方案,使之变成现实,这是乾。

《易经》包罗万象,很多学者执着于书上记载的知识,这是死读书。只要符合道,即是易。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创,从一个全新的视野,解读国学、人文、历史,传承古老文化。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