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A、B面(1) 子不早教父之过 A面 他从里屋走出来,看到饭桌上饭菜已经摆好,就直接走到桌子跟前,伸手去抓盘里的包子。孩子他妈见了,赶忙把他的小手挡开:“不行,得先去洗手、洗脸再吃!刚才爸爸说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去,自己去洗,洗干净再来吃饭!”“不!”小胖小成心不听话了,还是伸手去抓包子。他妈妈又把他的手挡开了。他不高兴地大声喊道:“我就要吃包子!”我见状,也给孩子他妈助威,严厉地说:“你怎么不听话啊?不洗手不能吃饭!小孩子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小胖小一听,把手收了回来,还是不肯去洗脸。他妈看看表,着急地说:“你要是再磨蹭,可就去不成公园了!”他还是不动。他妈有点生气了,上前去拉他。他还是不肯动地儿,还一挣,以示自己那满心的不高兴。我知道他很喜欢去公园,就警告他说:“你这么不听话,今天咱们可就不去公园了。” 小家伙听了,愣愣神儿,突然大喊一声:“不在你们家呆了!”边说边向门外走去。小儿子的这种反常举动,和他最近二个月的一段经历有关。二个月前,带他的阿姨想自己的孩子,回了老家,他又不够送幼儿园的年龄,我们一时也找不到人帮着带他,就把他送回了家在外地的姥姥家。 B面 妈妈把我送到姥姥家,第二天我还没醒,她就走了。我从没离开过妈妈,又不认识姥姥家的人,就一个劲地找妈妈,可哭了很长时间,也没人带我去找妈妈。他们说,姥爷、姥姥岁数大了,不能带我去找妈妈,舅舅、舅妈都要上班,也不能带我去找妈妈。我只能呆在那儿,可心里就是想妈妈。姥爷、姥姥为了不让我想家,想了很多办法,给我做好吃的,让舅舅家的小哥哥、小弟弟陪我玩,可我还是想回自己的家,吃妈妈做的饭,让妈妈陪我玩。姥姥见我老是一个人发呆,就哄我说,你别闹了,先老实地呆几天,等到下个星期天,你三舅回来,姥姥让他请假送你回去。我信了,等啊,等啊,等到了星期天,三舅真的回来了。我跟他说,我要回家,姥姥说你能送我回去。三舅说,那是你姥哄你的,三舅也请不了假,不能送你回家。我一听,心里很生气,你们不送我,我就自己走。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出了门,就往来时的那个方向走。可走到路口,就想不起是从哪条道来的,该往哪条道上走了。站在那儿,我想了好一会儿,还是一点也想不起来。我知道三舅一直在后边跟着,就站在路口等他,想问问他该往哪边走。可他不告诉我,说沈阳远着呢,你太小,回不去。最后他答应我,回去就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来接我,我才跟他再回去了。 这次我赢了。这么一闹,妈妈真的很快就来了,把我带回了家。没想到,这次回到家,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这也管着,那也管着;什么事,爸爸都让我自己做;妈妈那么听爸爸的,他不让她帮我,她就不帮。以前,我和妈妈一起睡,这回也不行了,让我一个人睡,我真不习惯。每天晚上,上了床老是睡不着,总要等爸爸妈妈都睡了,屋里的灯都关了,我知道妈妈不会再来看我,才能慢慢睡着。结果,第二天早晨总是睡不够,总是睡得正香又被叫醒,心里可别扭了。今天又是如此,我真不想起来。可爸爸说今天是星期天,要去中山公园玩儿,这个我愿意。可一醒来,爸爸妈妈就唠叨,还不帮我穿衣服。我还不会穿,系不上扣子,这不就更耽误去公园吗?我着急吃了饭好走,妈妈又不让我抓包子,非要先洗脸、洗手。这是怎么了?在姥姥家,姥姥也让我洗手再吃饭,我不洗,她也依了我;桌上的包子、馒头、花卷、油条,舅舅说不能用手抓,我不听,他们也依了我。这回,妈妈不让抓,爸爸还帮她。他们不喜欢我,我不在这个家呆了!我还上姥姥家去吧,还是他们对我好!于是,我跑到门口,自己打开了门,就往外走。 A面 这小家伙在姥姥家呆了一个多月,真是脾气见长啊!他三舅来电话时,就说他在那儿闹着要回家,姥姥以为哄哄就完事了,没想到他竟敢来了个“没人送,我自己走”。他三舅上前去拦,怎么也拦不住,只好在后边跟着他。走到路口不知该咋走了,他才停下来,又磨叽了好一阵,才连哄带劝把他领回去。她妈一听,怕他再闹下去,老人跟着上火,就赶紧去把他接回来了。看来,他是上次闹尝到了甜头,这次又来个故伎重演啦。这小家伙动不动就敢擅自出走,可是个危险信号。这次,一定要让他尝到点苦头,一定要把他教育过来。所以,他往外跑时,我没上前拦他。 其实,他一走出去,我也跟了上去。但一走到家门口,我就停了下来,只是站在门口瞅着他。我家住在筒子楼的紧里头,离楼梯口有十来米远。只见他往楼梯方向走去,走到一半时脚步停了下来,接着又回头向这边看。我立即退进屋,故意“叭”地关了一下门。其实,还留了个很小的缝,能看见他接下来会怎么办。停了二三秒钟,只见他返身往回走了。“小家伙不敢往前走了,要回来……”我赶紧把门全关上了,又回身拦住了正想把他抱回来的孩儿他妈。我们一起站在门后,屏住气息等待着他敲门。又过了几秒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儿子还未出生,我就买了不少书籍来看。他的举动让我想起了《儿童心理学》里的相关论述。书中说,孩子长到两岁时,他们的思维已能形成最初步的概念,具有最初始的爱与憎的情感,开始表达出“要”与“不要”等最初形态的意志,已朦胧地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周围世界可以自主活动的个体,日益强烈地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当时,还联想起日本电影《我两岁》里,对这些特点的生动展示;联想起戏品、人品皆称楷模的老艺术家赵子岳的一段话:“两岁以前的孩子排老大,吃、喝、玩尽量照顾好;两岁到五岁的孩子排老二,要开始培养好习惯,不能样样依他;五岁以后的孩子排老三,大人要控制他、教育他,培养他健康成长。”马上意识到:作为父母,对儿子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管教,就应当从两岁抓起。现在,小胖小已经到了“不能样样依他”的时候,要把他当作开始懂事的小人儿,认真同他对话,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哄着他、惯着他了;越是第一次发生在他身上的“不能依他”,越是要坚决“不依着他”。 趁着小儿子敲门的间隙,我隔着门问他:“你不是不在我们家呆了吗?为啥又回来?”“我要回来嘛!”他的话里己带点哭音。 “要回来,你得先承认错了!”我明确宣布。 “我,我……”他一时不知怎么说才好。 “你快说,你错了……”孩子他妈趁势帮他下台,抢着补了一句。 “我错,我错了……”小儿子的声音放低了。 我一听,见好就收,立即把门打开,伸手把早已在抹眼泪的小胖小牵了进来。孩子他妈连忙接过去,领他去洗脸、洗手。一边教他说:“把衣袖往上撸一下,打开水龙头,把手伸过去冲冲,用手接点水洗脸,……”一边把饭菜又热了热。我趁热打铁,对小胖小说:“你看,要是你听话,先洗手,后吃饭,我们早就到公园了。时间都耽误在你不听话上了,你说是不是?以后还听话不了?”他还真想了一想,才肯定地说:“听话。”那天,去公园的路上,小胖小可就只有挨说的份了,我和孩子他妈轮番地给他讲了不少道理,让他知道,小孩子最不能任性,更不能擅自离家,那是最危险的事,如果发生了意外,后悔是来不及的。 我们抓住了小胖小“第一次”犯错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性”彻底治疗,果然收到了理想效果。那之后,他知道了,小孩子不听爸爸妈妈话是不对的,小孩子不可以任性,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后再没出现过此类举动,就连顶嘴、不听话的事也没再发生过。 B面 出了门,向左拐,走廊里有很多生人,我有点害怕了。再往前走,就要下楼梯了,我没有自己下过楼梯,心里更害怕了。回头一看,妈妈爸爸并没像三舅那样跟在后边。他们谁都没有出来,要是真的会像大人们说的那样,被坏人抱走了,可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我赶紧往回走,去拍门,喊开门。爸爸妈妈就在里面,他们为什么不开门?看来是真的生气了,不要我了。这回我怕极了,又拍,又喊,都要哭了……爸爸说话了,我不害怕了……他让我承认错了,我承认了,可心里很委屈,眼泪不停地流下来……门打开了,我又回了家。妈妈伸手,把我领进去,让我洗手、洗脸,我都听话地照着办了,再不敢不听话。 那天,吃过早饭,爸爸妈妈还是领我去了公园,只是一路上,他们轮着说我。告诉我,好孩子是不能不听爸爸妈妈话的;在姥姥家闹着回来就不对,爸爸妈妈要是没有困难,不会把我送走;他们都要上班,好挣钱养活我;他们工作很忙,我必须听话,他们才能喜欢我;他们只喜欢好孩子,如果我不听话,他们宁可没儿子,会真的不要我……我再不敢犟了,我离不开爸爸妈妈。 A面 十多年以后,省报举办“诤言篇有奖征文”,我便把这段感悟写成杂文《子不早教父之过》寄去,在1994年9月8日第三版上发表了。“子不教,父之过。”古训可鉴,为何加一“早”字?“惯子如杀子”的告诫成了“惯子自已杀子”的人间悲剧,虽然只是极少数极端事例;而抱怨子女“不听话”、“管不了”的父母,却大有人在。现在想管管不了,根源在于该管的时候没有管。孩子有点儿小毛病,如说粗话、不听话等,往往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甚至还把这当作孩子聪明活泼,以一些不良言行逗孩子“玩儿”。殊不知,日积月累,根深蒂固,小毛病养成大恶习,这时再想管就很困难,以至管不了,再后悔也没用了。从两岁开始管,尤其是从“第一次”开始,就管住,让他不任性、不说谎、不粗野、不懒惰、不浪费,并且坚持不懈,天长日久,孩子才能听进大人的教诲,抵拒坏影响,养成好习惯。这样,“管得早”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既成才又成人,父母、长辈自然“管得了”,甚至“不用管”了,又岂会为“子不早教父之过”而后悔呢? 写这篇文章时,儿子已经上高中了,我把文章拿给他看,跟他讲了当年的那些趣事。早已比我高出半个头的儿子,故作惊讶地说:“我还能有那些事?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呢?”
B面 小时候那些不愉快的事,我都很快就忘了,这件事当然也很快就忘了。好多年以后,爸爸又重新提过,可我一点都不记得了。我见过别的孩子不听话,想必我也犯过相同的错误。在我的记忆中,我可一向都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就是上了高中,考上大学,也还是什么事都愿意跟爸爸妈妈说,都愿意按他们的意见去办,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最疼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