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一个榜样的。
年龄不管多大的人,绝大多数都在年轻时有一个崇拜的对象,现在称偶像。或者是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老师、邻居、长辈,或者是才能卓著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如今的中小学生常常选择的目标是外型出众的歌星或者影星,可能与这些职业的人“上镜率”较高,名利双收有关。
崇拜偶像原本不是坏事,因为这至少说明心灵有了方向,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可是,有些人对在确定偶像的时候往往是盲目的,是一种单纯的“迷恋”,只想沉迷于虚幻的憧憬中麻醉自己,并不想“见贤思齐”。这当然是要不的,和抽大烟吸白粉没有什么区别。
另一种错误的倾向是不顾自身的条件,生硬地模仿。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东施效颦”,丑女东施不晓得西施因何而美丽,反而去学习她抚胸皱眉的样子,当然不得其法,而且贻笑大方。
问题的关键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东施:
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想写出惊世之作,染指诺贝尔文学奖;
五音不全的人想学唱歌,欲成为蒋大为或者李谷一;
天生色盲的人迷恋画画,目标是超越毕加索或者齐白石;
……
勇气可嘉,却显然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些励志名言故然有其可取之处,但用来鼓励处于情绪低谷之中的可以,用之作为行动的指南显然有点牵强,而且很可能让人用错了力,到头来一事无成。
所以,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包括外在条件和智力基础,选择一个能望其项背的偶像,真正弄明白后者成功的因素,认真地学习,到时候即使达不到偶像的调度,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