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一幅画被称作“画中之兰亭”,曾毁于战火,现保存下来的残卷却分隔两岸

 真友书屋 2019-02-14

当我们打开中国绘画史,一个光辉的名字跃然纸上。当我们置身美丽的富春江,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开一代画风的山水画大师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籍江苏常熟,因钟情富春山水,晚年定居于富阳青茗筲箕泉(今之东洲街道庙山坞白鹤村)。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幼时过继于温州黄姓为嗣,据同时代的戏曲家钟嗣成所著的《录鬼簿》记述:其父年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即以此语分拆为继子之名与字。



黄公望龆龄正逢宋元更替,家道中落。青年时期曾在浙西廉访使属下充当书吏,后入大都(北京),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当书吏,经理田粮事务,因其上司贪赃失职受牵累而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寄情于山水,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


黄公望博学多能,工书法,善诗词,亦擅散曲,尤长于绘事。其书画受元初画坛巨匠赵孟頫指授,上师董源、巨然,间得荆浩、关令、李成等神髓,从而集思广益而自成一家。融书法中的草籀于江南山水秀色间,笔意简远俊逸,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浑淳厚。在画史上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季四大家”。


黄公望酷爱富春山水之美,定居筲箕泉后,终日不辞辛劳,涉足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相传他常常戴竹笠、穿芒鞋,坐在山边一块岩石上边看景致,边取出囊中的纸笔作画。有一天下起大雨,他的竹笠被山风刮走,全身被雨淋得湿透,仍然一动不动,津津有味地坐看雨景。后人把这块岩石称为“雨淋岩”。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这是他住在富阳,以富春江为题材的巨幅宏制。此图描绘了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但见坡陀起伏,林峦峻秀,飞瀑流泉,点缀其中。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树树有致。景随人迁,变化万端;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确有咫尺千里之趣。由于此画造诣甚高,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仅临摹本就达十余本之多。此图传世六百余年,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清初曾毁于火,前段烧残部分,割下另行裱作,名曰《剩山图》,现藏浙江博物馆;原图的后半部分几经流转,后被清室大内秘藏,清亡,则归故宫博物院,于1949年被运至台湾。


《富春山居图》剩山卷



黄公望的作品中,以富春山水为题材的尚有《富春大岭图》。图中富春大岭高耸兀立,重峦叠嶂,山巅晓雾迷遮,若隐若现,山脚两岸相接,兀石环抱,山道逶迤,下临江面,江水绕着绝壁缓缓流动。画面构景紧凑,疏密虚实,对比鲜明。如果说《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画作中“笔势雄伟”的代表,那么,《大岭图》则是“皴纹极少,笔意简远”的典范。


《富春大岭图》


除上述两图本,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尚有《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山访戴图》等,均各有特色。而其创作经验之谈《写山水诀》则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介绍了自己画山水的体验,全书共二十二则,对山、水、树、石的着墨、布局、结构、意趣等都有精辟的论述,,此书被认为是南宋山水画理论的真传。


元至正十四年(1354),这位年高八十六岁的大画家,溘然逝世于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