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9]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获理学士学位。[4]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10月,华中沦入敌手,他撤到兰州,先后在甘肃省建设厅任技士和省科学教育馆任助理研究员。[7]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冬,他辗转到达云南昆明,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润滑油、精盐等抗战急需物资的生产研究。[4]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冬,参加清华大学公派留学生的选拔考试,考分居冶金科榜首,享受林森奖学金优等生待遇。[3]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月,陈新民从昆明出发经香港到达美国,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4]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6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他撰写的论文《熔铁中的铬-氧平衡》,首次以实验方法测出,熔铁内的铬含量增加,会降低铁内氧的活度,从而证明了氧的活度系数的对数与铬含量呈向下倾斜的直线关系。[4]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冬,启程回国。 1952年,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9] 1948年7月,回母校清华大学执教。[4] 1952年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正式成立了,筹备处主任陈新民任第一任院长。[4] 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蒙受冤屈。 1959年冬,他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开始创设以有色冶金为特色的冶金物理化学新专业。[4] 1976年后,他主编的《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导论》、《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教材先后出版。[3] 1981年,先后出席过在北京、杭州、昆明、长沙召开的国际冶金学术会议;还应邀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大学讲学或作校际学术交流访问。[4] 1992年12月23日22时20分溘然辞世,25日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成就折叠 科学研究陈新民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2] 他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氯化冶金及熔体热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 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湿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三个分支,并主攻了以下研究方向:(1)常见有色金属氧化物氯化平衡的研究;(2)有色金属主要矿物硫化物焙烧时气体平衡组成的研究;(3)冶金过程反应的动力学研究;(4)金属-氧系的热力学研究;(5)熔融法测定金属中气体的热力学分析的研究;(6)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装置及应用的研究等。[4] 他论文"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化性质"的研究成果,为中有色金属的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他指导的学生撰写的论文有6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获奖。如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影视仪及其实验技术》于1985年通过鉴定,被认为是"国内首创,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氧系热力学性质及β-钨亚稳性质研究》也通过国家鉴定。 [4]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6月他撰写的论文《熔铁中的铬-氧平衡》,首次以实验方法测出,熔铁内的铬含量增加,会降低铁内氧的活度,从而证明了氧的活度系数的对数与铬含量呈向下倾斜的直线关系。这一发现是J.启普曼等人后来提出的"交互作用系数"的实验依据,其数据被同行公认并广泛引用。这篇论文被选登在美国金属学会会志上,为中国留学生争得了荣誉。美国一些企业争相聘请他去工作。他一度在卡内基钢铁公司所属芝加哥南厂任冶金研究员,从事钢中氢含量等的研究。[4] 折叠 主要论著
2:陈新民.硫化物焙烧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组成.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62:32~40. 3:陈新民,黄健康,鲍超等.氧化钴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4~12. 4:鲍超,黄健康,陈新民等.氧化镍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13~17. 5:黄健康,鲍超,陈新民等.氧化铜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18~24. 6: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氯化氢气氛下氯化镁脱水的研究、矿冶研究,1975(1):39~54. 7:陈新民.金属中气体分析的热力学基础.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8(1):1~14. 8: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氯化镁水合物热分解的综合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8(1):15~26. 9: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惰性气氛下相图及其应用.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0(1):1~7. 10:陈启元,陈新民.锰一氧系热力学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3):1~9. 11:方正,陈新民.MoO2-M0系热力学性质的气态平衡法研究.中南矿治学院学报,1982(4):1~10. 12:黄慧民,陈新民.W-O系在wO2与W间的平衡.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4):11~17. 13:陈新民等.电炉造炼熔炼炉渣-低冰镍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3(3):105~111. 14:陈新民主编.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15:陈新民等.系熔体表面张力和密度的研究.有色金属,1985(1):56~63. 16:陈新民等.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透视法实验技术与装置的研究.有色金属,1985(6):31~36. 17:陈新民主编.冶金热力学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18:陈新民等.X射线座滴法对Fe-Ni-s系表面张力和密度的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3):87. 19:陈新民主编.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20:陈新民等.SiO2-CaO(10%m01)-FeO-FeO1.5体系在1300℃下的平衡.有色金属,1988,40(1):53~57. 21:方正,陈新民.非化学计量M0与M0O的平衡。1(1):44~47. 22:黄慧民,陈新民.β-W的亚稳定性质.金属学报,1988(6):419.[7] 折叠 人才培养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任职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折叠 编辑本段 后世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