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下)|古典音乐相对论

 昵称25649097 2019-02-14

所有大师(Master),只要录成唱片,或者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就不再是大师,他首先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演奏者,必须经过欣赏者的检验。他必须和艺术史的沿革、演奏传统、演奏技法、作曲家,进行深度的对话,虽然很多是直觉层面的。


而严肃的批评家,必然要从艺术史的沿革、演奏传统、演奏技法、作曲家等多维度展开对话。但是,要避免一种危险: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严肃的音乐批评的态度,而欣赏者会陷入鉴赏的虚无主义。


——古斯塔夫(回)

 

如果您错过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上)》,那么可以先回顾一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上)新春献礼!来自古典音乐相对论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本,哪家强?(导读或序言)


上回说到,我推荐了6个我喜欢的版本:



包括巴克豪斯在DECCA的单声道和立体声各一、肯普夫在DG的单声道、阿什肯纳吉在DECCA的全集、布劳提冈在BIS的强音钢琴版、儿玉麻里在PENTATONE的全集。


虽然风格各异,但是,总体有一个标准:


重在整体的气魄,不拘泥于细节的雕琢,这种美,我们有机会可以到五台山参观佛光寺的东大殿以及南禅寺的正殿,自己领略一番。


这也是今天对不太满意,或者糟糕的版本的一个衡量标准。



下面聊聊那些曾经拥有的,为什么要放弃。


换句话说,就是,贝钢奏,哪家不太强?有什么问题?甚至比较弱?


脆弱的“大师主义者',收起你的玻璃心,可以接财神去了。



施纳贝尔30年代在EMI的录音,被大多数人奉为经典,而且是经典里的经典,不容诋毁。我也曾经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不敢怀疑施纳贝尔,抱着那一套碟,却怎么也听不下去。



怎么办?一定是自己修养还不够,对大师的演绎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吧?


可是,施纳贝尔连三连音都弹不匀,连滚带爬的跑音阶,错音不少。


这时候一定有人会说,施纳贝尔技术上是有所欠缺,但是他对贝多芬的研究和贝多芬风格的把握,却是后来很多钢琴家的基准点。


好吧,我们各自保留意见。施纳贝尔的贝多芬早期和中期奏鸣曲,我都不喜欢。


晚期的还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除了第29首“槌子钢琴”,那首满把错音,为了达到所谓“贝多芬要求的速度”,施纳贝尔老先生真是玩了命了。


我不认为研究透彻和风格把握准确可以给技术的死结开脱,加上1934年的糟糕录音(说黑胶比CD好很多的,抱歉,我不玩黑胶,虽然我听过不少黑胶唱片,在各种调整不对的系统上)。


我把圣经一样的施纳贝尔录音全集早就卖了,还是可以卖,出售速度很快,谢谢捧场的人。


吉列尔斯的贝多芬,其实不能说放弃,放弃的是套装,留下了所有单独发行的CD


吉列尔斯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我最早接触的,也是最早买的几张CD之一。



那时候还在上大学,对器乐作品兴趣并不大,第一是因为听了同学的碟,第二是因为DG的封面设计实在吸引人,这张碟是用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油画《沉船》做封面的“华尔斯坦、告别、热情”。



吉列尔斯在DG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的时间横跨了7080年代,模拟和数字录音都有,到他去世为止,依然没有完成。


90年代,宝丽金出版了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准全集”,我在第一时间跑到唱片店买了。这套唱片虽然是大盒子,不过是廉价套装,装帧和说明书相对看着单薄一些,缺乏存在感和拥有感,加上外借唱片遭遇不还,于是又开始收集单张发行过的正价片。



吉列尔斯没有录第一首奏鸣曲,从他第二、三奏鸣曲的处理上听,如果录制第一奏鸣曲,风格上肯定不会有问题。


中期奏鸣曲里,“悲怆奏鸣曲”的交待之清楚,颗粒性之强,让我不尽又想起施纳贝尔版那些一带而过、囫囵吞枣的音符……


“热情奏鸣曲”是当年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演绎,以致我一直以来就认为“热情奏鸣曲”就该是这样子弹。


在这首和“槌子钢琴”上,吉列尔斯彻底释放了作为“键盘小巨人”的巨大能量,你以为这样的重击就够了吗?不不不,还有更加有力的在后面等着你。



布伦德尔一辈子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最早的那套全集我没听过,不便于发表什么看法。在飞利浦的两套,我都曾经买过,平心而论,都不是我的菜。



除了飞利浦的两套,年轻时在美国小公司还有一套,可见他对贝多芬的热爱。


我不喜欢能让我看到雕琢痕迹的作品,你尽可以仔细设计,认真安排自己的一颦一笑,在何时说出哪句台词,但是不要让我觉得你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你在演戏。



布伦德尔的两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都是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后来的数字录音略微好一些,演技上成熟了点。


阿什肯纳吉也是在演戏,明知道他在表演,我依然愿意相信他的舞台就是世间百态的真实反映,这是他比布伦德尔高明的地方。


布伦德尔的基本功扎实,音色处理的很漂亮,在触键、踏板、装饰音等细节上也都丝毫没有问题,然而对整体的把控让上述的那些优点都没法发挥出来,可惜。



不过,我很欣赏他的舒伯特和李斯特,至少,我觉得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从完成的难度上并不比贝多芬的奏鸣曲弱,尤其是奏鸣曲,弹好了也是非常不容易,布伦德尔的舒伯特超过他贝多芬很多。



布伦德尔的李斯特,是我最喜欢的李斯特录音。布伦德尔在贝多芬作品中某些不恰当的做作,倒是真的对李斯特作品的胃口,文质彬彬的“洒狗血”,同是在飞利浦录音的《旅游岁月》深得我心,贝多芬之砒霜,李斯特之蜜糖。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奏鸣曲,可以说处理的比较草率,大格局还不错,一旦涉及细节的处理,就觉得有点拥挤,或是随意的空旷,即没有在小空间里安顿好家庭众多的成员,也没有在外出野营时照顾好出行的全体。


布赫宾德在2012年、2017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各开了一次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马拉松演出,在这之前之后,他在全世界各地还举行了类似的几十次贝多芬马拉松。


不得不说,吃肉的和我们吃草的不一样,就算中国人有这想法,也没这体力,况且国内尚且没人完成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全集录音。



TELDEC出版布赫宾德的贝多芬是挺早以前的事了,当然后来出过包子。包子的品质很差,装帧设计难看,压片也很粗糙,碟基很薄,没什么保留价值。最早留布赫宾德,是因为中图总部压箱底的碟处理。


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音像部门,在相当长时间里是奇异运行的,99%工作人员不懂行,进的什么货,应该怎么卖,一概是糊涂,这就造成了大量积压。积压的CD里头,大多数是过时多年的欧美流行歌曲、轻音乐和不知道什么公司出版的古典集锦碟,当然,也不乏类似布赫宾德贝多芬奏鸣曲这样有价值的CD,很便宜就买一张,甩货嘛,反正不是自己家的,不可惜。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奏鸣曲,可以说处理的比较草率,大格局还不错,一旦涉及细节的处理,就觉得有点拥挤,或是随意的空旷,即没有在小空间里安顿好家庭众多的成员,也没有在外出野营时照顾好出行的全体。



当然,这是他40岁左右的录音,无法代表当下的演奏水平,不过呢,留太多版,我也听不过来,


我不是一个用现场录音替代唱片的人,所以不满意的唱片没有保留价值。


曾经拥有,但没有一直保留的几个版,我也唠叨了几句。下面更简单的说说那些听过,没买的吧。


古尔达在DECCA的录音。古尔达的贝多芬,我现在留了ESOTERIC出版的重制版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更早的时候,买过他在飞利浦录的巴赫平均律全集。古尔达的贝多芬是爽朗的,也是我喜欢的风格之一,如果有大盒子套装,我想我会留下一套。


刘易斯在HM的全集,应该是比较新的录音,20052008年之间录制。录音很漂亮,对钢琴尺寸,演奏厅的空间感,还原的都到位,在发行了单张之后,还发行了廉价套装,用来满足各个消费阶层发烧友的要求。




刘易斯的贝多芬,充满优美的线条感,这种线条感不干瘪,是错落有致之下的丰腴线条。


没有留的原因,在于发现这套的时候,已经专收SACD了,只好忍痛割爱,先满足SACD的预算吧。


席夫在ECM的全集。我对席夫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觉得他和佩拉西亚年轻时候相似,都是什么全能弹,什么弹得都不是第一选择。




席夫年轻时候在DECCA录的那些巴赫,我没一个喜欢。最初是因为买不起,我上大学时候,正是国内的宝丽金最贵的时候,正价新片一律168块,实在端不动,席夫的巴赫无一不是正价,好吧,敬而远之。

等到有钱买了,巴赫的键盘作品,早被古尔德、图雷克的演绎吸引住,听别人的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其中也包括席夫。



ECM录音风格我不欣赏,相对冷、硬,这不仅体现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上,也体现在以前我买过的克莱默的巴赫小无上,ECM唱片很难播好,这已经成了身边一些朋友们的共识。


席夫这套ECM版的贝多芬,比他早年的那些DECCA录音成熟不少,少了浮躁,多了贝多芬键盘作品需要的沉着与稳健,就全集的完成度来说,还是很高的。如果换一家唱片公司,也许这套唱片我会收入囊中吧。



巴伦博伊姆在EMIDG分别留下了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EMI那套我没听全,DG这套完整听过一遍,仅仅听过一遍而与,我不觉得应该对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垃圾做出什么评论。顺便说一句,他的瓦格纳不错,他在指挥上比钢琴演奏上强不少。



他在各大公司的录音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他很高产,他对唱片公司的配合度很高。


后辈中和他差不多的一位华裔钢琴家由此发家致富,并且在某个时尚杂志采访时,盛赞钢琴对他命运做出的改变,可能这也是巴伦博伊姆当年想说的。




阿劳的贝多芬是虚张声势的,这和他的肖邦一样。


我总感觉他在某些方面和那位在伦敦叛逃的家书接信者有点像,所不同的是,阿劳没有技术瓶颈,只不过他太做作,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中,很多情绪不属于贝多芬的时代。


把单纯的复杂化,把简单的繁琐化,这可能也是一种对于作品的解释。这套CD是借来听的,早已归还物主。



古德在Nonesuch的录音。这是偶然间听到的一个全集录音。


Nonesuch的唱片在国内不太常见。拿到这套名不见经传的全集之后,听了一遍,不错,除了风格把握准确以外,还有一些很个人化的处理,比如“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速度与力度,和我听过别的版本就很不一样。


这套唱片所以没去找,还是因为没空听,收藏唱片不是集邮,摆着看不行,还得拿出来听,生命有限时间宝贵,不拥有也罢。



看看上面拉拉杂杂写的这些,爱的理由和不爱的理由简单又复杂,并非文字能顺利表达清楚的。


有两个人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录音,我听了之后特别盼望能完成全集。


第一是阿法纳西耶夫,这也是收集SACD的收获。


这位当年在日本天龙和ECM都有录音的俄罗斯钢琴家,近几年在日本SONY公司发行了几张SACD,一张名字是je suis BEETHOVEN,另一张是ich bin MOZART,分别是法语“我是贝多芬”和德语“我是莫扎特”。



这两张唱片是把我震撼了。“我是贝多芬”这张专辑里,“悲怆”和“热情”都演的极端个性化,如果用文学术语说,就是“形散神不散”.


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必须建筑在对贝多芬作品的深刻理解上,往前回望,阿法纳西耶夫在天龙的肖邦、穆索尔斯基也一样的“语出惊人”。对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已经开始期待。



第二是基辛。这位当年的音乐神童,现在也已经年届知天命。


DG2017年发行了一个他贝多芬钢琴作品的现场录音双张CD,曲目包括第314232632号钢琴奏鸣曲和一首变奏曲,这些现场录音的完成度极高。


当年以肖邦、柴可夫斯基出道的基辛,现在对贝多芬奏鸣曲有如此成熟的理解,加上现场录音特有的气氛,让我爱不释手。我希望DG公司继续用现场录音的方式完成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本文到这,基本就算完成了。仅以此文题献给我上海的发烧朋友Bruce沈先生,感谢他秘藏的日本威士忌给我写作的动力。


PS:

还有哪位先生表达和Bruce一样的热情,欢迎来约。

下次搞个大的,也许是《马勒全集,哪家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