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很常见的想象,说白了其实就是权力的斗争,皇权在受到威胁和挑战的时候,自然皇帝会对挑战他至高无上皇权的人痛下杀手,不管这个人是谁,不管这个人是否有挑战他最高权力的心思,只要他有挑战这个权力的能力,就足够让皇帝下杀手了。
(1)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张昭,两人托孤的性质一样,都是举国托孤,孙策临终前,孙权还很年轻,不到独自执政的年纪,孙策举国托孤于张昭,张昭也是尽心尽力辅佐孙权,但是终其一生,孙权也没有让张昭做丞相。说是张昭性格太耿直了,真实原因谁知道啊! 诸葛亮接管蜀国的情况差不多,刘备兵败夷陵,在永安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辅助后主刘禅,诸葛亮生前。“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死后,连立个庙的建议,刘禅都不准。
鳌拜是康熙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康熙继位时,年纪小,由四大顾命大臣共同辅助康熙执政,然而在其他三个顾命大臣被鳌拜排斥了之后,朝政实际已经落到了鳌拜的手上,后来康熙帝设计将其生擒。 (3)霍光 霍光作为汉武大帝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之一,同样的是霍光也很快除去了其他三个顾命大臣。自比开始霍光掌握了大汉王朝近20年的最高权力。后来霍光死后,霍家全族被杀。 (4)肃顺 肃顺是同治皇帝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1861年7月,咸丰帝驾崩,他被命为顾命八大臣之首。9月,护咸丰帝梓宫在密云途中,恭亲王与两宫太后连手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捕,后被斩于菜市口。满打满算,他的顾命大臣就干了一个月。 (5)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留给李治的顾命大臣。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这样一个一代忠良最后也是落得一个自缢的下场。权力是一个足以让人忘却一切的东西,李治对长孙无忌痛下杀手的时候,早已经忘却了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是这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将他扶上最高的权力巅峰。 孙权在弃用年老的张昭的时候,早就已经忘记了就是这个性格耿直的人,为了江东六郡,为了孙氏江山,奉献其一生。 刘禅在不许民间祭祀诸葛亮,不许给诸葛亮立庙的时候,早就已经忘记了,就是这个人,在蜀汉政权快要崩溃的时候,以一己之力将蜀汉政权支撑下来,也是这个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刘氏江山奉献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