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晓林 | 寻找西方经典素描的轨迹

 张高鸿 2019-02-15

寻找西方经典素描的轨迹

文/李晓林



人类自从有了绘画起,素描便无处不在。由于它初始工具操作简便,朴素而又直接的表达,被广泛的应用在绘画表现之中。随着现代绘画的丰富与愈来厐杂,素描的概念与含义也丰富多义,并衍生出各类功能的素描。其实在我看来,它最基本的,有几类,一是作为功能性的草图、手稿,二是作为初学绘画入门最基本的造型训练,三是独立的、以素描的本体语言进行创造性研究的作品。在当代绘画领域里,素描也是直接表达情感与观念的一种手段。



只是素描的这个概念由西方传入中国,被使用的局限化了。其实它的表现力以及素描语言自身的丰富性,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这本画集是西方经典素描,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已经被历史载入史册的作品。我把它称之为“历史的素描”。


人们常说艺术常新,生命常新,历史的素描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怎么会有“新”的特质?



历史的素描不只是已经过往,已经完成的东西,它是一个进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反过来,当代人的素描实践活动也在发展着“历史的素描”,阐释着“历史的素描”,赋予“历史的素描”新的意义。通过对西方历史的素描的准确描述来发现历史的素描的真正意义,进而对历史的素描作总体的把握,总结素描中的的规律,以及素描语言本身的丰富内涵,对今天我们的绘画,有长久的意义。



今天美术家研究素描的目的,除了技术技巧、方法手段之外,包括文本和图像产生时的那个“语境”,也就是作品背后的信息,以及素描在绘画中的关系,是让今天的艺术家在他们的“表述”中与“历史”对话。只有沿着经典素描留下的轨迹才能追溯既往的物质存在,过去留下的任何笔痕的东西都可算文本,这些文本织成一个巨大的帷幔,伟大的作品就遮掩在这个帷幔后面。换句话说,文本不是历史,文本只能折射历史,文本等待后人解读,解读文本需要研究者的判断力和明辨力、想象力和理性。



一个艺术家的思想,不管有多么雄奇伟大,都不能离开历史传统而独立运行,思想必须借助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在与古人真诚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另一方面,艺术思想必须汇入传统,进入历史,传诸后人,在于后人的对话中,才能真正成为思想,在思想史的河流中延续生命。从根本上讲,“素描”这两个字,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做绘画的人谈论它,如果这种谈论没有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历史,“素描”除了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以外,难道还会有它今天所具有的无限丰富的含义吗?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既见古人,又见来者,从而在历史传统的长河中自由地游弋。在中国,我们深度研究和开拓素描领域及研究素描传统的意识都还很不够,多年来素描研究中浅薄的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仍然随处可见。历史作为历史的真面目,恰恰在那种所谓的历史研究中被割裂、被遮盖了。值得欣喜的是,这本画集在作品收集的完整度和深入性上构成一部20世纪之前西方画家完整的素描思想史,为我们提供了西方传统素描较为详实的资料。



《寻找西方经典素描的轨迹》一文是由主编李晓林为《素描的艺术·大师素描肖像》画集撰写的文章。


(中国水彩编辑整理,转发请标注出处。)

中国水彩

中国最大的水彩艺术平台


作品收藏、竞拍、私洽 请回复 1

作品送拍、推广、展览 请回复 2

文章投稿、宣传、头条 请回复 3

致力于在全球推广最优秀的艺术家


影响力第一、专业度第一、覆盖面第一

成交率第一、成交额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