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总是“事后诸葛亮”!

 天地人和w 2019-02-15

我邻居家里有个小孩,准确来说是位小伙子,对自行车或滑板这类自己发力驱动的工具不是很感兴趣。他虽然觉得这种运动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如果真让他玩一玩,立马就双腿发抖。


我曾经试图帮他克服这种恐惧,但是所有的努力基本都化为了泡影。只要一上滑板或自行车,他能立刻从堂堂七尺男儿退化成一个小屁孩,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紧抓我的胳膊不放。这种感觉就像他正站在飞机的机翼上似的,生怕自己掉下去。


我认为他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很多事情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搞定。如果失败了也没关系,他能通过不断试错来总结经验,避开惯性错误,最后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跌倒了多少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直没有放弃,只要不放弃就会有达到目标的那一天,所以现在这点小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他每次摔下滑板时都会嚷嚷:“你看!我老是摔倒,这就是我不想玩滑板的原因”。




开什么玩笑!你可从来没说过自己不想玩滑板,一开始不还求着我教你玩?只不过是因为摔了几次,才说自己不想继续了。我并没有当面跟他说这些话,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不过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他只是因为摔倒了才决定不玩滑板的,在此之前他可还跃跃欲试呢!这前后的反差听上去不太合理啊,难道不是么?


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结果偏差。结果偏差普遍存在于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就像大脑中的毒瘤,一点点腐蚀掉你的初心。


结果偏差会让你忽略深层的真实动机,并让你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决策。什么叫做结果偏差?结果偏差是指当我们判断一个决策的优劣时,我们总倾向于更关注最终结果,而不去考量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所有细节。


就像上司告诉你好几百遍不要浪费心思在社交媒体推广上,但某一次机缘巧合你把公司资料发到脸书上,结果增加了50多个新客户,上司却突然说社交媒体推广是个好方法,咱们得好好研究它。




这时你的上司已经无暇思考当初他为什么不想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的原因,他只是根据这次推广的结果来判断决策的质量。更糟糕的是,他现在只看到了这个决策带来的好消息,并且极有可能继续沿用这套方案,即便它有可能是错的。


相反,如果当时你在社交媒体上的推广失败了 ——  投入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你老板只会在一旁嘲笑你的愚蠢,哪怕从客观角度来说这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那时你就该愤怒地攥紧拳头了,因为你的上司根本不是出于理性的逻辑、客观事实与周围人的建议而做出的决策,他只是简单地相信他所看到的。




我们思考过程中为何存在结果偏差?因为包含结果偏差的思考方式可以减少我们很多对细节的推敲考察,这样大大减轻我们的思维负担。即使我们没有做任何相关数据的分析、参考相似案例、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从不断的测试中得到反馈等等。


如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相反,结果不尽如人意的话,我们就把全部责任归咎于时机不对。


换句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结果决定了做事的方法。这种思考方式我们多多少少有所耳闻。如何才能纠正这个偏差呢?


正如常见的其他盲区,自觉审视决策形成的过程是一种有效规避盲区的方式。为此,你应该找个信得过的人,让他客观评价你的决策。这样能够减轻结果偏差带来的影响。不然你就要为了改变而改变了。


把你做出决策的过程画在纸上,仔细分析哪些理由是合理的。在做决策之前,先大量参考现存的数据、前人的经验以及其他人的建议,再用电子表格把所有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现实会给你的计划以反馈,告诉你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本文由新生大学译自《 Sean Perlmutter,Get Biased Against Outcome Bias》,原文链接:http://www./get-biased-against-outcome-bias/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