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古国——苦国,商王借奴隶讨伐苦方,苦姓由来

 徒步者的收藏 2019-02-15

商代有苦方,或位于商之西部,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记载:郤犨食采于苦,号苦成叔。春秋中晚期,苦地或为晋国大夫郤犨(chōu)的封地,即史书中记载的苦成子或苦成叔,也叫郤(xì)叔,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苦成家父》,说得就是他。据推测,苦方或在今山西运城市境内。


“苦”虽然不见甲骨文和金文,但其从“草”,必由植物而来。又从“古”,“古”的甲骨文上面一个“中”,下面一张“口”,而“中”又是“口”加“I”,也就是“I”穿过两张“口”,表示一代代口口相传的事,即年代久远为古。而“古”加上草字头,可以理解为世代传下来的多种可食用或药用的植物。在没有发明培植嫁接技术的远古时期,人们可以食用的蔬菜仅限于各种各样的野菜。大自然植物虽多,但鱼龙混杂,很多植物有毒,由于认知力的匮乏,人们无法辨别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不能食用,在还不具备拿小动物做实验的上古时期,唯一的办法就是亲尝试验。也就是说,那些可以食用的放心野菜都是先辈们经过无数次亲身验证而世代传下来的,这些传下来可以食用或药用的野菜大多都带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滋味,为了便于表达这种味道,“苦”味即因此而来。《诗经· 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即泛指苦菜。后来人们渐渐懂得了培育技术,带苦的野菜经过人工栽培成了味道中和的家用蔬菜。远古苦地应该跟世代相传的多种可食用或药用的植物有关。

古的甲骨文

苦方是商王朝不折不扣的敌对国,卜辞中多有商王对苦方用兵的记录,据《殷墟书契考释》统计多达二十多次,可见苦方的势力不容小觑。虽然与商王畿地有一段距离,但商王显然对苦国深为忌惮。卜辞呼多宰伐苦方,受又。贞:呼多臣伐苦方。两组卜辞大意相近,卜辞中“多宰”和“多臣”多指奴隶,意思是商王呼吁奴隶们一起共讨苦方。大凡商王讨伐某国或部落,占领土地在其次,主要还是掠夺奴隶资源,然后商王利用这些奴隶去征讨别的方国。


苦国被灭后,苦人四散,之后苦国故地归属地不明。但据说春秋时除了苦成子的封地,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叫苦地,后为苦县。《晋书·列传》记载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苦县大屠杀,苦地在今河南鹿邑县以东一带,属楚邑,想必是商代苦国后人迁徙所致。《吴越春秋》记载:苦成,越大夫。春秋晚期越国太宰苦成,或为苦国后裔。商代苦国之苦姓与春秋苦成子后裔的苦姓成为现在苦姓的两大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