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人傩于姚街村的久远遗存(1)

 天然呆阿福 2019-02-15

戴上脸子是神,摘下脸子是人。

傩戏谚语

 

天还没亮,雨还在下,四水归堂天井里的雨声仍淅淅沥沥。祠堂内大红灯笼高高挂,天井底部的古朴麻石在雨水中泛起冷寂幽微的光亮。失望和认命的情绪,已经在我们脸上流露。假如这场雨持续不断地下到中午,我们就无缘看到姚街傩戏会作为“六堂菩萨中的幺菩萨,奔赴青山庙会的壮观场面。甚至,连抬龙亭去村头社坛的接神起圣,也要简化程序。

此刻是农历正月十五清晨点。我们几度换乘车辆,一路风尘赶过来的这个姚街,是皖南贵池山区里头的一个自然村,即当地“九刘十三姚中的荡里姚。环绕姚街的黛绿群峰,是九华山向西绵延的余脉。古时候姚街叫虾湖,李白于唐天宝年间吟《宿虾湖》诗:“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就在这个村子。

江南的雨水充沛,因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诗句而广为人知。杜牧曾于唐会昌年间来贵池任刺史,故多数学者认为,诗人所吟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在贵池无疑。姚街村北有下雨天奔腾激越的白洋河,但怎么也找不到虾湖的湖水,或它的遗迹。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人称这座姚氏宗祠的四水归堂天井为虾湖。其理由是,从前每逢连日阴雨,这个天井就会冒出活蹦乱跳的白虾。怕以讹传讹,一连问了三五位老人,均称亲眼目睹。姚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李白宿虾湖村悠闲观雨景时,比这个被指认为虾湖的祠堂天井的始建时间,至少早770年。

雨还在下,急死人,欲断魂。此刻天井里即使冒出活虾,也无法消解我们的失望。搁面具的日月箱还搁在龙床上,迎神的龙亭还停在祠堂中央。偌大个祠堂,因旗幡牌伞的林立,显得格外神秘而肃穆。

幸好七八个傩戏会的已经在龙床前忙碌,祭神的猪头、咸鱼等供品已经摆上供桌,用黄表纸折成的三合一元宝已经三副一组地拿出来准备烧,胳膊上挂着沉重鞭炮的已经走到祠堂门口,主持傩仪的吴国胜会长已经手持神伞,一切仍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吴会长说,即使下雨,也会打着伞把皇帝、父老、童子尊面具送到公里外的青山庙去。对傩神的虔敬,对祖制的恪守,他们显然有雷打不动的坚定。

 

古风犹存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卫风》中有“佩玉之傩”之句,这是“傩”字古老的佐证。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释“傩”字为“行人节也”。其本意是,行有节度,仿佛走舞步,舞者佩玉琅琅。《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之句,这里的“傩”字,指的是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傩仪和傩舞,其无异于我们正在观看的姚街傩。

我国古代有宫廷傩、乡人傩、寺院傩、军傩[1]四种。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夏官》中有“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2],以索室驱疫”之文字记载,就讲的是宫廷傩。而“黄金四目,就讲的是司傩时所戴的面具。有学者称,这是一尊画有四只眼睛的神秘面具;另有学者称,这应是东西南北四尊面具。但无论孰是孰非,面具于傩的不可或缺,应确凿无疑。

乡人傩又叫百姓傩或民间傩。宫廷与民间的并行不悖,往往大相异趣。古代民间的宗族制度,有其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至少在汉族地区,傩事活动是以各姓氏宗族为独立单位进行的[3]。旧时荡里姚有五房姚姓,即大房、二房、三房、零房、东边姚,俗称五房头。一年一房,五房头轮流主持傩事,并承担一应费用。

古老的贵池傩至今存留于崇山峻岭的原因,不惟其地理上的封闭以及民风古朴。“无傩不成村”是指贵池傩的普遍,但更重要的是,村与村在傩事方面的种种差异。因各姓氏宗族的相对独立,祖训祖制的各不相同,彼此的遵古守旧有其自身沿革,且互不借鉴,互不传承,故其傩事活动的同质化较低,文化惯性较大;较之于其他地区,其延续性亦强。我们选择姚街村感受贵池傩,领略其古风犹存的浓厚民间气息。

贵池民间有“一鸡二鼠,三猫四虎,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油菜十麦子”之说;这是讲,自正月初一至初十,分别为各种动物、植物的生日。因人日是正月初七,故每年一度的姚街傩事活动,自初七清晨开始,至十六上午结束,其间以初七、十五为傩事日。除个别傩戏剧目稍有变化,这两日的傩仪、傩舞、傩戏大致相同。因正月十五有“六堂菩萨朝青山庙,这一天又是元宵节,必须演《刘文龙团圆》,故十五比初七更隆重。

姚街傩戏均在舞台上表演,舞台搭在祠堂里面,舞台正堂书有诗句。初七书五言诗:“此日为何日,人辰是此辰。拈香来祖庙,秉烛敬傩神。依旧风光好,居然气象新。年年循古例,同庆万家春。”十五书七言诗:“乡村无事闹新年,锣鼓声喧接九天。欣逢今宵明月好,神喜人欢大团圆。”舞台楹联同为“古礼犹遵方相掌,祚阶如见素王仪”,横批为“共庆升平”。[4]

 

迎神下架

 

爆竹在雨声中突然炸响。一串又一串的红鞭炮在祠堂门阶点燃。黑火药的气味被浓烈烟雾裹挟进来,龙床前人影幢幢,仿佛云里雾里。接着,祠堂里也响起了鞭炮,锣和鼓按祖传的打击乐谱,开始有节度地敲响。由静穆到喧闹,只在转瞬间。

供桌前已经点了蜡烛,香炉里已经燃烧黄表纸元宝,龙床上遮挡日月箱的布帘已经被撩开,迎神下架仪式即将开始。

“都来呀!吴国胜以年头身份手擎神伞喊断。

“贺!”众人齐声应和。

喊断是傩仪的重要程序之一。这喊断声从种田人胸腔里迸发出来,有威严孔武的力度。而众人的应和,每一句断词应和一声,更有同心同德、气冲霄汉的气势。喊断的间歇,是举伞的肃然及锣鼓的隆重。这时候,相称于神的神圣是人的庄严,人与神相得益彰。

前面的断词是:“新年上七接神明,顶礼躬身品物亨。庆贺良辰佳节景,名成利就万年春。三杯御酒敬神灵,保佑虾湖日日新。堂上众神齐会集,驱邪逐疫保安宁。”其词句庄重神圣,明确人与神各自的义务和权利。

后面的断词是:“伞儿因何来得迟,洛阳桥上耍多时。手拿钥匙开金锁,满堂菩萨笑眯眯。祖宗传流数百年,子孙遵守庆新年。日间暂且权息驾,夜来灯烛闹喧天。”其词句诙谐世俗,宣告傩事程序,以免傩神慌乱。傩神又称菩萨,故迎神断词中有“满堂菩萨”之句。

在贵池,傩神的确定,以及傩神数的多少,各村并不一致。有十八尊的称十八学士,二十四尊的称二十四诸天,二十八尊的称二十八星宿,三十二尊的称三十二方位龙神,三十六尊的称三十六金刚,等等不一而足。姚街社坛立有“二十四位嚎啕神圣之位”,但实际被点光的傩神面具为三十尊。点光以鸡血点蘸,据说只有点过光的面具,才具有附着神灵的功能,才可以用于一年一度的傩仪、傩舞、傩戏。而点光时所用的公鸡,是被活活咬断脖子流出鸡血的,此举是远古巫祭于汉族地区的罕见遗存。

面具又称脸子。姚街傩神系统有五组脸子,其一为皇帝、皇母、包公、关公、父老、童子等,其二为文官、文龙、土地、王大、王二、孙吏等,其三为武官、财神、杞梁、宋中、杨兴、赵吏等,其四为萧真女、孟姜女、吉婆婆、梅香、余娘子、张龙等,其五为大和尚、二和尚、三和尚、大回子、二回子、赵虎等。其中的陌生名字,多数是傩舞、傩戏角色。由此可见,傩神的选择有相当的随意性,因此人与神的距离被拉近,敬神与亲神的界限被模糊,娱神与戏神才不会遭致非难。

然而,迎神下架的仪式依然是郑重而仔细的。开箱开锁,将一尊尊傩神脸子从日月箱中取出,一尊尊用生布[5]蘸白酒小心揩拭,一尊尊在供品上方绕一下,一尊尊被排列在龙床上。脸子的排列,无论是在日月箱中,还是在龙床上,或是在龙亭肚子里,其次序均有严格规定,不得出现任何差错,否则神怒人怨,担当不起。

迎神下架结束时,天已发亮,但雨还在下。我们打着伞随傩戏会成员,前往甲首家喝茶。旧时轮流司傩的是姚氏五房头,如今是上街、下街两个村民组。今年轮到上街村民组,故其组长聂根生以甲首身份请大家早上喝茶,夜间吃腰台。

堂屋里摆了两桌茶点。果盘里有花生、葵花子、切片糕简单几样。过年时被称作元宝的茶叶蛋,烫得手拿不起来。甲首端来一杯杯茶水,但有的人就用自己家拿来的玻璃杯子。喝茶的随意,闲聊的漫无边际,仿佛完全忘了刚才的肃穆傩事。其神圣与世俗的转换,紧张与松弛的更替,居然过渡得如此自然而迅速。

 

注释:

[1] 藏族地区藏传佛教的羌姆,即金刚舞,是典型的寺院傩;贵州安顺的屯堡地戏,是典型的军傩。

[2] 时难:即司傩,主持傩事活动。

[3] 贵州威宁县裸戛村有彝族傩“撮泰吉”;湖南龙山、永顺、保靖地区有土家族傩“毛古斯”。

[4] 殷村姚舞台楹联为“制度礼仪遵古法,声音节奏守遗风”,横批为“乡人衍庆”。

[5]布:从未用过的干净白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