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铜臭与诗香

 杏坛归客 2019-02-15

林济仁


笔者近期浏览诗词论坛网,发现诗界对于“诗和钱究竟谁香谁臭、谁更能青史留名?”等问题发表诸多议论,有些诗友发表:诗比钱好、诗味比铜味香、诗味比铜味长;有些诗友却发表:“铜墨何分那个香?颜回饱学忍饥肠。腹中无料文章少,倘有三餐韵自扬”等两种不同的言论。现笔者也想就兹事略抒几点浅见,并且非常乐意与众位诗友共同探讨。

        

春秋时期的子贡为当时之商界巨子,过去的文人政要非但没有看不起他,反而对他赞赏有加。如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曾公开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因子贡却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但当鲁国的另一位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后却不以为然,并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还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故他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言道:“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在《史记·孔子世家》中陈述:孔子被困蔡陈,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的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货殖列传》中还载:“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因子贡曾任鲁、卫之相,常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他每到一处,在完成公事后,常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和主张,有的己经与时代相违背,但碍于子贡的情面,也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能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能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子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试想,如若子贡不是个富豪,而是个穷光蛋,一介寒儒,他能有如此的成就和威望吗?他能出任鲁、卫两国之相吗?他能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并使孔子名扬天下吗?

        

若论当代诗人之作品,于笔者看当今少有人能超越象聂绀弩、熊鉴、李汝伦等前辈,但他们三人若和当今商界的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人相比,究竟是谁香?是谁对社会的贡献大?是谁更能青史留名?不用本人多述,我想大家的心里是清楚的。

        

当今有识之士均知,制约当今中华诗词事业发展的不是人才,也不是缺好作品,而是缺经费。由于经费贫乏,人才难聚,诗词界有很多活动就难以开展,有很多佳作也难以推广。本人觉得,鉴于当今中国的国情,诗人们如想让诗词事业能发展壮大,就应想办法去经商赚钱,口袋里有了钱,想搞什么活动,想怎样推广和普及诗词教育,想出多少刊物都不是问题。如若本身不善经商,也应以商人为友,如取得广大商人、企业家的支持和帮助,这将对我们诗词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有利的因素。据余所知,当今中国很多县镇一级的诗词学会,这其中也包含余的故乡吴川市诗社和吴阳镇的梅花诗会,就是因为有商人的长期支持和帮助,才得以生存并不断壮大,才能获得“全国诗词之乡”称号。所以,余认为,诗人如若不善经商,又不屑与商人为伍,继续沉醉于孤芳自赏、凭空想象之中,缺乏经济支持,那发展和壮大诗词事业、让诗词流芳百世将成一句废话、空话。

        

此外,也是最现实的一条,现在中国很多诗词学会,特别是县镇一级的诗词学会,都极缺运转经费,既然那些诗友们都说诗比钱好、诗味比铜味香、诗味比铜长等等,何不拿出自己的一些佳作去换钱以济诗会之急?去换钱以壮大和发展诗词事业?如若做不到,甚至连自身的困难都解决不了,本人就奉劝诸位,以后就别再在公开的场合上发表如此谬论,以防引起商界的朋友们讨厌我们这班不知所谓、自以为是的所谓诗人!如此言论,将对我们诗词事业的发展和弘扬有害无益。

        

综上所述,余觉得,知足常乐、安贫乐道虽不是坏事,但也不应把另一阶层比作对立面去创作,甚至大加议论,贬彼褒己,那样,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激发和产生矛盾。所以,余还是觉得某诗友的:“题外话答某诗友前面的那句诗,主业经商,副业写诗。经商的财富能够为诗词创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诗词能够陶冶性情,可以预防经商暴富后不可一世的低俗。”和另一诗友的:“铜墨何分那个香?颜回饱学忍饥肠。腹中无料文章少,倘有三餐韵自扬”与其他诗友的:“铜臭味--诗香味,无可比性”等两种言论相比,抛开余的身份,以事论事,本人还是觉得前两位诗友之言较切合当今实际。因当今世上,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很多事情也是万万不能的!其中包括诗词事业的发展。本人在此再次提醒诸位诗友,特别是未到退休年龄的诗友,不要有过去文人轻商的恶习,自扮清高,说违心话,不屑与商人为伍,好像与金钱有仇,不食人间烟火,只知整天沉迷于诗词歌赋中互相恭维、互相吹捧,都认为自己的作品能传世、能流芳万代,看不起天下商人。众所周知,中国自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文化运动至今,除毛主席诗词外,有几位诗人的诗词作品能传世?能让后人争相传诵?再者,目前那些尚在民间流传的古代作品中,我相信并不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中与作者本身的贫富、名誉、地位、官职有很大的关系。就拿历代很多著名文人墨客来说,他们之中又有几个是一介寒儒的?大多数不都是有功名在身,或是出生于富贵之家,或是政要显宦吗?若出生于贫穷之家,何来钱读书?即使读了书,又有许多佳作,若无钱推广、刊印,又怎能传世?死后不照样失传了吗?另外,诸位还应该知道,中国历代不知有多少英才豪杰,就是因为贫穷而惨遭埋没的啊!

        

所以,本人的观点是:为诗虽可增加学识,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阔视野,但也要正视现实,理应在做好自已的事业、解决三餐温饱的基础上才抽空去吟诗作赋!

         

余呼吁: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富强,文人更要富强!不要再甘守清贫,甚至以贫为荣了,否则,就会被世人边缘化,就无立锥之地!

        

可谓是:诗香纵比五粮香,不继三餐便断肠。孔圣当年无子贡,不知是否也名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