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积证

 gudian386 2019-02-15

虫积证 syndrome of ascariasis

中医学中指虫寄生于体内,临床以脐周疼痛、面黄肌瘦、面有虫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小儿疳积、虚劳、厥证等病证。

中医学对虫积证的认识颇早。如蛔虫,在《素问·咳论》有“长虫”,《灵枢·厥病》有“蛟蛕”等描述,《伤寒论》称“蚘”,如云“蚘厥者,乌梅丸主之”。绦虫,《金匮要略》称“寸白虫”。蛲虫,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此后历代医家对诸虫的来源和生活习性及致病特点、传染途径等,都有一定认识。

虫积证的形成,多由脏腑虚弱、饮食不洁、沾染虫疾,或素体湿热偏盛、滋养虫体而致。

虫积证的临床表现,因虫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如蛔虫证,多见脐周疼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面部可见白斑等,严重时可突发脘腹部剧痛、吐虫、神情烦躁、四肢发凉。绦虫证可有腹痛泄泻,皮下结节,面色萎黄,消瘦乏力,甚则癫痫发作等。蛲虫则主要好发于小儿,以肛门奇痒、夜间睡眠不安、消瘦、烦躁为特征。

治疗虫积证的基本方法是杀虫、驱虫。驱蛔虫可选使君子汤、追虫丸、化虫丸等;治绦虫可选槟榔汤等;治蛲虫可服追虫丸,外用石部煎剂灌肠、熏洗。

责任编辑:高原 程卫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