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讯 清代中后期著名思想家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以书法闻名于世,为清代“碑学”的开创者,著有《艺舟双楫》《安吴论书》等书学名著。康有为评价他“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广艺舟双楫》)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包世臣还偶试绘事,在他的《小倦游阁集》中收有一篇《吴山揽胜图跋》,记载了与苏州的翰墨雅事。 该文作于道光八年(1828),时年包世臣54岁。这年夏天他假馆于苏州李氏人家,李氏颇富收藏,其中就有沈周的《吴山揽胜图》真迹。这幅长卷是沈周山水画的代表作,画卷分从南北两脉描绘了苏城西郊的旖旎山水,上卷“始鹤市、虎丘而许市、阳山、天池、天平、支硎,止于狮山”,下卷则“始横塘而木渎、灵岩、上方、石湖、吴山、邓尉,至于渔洋”。包世臣看过爱不释手,他认为画中“坡陀冈岭,悉传山石之神,令人忘其堆迭。依山傍水,架屋十数椽,即成集市,樵人舟子,行坐登降,俨如身历。而笔势一用本色,比《东庄图》之杂取诸家更为调适。”包世臣精于鉴赏,这寥寥数语的点评就颇能见出他的个性和眼光。他欣赏的山水画要能够传达山石的神韵,用笔则重在“本色自然”。他将《吴山揽胜图》与沈周的另一名作《东庄图》比较,以为后者的笔法因“杂取诸家”而显得不够“调适”。睹此名家真迹,包世臣摩挲再三,决意临摹一幅。这时他即将买舟北上,居停主人李氏慷慨地将原画相借。包世臣携此长卷先到扬州,再到南京,经过三个月才临摹完工,这篇跋文便题写在摹本的卷末。足见他对沈周画作的推崇,对吴中山水的迷恋。 这却不是包世臣第一次描画吴中山水,也不是包世臣第一次与这幅沈周名作的缘分。早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42岁的包世臣游历苏州。苏州文人胡眉峰、沈小宛盛情款待,同邀包世臣往西山揽胜,他们一行“自石湖至玄墓,往返十日。”胡眉峰选择沿途风光尤胜者为图八帧,沈小宛则各题诗一首。胡眉峰年长包世臣二十余岁,是包世臣的生平挚友。但是,包世臣论画眼界甚高,对这位前辈的画作并不以为然。他说:眉峰画“法得笔于员照、得墨于麓台,刻意皴染,故言翰墨则秀润可挹,言山川则神骨不见。”又是“山川神骨”,这是包世臣对山水画的批评法则。老友的画作既然不见佳处,包世臣遂挽袖自作,当然不乏与胡眉峰赌胜争锋的心理。他在苏州“避绝人事一月,合写为长卷。唯不工屋宇,横塘、木渎、光福三市殊难安置,易稿再四,掩以云树,颇助幽邃。”包世臣对此颇为自得。胡眉峰倒是厚爱这位晚辈:以为“曾见石田《吴山全图》二卷(即《吴山揽胜图》),来往胸中者三十年,不意今日得还旧观。”将包世臣的试作与沈周并举,可谓不虞之誉了。 当十二年之后,包世臣看见了沈周的真迹,带给他的震动却非同小可,他由衷慨叹“真境自有真局,拙手不能结构耳。”他花了三个月悉心临摹,在一笔一画的勾勒皴染中,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当年老友宽厚的目光与笑意。此时,胡眉峰已经在穷困潦倒中去世多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