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箣柊 别名: 红箣、赤刺、刺血、广东刺冬、珍珠刺冬等。 ![]() 常绿小乔木,高2-4米;有刺;小枝褐色,无毛,有稠密的皮孔。叶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3-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无腺体,全缘或有不明显的圆齿,干后反卷,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稍凹,在下面突起,侧脉4-5对,网脉稀疏,稀明显;叶柄长3-4毫米。花约10朵,呈总状花序,近顶生,长2.5-3.5厘米,花序梗和花梗均无毛;萼片5,狭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先端渐尖,除边缘有睫毛外,两面无毛;花瓣5片,卵状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5毫米,仅边缘有睫毛;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约4毫米,无毛,花药长圆形,药隔的附属物长三角形,比药室长,无毛;花盘10裂,无毛;子房卵形,与雄蕊近等长,无毛,1室,侧膜胎座2个。浆果球形,直径3-4毫米。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境: 产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印度、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有分布。生于沿海沟边沙地。 药用价值 全株:活血祛瘀。 根: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叶:用于跌打损伤,内伤痛,痈肿疮肿。 性味归经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骨折,痈肿,乳汁不通,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研粉调酒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株有活血祛瘀的功能,用于治跌打、痈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