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之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博学能文,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远嫁河东卫家,其夫卫仲道是个出色的大学士子。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因咯血而死。因两人无子女,蔡文姬遭到卫家嫌弃,还认为她“克死丈夫”,当时正年少气盛、心高气傲的蔡文姬,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愤而回家。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定,蔡文姬被掳到南匈奴,并嫁给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这年她二十三岁。她在匈奴生活的十二年中,为左贤王生下两子:阿迪拐和阿眉拐。此时,曹操已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他得知蔡邕的女儿被掳到南匈奴时,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蔡文姬虽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还有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时,她自己也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四处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
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就在她新婚的第二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董祀因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这一日,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于是对在座诸位说:“蔡伯偕之女在外,诸君谅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蔡文姬走上堂跪下,语意哀酸的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求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宥其罪。
蔡文姬自朔漠归来后嫁给董祀,起初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就蔡文姬而言,饱经离乱忧伤,已经是残花败柳之身,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又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免为其难地接纳了她。当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为他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从此以后,董祀因感念妻子的恩德,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后来,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考古发现:蔡文姬墓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