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权:立足脏腑传变治已病

 安歌_ 2019-02-16

作者 / 王仁礼 

编辑 / 赵馨 ⊙ 校对 / 林凤



《金匮要略》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脏腑传变”见于《内经·玉机真藏论》:“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五藏相通,移皆有次。”说明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某一脏腑病变可影响到其相关脏腑,并相互传变。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从五行生克角度研究脏腑相关及辨证治疗近40年,诊治颇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脏腑相关理论治验列举数则, 以飨读者。


【责之脾,治之肝】

  

田某,女,27岁,2014年8月31日初诊。患者手足冰凉20余年。20余年前即手足冰凉,两太阳穴附近疼痛10余年。冬季夜间出汗。口干,大便或稀或黏腻,脉细,舌红,苔剥脱,中根白厚。证属肝肾脾虚兼湿,治宜养肝补脾祛湿,方投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一贯煎加味:当归10克,炒白芍15克,桂枝10克,细辛6克,大枣20克,炙甘草8克,通草6克,吴茱萸6克,党参15克,生姜20克,生地15克,川楝子8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5克,制香附10克,白茅根15克,炒谷、麦芽各15克,7剂。

  

二诊:手足冰凉明显减轻,口干亦减,大便调,但动则汗出,脉细,舌红,苔白,局部剥脱。守上方麦冬加至20克,加黄芪20克,五味子10克,7剂。

 按:脾主肌肉,脾阳虚弱无以温分肉,则手足冰凉;脾虚水湿不化,驻留中焦,波及下焦,则便稀、质黏,苔中根白厚,苔剥脱示胃气受损。脾土久虚,肝木乘之,再者传其所克之脏(肾),日久而致肝肾阴虚。真阴虚损无以上养头目,则两太阳穴附近痛。脉细、舌红亦示阴虚。方投当归四逆汤通阳理血,吴茱萸汤暖肝和胃(脾),一贯煎养肝肾之阴,以“阴中求阳”。制香附理气止痛,《本草纲目》云其可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白茅根生津止渴,亦能利小便以实大便。二诊见卫表不固之证,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表,敛阴止汗。手足冰凉责之脾,其治偏重于肝,盖治“克我”之脏也。


【责之胃,治之肝肾】

  

苏某,男,41岁,2014年9月20日初诊。患者食入则吐7年。7年前即进食则欲吐,食难下咽。有时胃疼,经西药控制尚可,但停药则发。睡眠、二便皆可。脉微数,舌红,苔白。证属肝肾阴虚,肺胃气逆。治宜养阴调肝,和胃宣肺。方投一贯煎、半夏厚朴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味:生地15克,当归10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川楝子8克,枸杞子15克,法半夏22克,川朴10克,苏叶6克,茯苓15克,生姜40克,旋覆花20克(布包),代赭石20克,党参6克,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槟榔10克,玄胡10克,炒谷、麦芽各15克,丹参15克,全瓜蒌15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10剂。

  

二诊:药至第4剂时,食入则吐明显减轻,偶尔夜间胃疼,自觉咽中有痰,余如上述。脉舌同前。守上方加高良姜10克,10剂。

  

按:胃阴不足,受纳失权,胃气逆升于上,故见食则欲吐难咽,胃气不降而逆滞则胃疼。用一贯煎养肝肾之阴,调畅肝气,以防胃病反侮之,补肾以防胃病克之。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理肺胃之气,开结降逆,佐槟榔、玄胡等以助理气活血、散结止痛之力。脾气足得升,胃阴足得降,则中焦斡旋之机复常。

  

二诊胃疼发于夜间,乃寒邪作怪,故加高良姜行气散寒、温胃止痛。生痰之源运化不及,累及贮痰之器之通调,见咽中有痰,守原方寓培土生金,肺脾同调之意。


【责之胆,治之脾】

  

夏某,男,15岁,2014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口干苦月余。月余前即口干苦,晨起为剧,近几日晨起觉鼻中干燥伴流清涕,至中午后流涕稍减,晚上流脓涕。右侧上方牙龈压痛,纳可,大便稀,日2~3行,饮凉水更甚,小便可,脉弦数,舌红,苔少。证属肝胆湿热,阴虚气滞,治宜清泻肝胆湿热,养阴健脾。方投龙胆泻肝汤、一贯煎加味: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30克,车前子10克,泽泻20克,木通10克,甘草8克,当归20克,川楝子8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5克,天花粉2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7剂。

  

二诊:口干苦、流涕皆减,右侧上方牙龈压痛消失,大便或稀,余可。脉沉弦微数,舌红,苔少。守上方加白茅根20克,玄参10克。

 按:《伤寒论》有“阳明病,口苦”等论述,只是本案责之胆而已。月余前时值金秋开学之际,患者忧思郁虑携夏末热气郁结于胆木之腑,湿热郁滞肝胆则口苦,疏泄紊乱,热邪炽胃而牙龈压痛。胆木最易传病于脾土,输运太过,故而腹泻,饮凉水加剧了脾胃之湿,湿盛则濡泻,故甚。胆热侮肺,则鼻干流涕。脉弦数、舌红、苔少示湿热蕴胆,肝木阴虚。方投龙胆泻肝汤以泻肝胆湿热,一贯煎滋养肝肾之阴,攻补兼施。加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既可防肝胆之病传脾,又可培土生金益肺。二诊脉沉示病有累母(肾)之势,佐玄参养肾阴,又可滋水涵木。添白茅根清热养阴,又利小便以助实大便。


【责之心,治之肝脾】

  

张某,男,36岁,2014年11月1日初诊。患者心悸半年余。半年余前即夜晚醒来心悸,伴梦多,晨起精神欠佳。胃脘压痛,咽干,大便稀,日2~3行,夜尿2次,脉弦略沉,舌红,苔薄,中根略厚。证属肝肾不足,脾虚有湿。治宜滋补肝肾,调养心脾。方投一贯煎、五苓散加味:生地15克,当归10克,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川楝子8克,枸杞子15克,泽泻24克,桂枝4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猪苓10克,薏苡仁20克,煅龙骨、牡蛎各20克,丹参15克,炒枣仁15克,柏子仁8克,炙远志8克,制香附15克,郁金10克,炒谷、麦芽各15克,乌药6克,14剂。

  

二诊:心悸频率、程度皆减,睡眠佳,胃脘较舒适,仍咽干。自述阳痿半年,足后跟痛。大便日1~2行,夜尿1次。脉弦,舌红,苔白。守上方加巴戟天20克,淫羊藿15克,柴胡6克,7剂。

  

按:心悸、多梦病位在心,然其脉弦、舌红示肝阴虚气滞,乃子(心)病累母(肝)之象;胃脘压痛,大便稀,苔中根略厚示脾虚有湿,即母(心)病及子(脾)而然。心火不能下济肾水,日久致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夜尿多。二诊诉阳痿、足跟痛,亦示气阴两虚。首选一贯煎滋补肝肾,调畅气机,使木能生火,水能涵木,进而心肾相交,又加疏肝养血之药使补而不滞。次选五苓散健脾利水实其大便,且可令母实有助于心病的减轻或痊愈。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疾病发展亦皆有规律。脏腑之间关系密切。根据脏腑传变,不仅治已病之脏腑,而且治其相关脏腑,五脏兼调,整体通调,疾患终愈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