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金秋,我们乘火车从株洲出发前往长沙,游览岳麓风景区。
一出长沙火车站,专线车直接把我们送抵岳麓山脚下,沿着上山坡道,游客人群踊踊,道路两旁商店林立,货物琳琅满目,我们随着人群兴高采烈地迈步向前,总算是进了山门,沿途两旁古木参天,碧涧婉蜒,空气新鲜,风光丽人,人们都说岳麓山一年四季都是美:春天,枫林吐翠,诸鸟百啭;夏日,枫林一片葱茏,凉风习习;深秋,枫叶由青变红,远远看去,深涧峡谷仿佛燃起一团团烈火;寒冬,赏雪寻梅,别是一番风趣在心头。

岳麓风光以清枫峡最为吸引游客,其中以秋枫红叶最负盛名,可与北京香山媲美。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不少名句佳作。清乾隆年间在清枫峡畔建立了“红叶亭”。清代诗人袁枚路过长沙游览岳麓山,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岳麓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于是将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较之原名“红叶亭”含蓄而别致得多。爱晚亭由四个红色圆柱支撑,亭外立四个花岗岩方柱,攒天尖顶,重檐四披;亭角高翘,如羽翼舒展;亭檐下窗棂玲珑剔透,正面窗棂上挂着毛泽东题写的“爱晚亭”红匾,亭内高悬着摹刻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手迹,游客们纷纷在亭前留影纪念。




沿着山坡左转右拐往上爬,山顶就是“云麓宫”,登上此处凭栏远眺,只见“湘江北去,桔子洲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另有一番情趣。

自古以来,岳麓山名扬天下。它的出名,不仅由于山峰秀丽,清泉淙淙,而是山上古迹甚多,名胜引人;更重要的还在于岳麓山下、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巍然耸立,饮誉干秋。



岳麓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即: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山书院、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庐山)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祥府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书院院长)周式,颁发经书,御笔亲书“岳麓书院”从此“书院之称闻名天下,鼓笙登堂者不绝。”其时,受业门徒多达数百人。
岳麓书院现存的屋舍、景观,大部分是清代时期的建筑群,80年代按原貌修茸一新,书院的大门两边,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二门闾上,则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门联。讲堂厅上,悬挂金字木匾,大书“道南正脉”正是清乾隆所颁发。
岳麓书院可谓湖湘文化的摇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来此纵横天下,讲学、求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丰富著述又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因此,可以这样说,岳麓书院不愧是近代湖湘文化的摇篮。
我们浏览于岳麓书院建筑群,流连忘返,甚为感叹湖湘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