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美国航拍老照片,阅尽歙县城50年岁月变迁

 公司总裁 2019-02-16


本文诚邀华师大历史专业的小叶同学撰文,特此感谢。




下面这张黑白的卫星照片,图中是昔日的歙县县城即周边,摄于1970年12月5日。


这张照片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图片数据库。作为冷战时期的敌国,间谍卫星记录下了当时几乎中国全境的高清卫星照片。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美国分几批解密了冷战时期间谍卫星拍摄的照片。

下面,就这张卫星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结合现在的卫星图像,做个简要说明。



这是歙县传统的新区与老区,歙县县城核心区域尚集中在人民路(今徽州路)以东的传统府城、县城格局内,此时新区建设尚未起步,仍为小片丘陵,今日的交通要道练江大桥、新安路同样尚未建设,而新州片区建筑物仅歙县二中,下文将分区详述。 


上图为歙县老区,沿城而过的即为现在的徽州路,上方桥梁为万年桥,下方桥梁为太平桥,就在照片拍摄前的前一年即1969年,歙县爆发了七五洪水,太平桥精美的石制栏杆被冲毁,而地处太平桥东侧下方的歙县汽车站也被洪水冲毁,同年于太平桥东侧上方(今王茂荫塑像处)重新建设,于照片拍摄的当月竣工。七五洪水的严重后果凸显了县城防洪能力的不足,从1970年起修筑太平桥至南门头河堤。



为配合照片阅读,我们贴出了民国的徽城略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比对城中建筑对应的地点,此时县政府大楼尚未建设,今府衙位置东侧的空地即为曾经的胜利台广场,后于1999年建为徽园。胜利台前横贯城中的街道即为现在的中和街,根据今日卫片可以清晰辨识出歙县中学、徽州师范的操场,而在1970年,操场位置即与今日相同。图示区域与今日差异最为明显的则是今日鸿基商贸城、徽州花苑片区的开发,昔日的河漫滩平原如今建筑林立。时值冬季,新安江流量较小,可以见到河滩显露。




上图为渔梁区域,横贯区域的道路为现在的长青路,右下方为紫阳桥,紫阳桥上游为渔梁坝。渔梁村的整体形态与今日无太大改变,而紫阳桥对侧的紫阳村规模的扩大十分明显。渔梁村北侧的建筑为茶厂,茶厂于2001年破产,长青路两侧也逐步兴建起居民点。上图西南侧地区披云路的建设也是后话,该区域从原先的极个别零散房屋发展至今天为歙县污水处理厂与渔梁南苑。在照片中未呈现的再往西侧的地段为长庆寺塔,照片摄后没多久,在此地建设歙县树脂厂。



河西区域的建筑可谓全部迭代,即今日的印象徽州,河西片区的道路为曾经的河西路,在过境公路建设前,这是歙县往屯溪的公路主干道。此时古关桥尚未建设,公路沿山体在今日的歙砚城汇入今天的歙州大道(过境公路),过境公路建成后,河西区域也伴随着交通干道的转移而渐趋衰落。
 


今日的新区在当时仅有古关等地有小规模居民点,新区的真正发展始于1981年制订《歙县县城总体规划》,该规划确定整体保护古城,重点向百花台新区的发展战略,歙县新区的建设由此起步,并于1982年建设练江大桥与新安路。新区的建设使得多个小山坡被削平,今日的县政府附近照片中有明显的引水渠,照片的左上方的皖赣铁路路基已呈现,并有疑似三角线。

 
新州区域与今日差异最小的便是皖赣铁路与歙县二中,这一年在位于今日二中区域的徽州专区农垦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歙县“五七大学”,后于1979年改为歙县二中。那时的新州没有已是记忆的城北市场,该区域的绝大部分土地建国后一直属部队所有,作为备用军用机场用地,后于90年代协商建设城北市场,并于前些年启动建设歙州广场。
 


这是布射水与扬之河交汇的区域,左为布射水,横贯的河流为扬之河,上图左上方为皖赣铁路路基,在布射水东侧的居民点为东山营,而扬之河的北侧的居民点为黄荆渡,右下方的区域为今日的行知学校,为昔日的跑马场,照片拍摄前的1966年,徽州地委和上海市教委曾计划筹建徽州大学,选址即为此处,计划占地350亩,随后因故作罢,于此建设歙县一中,1983年在原县一中校址设立行知学校。同时开发区和县医院的建设使得图示区域逐步发展。
 

 
当时并没有什么金三角,因为今天的324省道吴川村后至金山道路尚未建设,后伴随着该公路的建成,在此与215省道即芜屯公路交汇,成为三叉路口,演变为金三角,左上方的潭石村和一河之隔的吴川村规模稍许扩大,图中下侧的桂林中学清晰可见。
 


今日争创国开的歙县经开区在当时是大片良田,与今日相同的同样还皖赣铁路路基,登第桥居民点稍许扩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图中这些的村落也将湮没在城镇化的浪潮之中。
 


今天的循环园区附近,芜屯公路和皖赣铁路并行,右下一角即是山坑村。
 


比对今昔最好的参照物还是皖赣铁路与芜屯公路,图中东侧从河西沿山过来的芜屯公路在此豁然开朗,右下角竖直走向的雄村至七里头公路已建成,西侧的古溪村已消失,兴建了古溪安置区,黄潭源的规模似乎未变,七里头一带的居民当时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汽车站有朝一日会迁来此处。丰乐河北岸的潭渡村头的水堨,引一条灌溉明渠直向古关。


 
郑村附近的河道明显经过整治,此时郑村桥尚未建设,郑村的居民过河要绕至黄潭源附近过桥,仔细看图中心区域,郑村的标志性建筑郑氏宗祠清晰可见。


 
今属郑村镇的棠樾村在当时属于富堨,右侧村口的连绵的牌坊和鲍氏支祠、清懿堂、世孝祠清晰可见。



鲍家花园尚未建设,两处池塘也互不相连。
 


潭渡村的规模有较大幅度的拓展,丰乐河转折处北岸的潭渡中学清晰可见,楼房和操场的布局与今日基本相同,左侧潭渡小学的建筑与其前面的广场延续至今。


 
近年来兴建的泊仕庄园、紫阳学校、交警队、法院、检察院当时也是低矮的小山坡。
 


七川区域的引水渠始于潭渡、黄潭源,于古关附近重新注入丰乐河,曾经的水渠滋润了大片农田,农田逐步变为建设用地,水渠也已不复存。


 
新安中学背后的黄村,村口的大池塘当时是多个小池塘,黄村的规模也向外围有所拓展,当年右下斜向的土路与后来的二环路线位有所重合。


 
富堨工业园区在当时同样是大片良田,老城许路沿着富资河延伸,今天的水域为园艺场塘,当时尚是山坡。


 
沿河分布的依旧是老城许路,沙溪与徐村分居照片左右,1958年后,徐村附近逐步兴建起县糖厂、县罐头食品厂,县造纸厂等工厂。


 
富堨村与与今日形态差距不大,变化主要是越过老城许路进行建设,图中左上角横亘于富资河之中的即为富堨。 


 
图中左为承狮,右为丰瑞里,今歙县北站以北的水域也尚未开挖,如今合福、杭黄高铁经由此处,凭借着歙县北站的区位优势,两地未来必有长足的发展。


 
桂林与山昆的形态也与今日差异不大,桂林村呈现出向南发展的态势,山昆村处当时正建设三昆站,图中桂林老桥清晰可见,如今河上多了座新桥,河对岸的芜屯公路沿线也鲜有建筑。


 
练江与渐江在浦口交汇,称新安江,南岸的朱村逐步后靠发展,榨川变化甚微,浦口则逐步向北发展。


图中今日的卫星影像来源于天地图安徽,摄于2017年。1970到2017年,近半个世纪以来,沧海桑田,卫片清晰客观的见证了发展足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