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为人处世要讲义气,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但是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恼:自己倾力相助的亲人朋友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小事,竟然和自己反目成仇了,虽然我们施恩不图回报,可事情不应如此,这到底是怎样的缘故呢?是什么导致了亲朋好友反目,离我们而去呢? 为了讲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升米恩,斗米仇”。这句老话,饱含着为人处世的智慧,也道尽了世态炎凉。而这句话,也是有故事的。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人家没了收成,把家里的存粮都吃完之后,只能等死了。富人家还有剩余的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也救了他们一家的命。穷人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人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穷人拿着米回家后,家里人抱怨道,这斗米能做什么?根本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有么多粮食,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了。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 当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了他一碗米,就解决了他活着的大问题,他会对你感恩不尽。但是,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 就像帮亲朋好友的忙,你在他困难时救济了一下,雪中送炭,他会永远感激你,但是如果你天天送炭,帮助太多太频繁的话,他反而会对你产生依赖感,毕竟好逸恶劳,人之本性。人的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痛,可以给他一针麻醉帮他止住,而痒却是越挠越上瘾的。一旦你无法满足他的需求,对方往往就会心生怨恨,跟你反目成仇。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了,当你好心帮别人的时候,第一次,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就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你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的时候,他会对你心存怨恨,所谓恩多招怨,正是如此。 别说好朋友了,哪怕是亲兄弟,也是如此。帮人忙,也要讲究适时适度,救急不救穷,很多人的失败,往往就失败在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身上,究其原因,大多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没能做到适时适度,导致最后和自己闹得最凶的,正是那些得过你恩惠最多的人。 作为处世智慧,“升米恩,斗米仇”和“救急不救穷”的道理,我们不可不知,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自己是否也因为接受了别人“斗米”,而淡漠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