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原《流浪地球》本来面目

 冲霄3e8ixadnpn 2019-02-16

Δ

缘起

 

在我自己任群主的群里,平日里跟我观点比较接近的几位朋友没有像往常一样给我点赞,都保持了沉默,而在另外一些比较左的群里,也没人搭理我。

 

我觉得近几年来,没有哪部影片像《流浪地球》这样在收获高票房的同时遭遇极为两极化的评论。

 

比如《我不是药神》,票房很好,口碑也很好,无论左中右、老中青评价都很高,但为什么《流浪地球》会遭遇票房好但口碑分化的局面?

 

我和小王同学交流了一下,她认为所有的电影都面临类似的两极分化的评价,只不过本片的观众基数太大,所以导致这种分歧看起来比其他影片更加突出,而我的影评之所以不受待见,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太冷静了----左边想听到的是赞扬,右边想听到的是批判,偏偏我的态度和观点都比较客观……

 

我认为《药神》一片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大众生存现状,和每个人的利益都相关,更能触到大家的痛点,因而能引起共鸣,而《流浪》一片,因为有了吴京和红旗等中国元素,从而成为公众的争议焦点。

 

很多骂《流浪地球》的人,多是从价值观、科学逻辑和影片BUG说事,比如说抽签决定谁能进入地下城,导致一半的人口只能眼睁睁送死,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反文明反人类的价值观;而刘培强因为自己是空间站工作人员,就可以让老爸和儿子不用抽签直接进入地下城,这是特权的写照,甚至有人说,明明是“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怎么就胡乱改成了“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个,我现在就可以回答你:在影片中,人们已经转到了地下城生存,连蚯蚓干都成了奢侈品,你还想喝酒呢?也不说科学逻辑了,你的生活常识呢?

 

我认为《流浪地球》遭遇这样的局面,其实和剧情设定、科学理论、演员演技等这些真正的电影指标没有多大关系,仅仅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太缺乏正常的说话交流空间,结果导致电影成了众矢之的。

 

再加上官媒和自媒体营销号的推波助澜,他们以为他们在帮《流浪地球》,殊不知是在毁中国科幻片的前程。

除此之外,新闻联播、东方时空也都为《流浪地球》导流,让我说,娱乐的事儿,官媒就别掺和了,交给老百姓自己吧,多少也给他们一点儿利用自己大脑的机会。

 

《战狼2》、《红海》都获得了高票房,这些电影显然都是做了精准的客群对位,就是冲着特定人群去的,而且这人群基数非常非常大,加上自带意识形态属性,在审查、拍片和推广上,都沾光不少,而在《战狼2》里赚得盆满钵溢的吴京,这次又投资并出演了《流浪地球》里的角色,这是个大事件,也就难怪这么多人要搞事。

 

吴京自带IP,但也自带恶名----以爱国为生意,所以我认为,《流》能请到吴京是幸运,是好事,但是今后中国的科幻片怎么拍?该请谁?有了《流》的先例,在下一部国产科幻片开拍之前,我觉得这是一个制作方必须考虑而观众也很在乎的问题。

 

围绕着一部电影,民间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的厮杀,我们先放下影片细节和各自的立场观点,单看这种剑拨弩张和势同水火的架势,社会撕裂的严重程度,就足以让人不安。


不喜欢吴京、不喜欢刘慈欣当然可以不看本片,但要连看都没看就直接给出差评,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想当年我为了批《小时代》,硬是忍着恶心从头看到尾,就是为了对自己说的话尽量负责。

 Δ

还原

 

我看过《流浪地球》的原著,跟电影剧情简直没有五毛钱的关系,为了写影评,又看了三四遍,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理智冷静,甚至冷静到冷血的科幻小说,好在是中文写成,我不用考虑因为翻译而导致的误解,在我看来,大刘把人类面临末日的心理活动以平实而准确的文字描绘得令人绝望,而这种绝望又结合了地球的绝望环境、人类仅剩的希望心态,糅合在一起,足够令人五味杂陈并掩卷长叹。

 

比如在第二章《逃逸时代》,写主人公的父亲爱上了儿子的小学老师黎星,就跟妻子说:“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而妻子也很平静地问一句:“她是谁”?再加上平淡的一句“那你去吧”。丈夫又说“过一阵我肯定会厌倦,那时我就回来,你看呢?”妻子的回答是“你愿意当然行”。当丈夫两个月之后回来后,妻子竟然忘了丈夫这两个月是在和另外一个女人同居,而这一些都是在儿子的面前公开交谈的,儿子也没有丝毫的愤怒和不接受,作者写道:

 

在这个时代,人们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其实中国人目前对“自由”就是这态度,不是说自由不美好,而是每天为稻粱谋疲于奔命的死循环里,已经顾不得其他事情了,一切围绕“生存”二字展开……)


而当下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教育和信仰这两个东西,在原著中的表述就更令人沮丧: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课还是有的,只是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如果按照原著这样的格调拍,能不能过审恐怕是两说,但即使如此,在作者笔下,人类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品质,依然熠熠发光,比如因为岩浆渗入,地下城居民不得不撤离,人们的撤离顺序是:

 

最靠近电梯口的是由机器人保育员抱着的婴儿,然后是幼儿园的孩子,再往后是小学生……

 

主人公的妈妈最终没能撤离出来,和一万八千人一起被岩浆吞没,主人公在心如刀绞地想象着这一切的时候,也不得不接受“生活还在继续”的现实,并参加了奥运会的机动冰橇比赛,邂逅了山彬加代子,收获了爱情,两人在比赛的终点城市纽约,由当地的民政局(纽约已经是中国的了?)完成婚礼程序。

 

这里有个细节,那就是由于环境的严酷,法律规定每三对新婚配偶中只有一对有生育权”,这时候要不要指责他们太没有人性?居然做出限制人类生育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我们回到前文,有人批评影片中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进入地下城的名额是“价值观有问题”,那么我们不妨讨论一下,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谁该进入地下城,是让政府来指定还是通过人们决斗?还是贿赂拿事儿的人?……

 

我认为没有比抽签更公平的方式了,具体“抽签”程序以及保证公平、防止作弊,属于技术细节,当有更完备的方式和法则。

 

但空间站工作人员的家属不用抽签就可以直接进入地下城这个操作,确实很让人诟病,绝对有失公平,不过已经有人对这个问题提出赞同,理由是:只有安顿好空间站工作人员的家属,他们才能安心地在空间站为全人类服务,你看,这又扯到人性了,我真的找不到反驳他的理由,但很不服气,你们谁帮我想想?

 

在带着加代子回亚洲的路上,主人公的心情是灰暗的:

 

“……当我们的一百代重孙爬上阶梯的顶端,见到新生活的光明时,我们的骨头都变成灰了。我不敢想象未来的苦难和艰辛,更不敢想象要带着爱人和孩子走过这条看不到头的泥泞路,我累了,实在走不动了……

 

除了沮丧就是沮丧,更沮丧的是主人公带着新娘子一下飞机就得到了父亲的死讯,但是在作者笔下,看不到主人公的丝毫悲伤,因为没有一个字来描写他失去父亲的心情,就像那位少将描述他父亲的死:

 

“当时那个石块和飞船的相对速度有每秒一百公里,撞击使飞船座舱瞬间汽化了,他没有一点痛苦,我向您保证,没有一点痛苦。”

 

在第二章《逃逸时代》的结尾,最后一句是:

 

就在木星暗红色的阴影下,我的儿子在地层深处出生了。

 

从结婚到失去父亲再到孩子出生,看不到欣喜也没有悲伤,没有丝毫的情感波澜,连同孩子的出生,似乎也纯粹是为了繁衍人类而进行的交配,在这部科幻片小说里,巨大的死亡阴影下,你看不到家国情怀,也看不到轰轰烈烈的爱,刘慈欣以一个理工科从业者特有的冷静写出了人类面临末世时的情感,而在电影里,家国情怀就多得不得了,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则一如既往犹如身处2019年的中国春晚。

 

在第三章《叛乱》里,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观测得出太阳其实没有任何变化的结论,更不会发生氦闪,从而认为自己被联合政府骗了(在电影里,人们不能自由出入地下城,不能自由获得武器,原著里没有这一设定),由此引起了叛乱,在叛乱开始前,主人公按照联合政府的法令,把孩子送到养育中心,在回家的路上他和加代子都感觉“维系我们关系的唯一纽带已经不存在了”,没有任何原因,这段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未来的写照?

 

加代子加入了叛军,阵亡在澳洲,也是一笔带过,主人公先是为联合政府效力,后来“起义”也加入了叛军,因为不想因为战争而引起地球发动机失控,造成人类灭绝,联合政府决定投降,最后的五千名士兵被叛军赶到冰面上,叛军和愤怒的人群收走他们的核能电池,人们看着他们被冻僵在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矗立在冰海上,成为不朽的雕像。

 

但是,在处死这些人之后的一小时后,太阳氦闪爆发了。

 

愚蠢的大多数处死了理智的少数,如果不是这少数人的理智,将导致大家连同地球一起完蛋,在这部小说里,少数派充满了理性精神,而电影里的刘培强最终选择了不理智的冒险,这和原著是不相吻合的,但是可以理解----编剧敢让刘培强放弃地球保住空间站,广电总局就敢让本片嗝儿屁着凉。

 

小说的重要细节:

 

1、除了地球,人类也在月球上安装了行星发动机,把它推离地球轨道,以免相撞,可谓细心,认真又负责的写作态度。

 

2、小说一共写了五代人----爷爷、爸爸妈妈、我和加代子以及从未露面的主人公的儿子,和已经怀孕的金发碧眼的儿媳妇,其中第五代还没有出生,这也是为了呼应生生不息,希望永在的人类精神文明。

 

Δ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爷爷去世前,第二次是在和加代子举行婚礼后,第三次是在本书结尾,从主人公的爷爷到主人公未出生的孙子(女),地球一直陪伴着人类在宇宙中流浪,也许,孤独的流浪本就是人类的宿命?


给你身边的人一个拥抱吧。

 

防流浪密码

以原著最后的结尾为本文结尾: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点击本行可以阅读影评《流浪地球》影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