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关节置换的历史与现状(一)

 果儿核书库 2019-02-16

本期名家专辑,由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徐向阳教授、朱渊教授就「全踝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历史与现状、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技术,结合病例讨论,做一期系统性的讲解。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踝关节置换的历史与现状」,今天是第一部分。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早期。以John Charnley设计使用的低磨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代表的现代人工关节技术,被列为20世纪医学界十项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拜当代迅猛发展的科技进步所赐,踝关节置换假体的设计日新月异。接下来,我们就通过系列文章,来回顾一下人工踝关节置换假体的前世今生。今天是第一部分。



一、第一代关节假体


1970年到1985年,是早期第一代踝关节置换假体出现的时间。在此期间,髋关节、膝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经逐渐占到了治疗终末期关节炎手术方式的绝对地位。相应的,髋关节、膝关节的关节融合手术越来越少,几乎绝迹。


在这个时期,人们认识到了以往踝关节融合手术的缺点。关于踝关节融合手术后并发症的报道开始出现。于是,受到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激励,医生和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多种人工踝关节假体。


  • 历史起点

人工踝关节的历史起点,紧接着Charnley的人工全髋关节之后。1970年,法国人Lord实施了第一例人工踝关节置换。这个假体设计由胫骨侧长柄和距骨侧聚乙烯杯组成。胫骨侧长柄的样子好像一个倒过来的全髋股骨假体(图1)。最终的10年随访结果:25例中,仅7例病人还能接受。


▲ 图历史上第一例全踝关节假体置换病例


  • St. George假体

St. George(圣乔治大学)全踝关节假体出现于1973年,在瑞典被用于临床。但是只实施了8例手术就终止了(图2)。


▲ 图St. George假体


  • ICLH假体

ICLH(Imperial College of London Hospital, 伦敦帝国学院医院)全踝关节假体,于1972年由Freeman设计(图3)。它是一个限制性假体。在其胫骨侧假体组件上,有阻挡距骨侧组件向内外侧脱位的隆起结构。1985年,Freeman本人对该假体的随访结果发表在JBJS-Br上,结果不佳。


▲ 图ICLH假体


  • UCI假体

UCI(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全踝关节假体,出现于1976年,由Waugh和Evanski设计,Howmedica公司生产(图4)。它是一个非限制性假体,距骨侧假体为解剖型。关于该假体的结果,有一个28个月的随访,报告了伤口问题、对线不良等并发症。之后没有了进一步的报道。


▲ 图UCI假体


  • Mayo假体

Mayo(梅奥诊所)全踝关节假体,也是在1970年代出现的踝关节假体,由Stauffer设计(图5)。这是一款限制性假体,匹配度好,但是中长期结果差。限制性假体的设计在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反对。


▲ 图Mayo假体


  • Oregon假体

Oregon(俄勒冈大学)全踝关节假体(图6),1977年由Groth、Shen和Fagan设计,但是没有关于结果的报道。


▲ 图Oregon假体


  • Newton假体

Newton全踝关节假体,由St Elmo Newton Ⅲ 设计,Howmedica公司生产(图7)。该假体为非限制性设计,胫骨侧为圆筒形,距骨侧为球形。胫骨侧假体组件与距骨侧假体组件是不匹配的设计。1982年,Newton本人报道,临床结果75%出现无菌性松动,聚乙烯表面磨损严重。


▲ 图Newton假体


  • TPR假体

TPR(Thompson Parkridge Richards)全踝关节假体,出现于1983年,是一款限制性假体(图8)。由于其高失败率,不久退出了市场。


▲ 图TPR假体



二、第一代假体分析


第一代踝关节假体,绝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 对踝关节的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的认识不够。

对踝关节运动学的认识不足,使得早期设计的踝关节假体不符合生理和生物力学。

——踝关节的活动是多平面的复杂活动,包括跖屈背伸、内外翻和旋转等多平面联合运动,而不是早期人们想象的单纯矢状位活动。

——而且相邻关节比如距舟关节、距下关节、下胫腓关节等对踝关节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都需要综合考虑。

——且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活动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使得整个踝关节运动学的考虑点更多更复杂。


  • 假体的设计差。

高限制性假体存在明显的缺点,既不稳定,又会产生骨性和软组织撞击,导致病人术后疼痛。

——早期开发的踝关节假体,受当时材料学发展的限制,都是采用骨水泥方式固定在骨上的。

——由于踝关节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剪切应力远高于髋、膝关节,骨水泥固定方式明显不牢靠。

——为了给骨水泥留空间,手术过程中不得不切除更多的骨量,导致术后整体的强度不够,假体的稳定性更差。


  • 手术技巧要求高,早期没有重视。

——踝关节对力线的要求、对软组织平衡的要求都特别高。如果没有踝关节矫形手术的丰富经验,处理踝关节软组织平衡和维持正确的力线非常难。

——踝关节软组织覆盖少,一旦伤口出现问题,也将会是灾难性的。


据统计,自1970年至1980年,一共出现了大约23种不同设计的踝关节假体。第一代踝关节置换假体虽然大多失败,但是在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其后人们对设计的不断改进,使得一小部分假体设计得以幸存下来。



— 待续 —


踝关节置换的历史和现状(二)

——第二代、第三代关节假体




本期专辑既往文章回顾


踝关节置换相关的基础知识(一)

踝关节置换相关的基础知识(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