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昌县的天姥山,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而成为历史文化名山,会墅岭就扼守在天姥山的北道口,在会墅岭山麓中座落一个叫斑竹的山村,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村落,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
一条古道穿村而过,古道的历史更久远,据记载,南朝宋元嘉六年(429年),谢灵运率众从始宁县(古县名,现为嵊州三界镇)伐木开径,越天姥山至临海,这段被称为“谢公道”的山路以后遂成浙闽官驿道的一段,
唐朝时李白、杜甫、孟浩然等300多位诗人沿浙闽官驿道到过新昌、天台、嵊州等地,留下大量诗篇,此段古驿道也被誉为“唐诗之路”。
唐朝,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先后受到武后、睿宗、玄宗的四次征召出山入京面圣,据说第四次出山,行至斑竹村口的一座桥头时,心生悔意,惆怅不已,后人遂命桥为“司马悔桥”,命溪为“惆怅溪”。
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徐霞客从天台万年寺出发游天姥山,途经牛牯岭、会墅岭等,有四月十八日“宿班(斑)竹旅舍”的精确记载。
清袁枚在乾隆47年(1782年)第一次游天台时(袁曾先后三次游天台),途经斑竹村,其《随园诗话》卷十二之九一有“游仙之梦,斑竹最佳。离天台五十里,四面高山乱滩,青楼二十余家”的记载。
斑竹古村北上嵊州、南下天台均为50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前机械交通时代,是官旅、商贩、驺卒投宿歇脚的佳处,明清时期斑竹村建有官驿、客栈、商铺等,房舍鳞次栉比,村景繁荣俨如市镇,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古驿道及村景

















二,章大宗祠










三,司马悔桥和司马悔庙








四,惆怅溪







五,天姥驿站





六,唐诗之路上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