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师笔耕录25.成长与烦恼心语(孩子的校园生活面临哪些困惑)

 凌云悟道 2019-02-16

校园生活充满阳光的,也是充满竞争的;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纪律严明的;校园生活鼓励个体进步,也强调集体发展。

校园是个大家庭,它不仅仅是孩子学知识的殿堂,也是孩子学龄前学会怎么与人相处的场所。班干部、小群体、老师、家长纵横支错的关系跟外面成人世界一样精彩; 校园是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个性的地方,他是孩子最容易被“软硬暴力”扭曲变形的熔炉。

每个家长都关心孩子的校园生活,让孩子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

一、善于发现孩子遭遇的“软硬暴力”

鞠萍姐姐说: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天回来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今天有作业吗?考试考得怎样?”

近年来,校园软暴力现象在一些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普通中学也出现了软暴力苗头。很多孩子被欺负后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而家长的粗心又使得这一情况得以持续。总是暴露往往是到了最后,孩子受不了,出现自残或过激行为的时候,家长才明白过来。而这个时候的伤害已经从精神到肉体两个方面都很难挽回了。

鞠萍接到一个叫刘晚丽同学的信:

班级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不能说),在两位同学争吵后,同学们回到了宿舍。他们说:“这件事张老师怎么知道的这么快,肯定有人向老师告密了,她是谁呢?”其他人赶忙申辩自己没有。后来,和我要好的一个同学告诉我,同学们怀疑是我向张老师告的密。当时,我好难过……鞠萍姐姐,请你相信我真的没有告密!

鞠萍姐姐说:作为家长,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还要注意体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惶恐不安中的孩子,怎么能安心坐下来听课?怎么会发自内心地热爱校园生活?心理问题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厌学、逃学就成了孩子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发现孩子遭到“软硬暴力”后,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动用多方力量为孩子搭起一道保护的屏障。

陈群博士讲到日本学者尾关周二写的一本书《共生的理想》,提到很多学生对学校生存之难而引发的自杀行为令人扼腕。

一位初二的学生在自杀前的遗书中写道:

我经常被四个学生勒索钱。而今天,怎么也弄不到给他们的钱……从小学六处级开始就有点受欺侮,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被强行勒索钱……我感到悲痛欲绝!

另一名中学生从保育院到初中13年一直受到欺侮,后来悬梁自尽了。他在遗书中写道:

对这个世界实在太腻了,所以我选择了死。

陈群博士感慨:每一位家长都不允许自己孩子受到欺负。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孩子受了很大委屈,回家为什么不能说出来?这一方面反映孩子受到的威胁十分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孩子对家长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任,再者就是家长教养态度和方法,让孩子无法开口。

二、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当班干

当班干,是荣誉还是压力,是历练还是负担,是快乐还是烦恼,是成长还是痛苦,个中滋味,只有担任过班干的学生才能体会得到。

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都收到过许多班干来信,倾诉自己担任班干的感受。

我从事教育42年,深知担任班干荣誉也是压力,是历练又是负担,是快乐同时伴随烦恼,是成长还夹着痛苦。重要的是作为家长的心态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任何事都存在正反、利弊两个方面,当班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的经验是:利大于弊。

鞠萍姐姐说:当班干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是培养孩子宽容他人、自我克制、自我规划的过程。相对于做一个埋头学习、取得好成绩的好学生,当班干是有所得,也有所失,关键是看看家长能否客观认识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并希望从哪些方面着重挖孩子的潜能。

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当班干影响学习和历练能力问题,才能让孩子表里如一地获得全面发展,不会成为只为了博得成年人的认可而戴上虚伪面具的“小大人”。那样的话,即使孩子成为佼佼者,也会失去快乐的童年,这个代价是很大的。

陈群博士说:当班干确实比其他同学辛苦一点,付出的多一点,此外还需要很好的心理承受力。作为家长,就要多一份关心;如果孩子很不适应这份工作,非常痛苦,必要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放弃当班干。

三、引导孩子处理好各种关系

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都指出:个人成长历程中需要很多群体的支持,无论是初级群体、影响群体、朋友群体,甚至虚拟网络中的各种群休都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怎样利用这些群体的正面影响,消除负面影响,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

在孩子建立的各种关系中,朋友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因为一次小小的误会而变得痛苦,甚至走极端。当孩子对一些关系不能理解或特别反感,家长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告诉孩子平等交往的基本原则,帮助孩子梳理一下,找出问题的症结,既不要让孩子纠缠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也不要让孩子过度自责或对别人过分苛求。告诉孩子,同伴相处要多包容对方。对孩子重感情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交往中的不良现象,要帮助孩子分析,但不要明确表达出家长的否定态度,那会适得其反。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官方结构”包括班主任、大班干、小班干和普通群众。还有“民间结构”则有很多“群众认同”在起作用。班级的强势群体未必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班级的弱势群体也未必就是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的学生。美国社会家科尔曼调查揭示了中学生最受女生欢迎的并不是学习成绩好的乖乖仔,而是运动场上的酷仔。在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也出现班级中有很多分层,有“弃儿”和“宠儿”之分,有“领袖”和“随众”,与“逍遥派”,也有抱成团的几人帮,等等。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交友方面家长要多加关注。

一是要表达“高兴”,要鼓励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人,多结交品行端正、有教养的朋友。

二是要表达“欢迎”,为孩子创造机会与同伴交往,如可以邀请孩子同伴来家里玩,和孩子同伴的家长建立朋友关系,给孩子一些建议,倡导有益的共同活动等。

三是要表达“关心”,家长要表现出对孩子朋友的关注和关心,平时可以问一问孩子朋友情况。

四是要学会“建议”,当发现孩子交往的对象有不良行为倾向时,家长不要急于限制孩子的交往,要巧妙地和孩子沟通,说出家长的感受,让孩子能够理解并接受家长的建议。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帮孩子处理好因中断或减少交往而出现的尴尬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