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好,我是湖南欧阳询,我想说:学书经历决定了书法风貌

 sun虹 2019-02-16

我是欧阳询,字信本,(557年一641年),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史上我的名号也是响当当的,被尊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在唐代累迁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官职,因而许多人称我为“欧阳率更”。儿子因先祖庇护,妻子贤惠,颇为争气,与我并称“大小欧阳”。

后世评价我是全能的书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论我说:“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八体:大小篆、隶书、真书、行书、草书、飞白、章草)

我的一生历经陈、隋、唐三代,合六朝精华,融为杨隋书品,在唐代影响极为深远。

下面我就讲述一下我的学书历程,以便大家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书法中的“平正险绝”。

说起来我也是官N代出身,祖辈、父辈都有爵位在身,可惜在我十四岁时父亲因惧怕起兵反叛,后兵败全家被俘。只有我因隐匿而独免于难,由父亲的好友江总抚养长大。养父以文学、书法并称于世,自少孤寒的我,之所以后来能博览群书,精熟史书,笔法绝伦,都是出自养父的教诲与影响,我永远感恩他

我自小生长在江南,最开始学书法受到梁、陈书风的影响,即以王献之为主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见到了《右军教献之指归图》,喜而不寐,高兴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嘿嘿,这种心情恐怕爱书法的书友们都懂得的)。很多人认为《右军教献之指归图》是梁陈人所伪托的赝品,比如孙虔礼在《书谱序》中说:“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是真是假我不去争论,但风貌确实出自,至少近似王大令。我在二王身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我楷、行、草书中的“以收济放”,何处展何处蹙,就是渊源于王羲之。

此外,我还取法了北齐的刘珉而演变之。窦臮、窦蒙的《述书赋》中就记载:“若乃出自三公,一家面首,欧阳在焉。”刘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他是北齐的三公郎,善草、隶(真)书,落笔佳处往往凌轹古人,可惜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于世的。要不然,你们可以看出来,我楷书中结体峻密的规律特征,就是出自刘珉,而又敛入规矩,加以严整后的风貌。

 长按上图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还有一个我不得不强调的很重要很重要的书家——索靖。那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别问我为啥这么多“偶然”,这就是我书法家的“主角”光环),我出行游玩,见到索靖所书的古碑,立刻驻马观之,看了好久才离去。刚走了几步,又忍不住下马去看,累了就拿布毯坐那里看,足足三天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自那以后,我真的是如“仙人指路”,乃悟书法之妙哉!(所以,书法真的有顿悟之说?

 索靖《月仪帖》

索靖书属章草,“银钩虿尾”,我就喜欢他猛利的气势,跟我实在太对路子了!《书断》说他“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自认为我书法的“沉着痛快”处就是得索靖之趣

 隋《出师颂》(或传为索靖,或传为萧子云)
章草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一言以蔽之,我的学书经历就是:初染梁陈时风,学羲之献之;复师北齐刘珉楷书;后参索靖章草。

学书经历决定了书法风貌,那么怎么理解我书法中的“平正险绝”呢?且听我说上一说。

虞世南我俩相差一岁,都是一起由隋入唐的,所以很多人把我俩放在一起做比较。李嗣真就评述说我的书法“如武库矛戟,雄剑欲飞”,虞世南的书法则“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简单点说,就是我的奇险外露,他的稳妥含蓄。

孙过庭不是说嘛,书法“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从这个角度来看,虞世南的书法就是“平正却又不过正,奇绝而又不过奇”,而我的过失,就在于犯险而不稳妥。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这是别人的理解,我且谈谈我的理解吧。

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特列“稳”格和“险”格。“稳”就是“结构平正曰稳”,而“险”即“不期而然曰险”。其实我觉得“稳”与“险”也好,“正”与“欹”也罢,都不是偏向于某个单一的审美内涵,而是两者张力下的合度、合宜,是一种调和、相对状态下的审美理想。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说的玄乎点,我书法的“险”是“稳”中之“险”,“稳”是“险”中之“稳”,两者辩证统一。

何谓“平正”,就是把字形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就像“算子”平正的排列。比如光绪年间的探花冯文蔚所临的小楷九成宫,就是清秀有余,端正平和但险劲不足。

 左:正(稳)  右:奇(险)

  冯文蔚临《九成宫碑》

那么“险绝”呢?我认为就是一种“飞动”的效果:一是线条笔画的瘦劲“飞动”,二是结构章法的“飞动”。

线条笔画瘦劲:长横、长竖都是两头粗,中间细,且末端最粗,中间最细;粗细变化精细微妙。此外,露锋非常多,并且露锋笔画拖的很长,将“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

结构章法险峻:你们中学时候物理学过杠杆原理的吧?你要想将物体翘起,要么需增大力距(笔画长度),要么增大拉力(笔画加粗)。比如“帝”字:字的两端左低又高,左边部分结构紧收,有向左下倾倒之势态;右边结构则为了两端“重量平衡”,所以加重提按,并向右伸展,即欲将左边倾倒之势往上“掰”回水平线。这就是我的“造险原理”。

 左:杠杆原理图  右:欧阳询《张翰帖》

 多帖章法比较

书法最忌“状如算子”的端庄,妙趣在动态的“偏离”:若毫无偏离字就显得乏味无趣,而偏离过多则导致字形与结构松散倾倒。其实每位书法家都是在以自身所有的努力和方式去追求探索理想状态下的“平正险绝”统一,在“倾倒”与“无趣”之间挖掘无数的可能性。

下面就欣赏下我的传世名作吧。

▲ 《房彦谦碑》全称《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铭并序》,刻于唐贞观五年(631年),正文为隶书。房彦谦碑现存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东北小龙堂村赵山房彦谦墓前。

《房彦谦碑》,虽是隶书,但此碑结体端严,笔意险绝,极跳拔险峻之妙,与正书正是一律。

 欧阳询《化度寺碑》唐拓本
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字形精紧,笔力遒劲,笔短意长,雄健弥复深雅,深合体方笔圆之妙。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三井本,
即日本东京三井美术纪念馆藏本。

《九成宫醴泉铭》,笔力雄健,骨力洞达,法度森严,劲险峻朗,气韵相贯,精挺遒润。

 欧阳询《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
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

《张翰帖》,宋徽宗高度评价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祖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卜商帖》,亦称《卜商读书帖》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卜商帖》,点画首尾处强化方折,笔力峭劲,但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

 《梦奠帖》全称《仲尼梦奠帖》,
纸本,无款,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梦奠帖》,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