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口」为「欠」:哈欠连天汉字「欠」的甲骨文像「一人张大口」的侧视之形: 篆文「欠」字形「口」部变为「气」形,会意「人张口呼气」: 篆文「欠」 篆文「气」 所以,《说文》的解释是:「欠,張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 「欠」的古今字形演变【引自:注1】 人在什么时候「张开大口呼气」呢?最典型的当然是「打哈欠」的时候! 图引自【注2】 因此,「欠」的本义正是「打哈欠」。 如经典文献中所谓的「欠伸」,意思就是我们在感觉疲倦的时候,会打个哈欠,伸个懒腰提提神: 欠伸
我们可能知道打哈欠是一种「传染病」,很多动物也打哈欠: 但我看了一些资料发现一些「冷知识」:
二、从「欠」诸字:「吹、次、㳄、饮」很多汉字,作为单字和作为偏旁部首意义是不一样,释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比如:「臣」作为偏旁与「目」等价,因为单字「臣」使用的是假借义,本义「臣」像「竖目」,其实是「睁、瞋」的本字。 「欠」作为单字本义为「哈欠」,引申表示「亏欠」,但「欠」作为偏旁部首,可以表示「张口出气、饮喝、说话」等多个意义、这当然为了提高汉字基本字符的使用率。 随便举几个例子:
所以,一个好的释字理论,在「自洽」同时还需要「他洽、续洽」,能解释一连串汉字字族。 三、「食毕」则「既」,「美酒」曰「懿」我觉得从「欠」的汉字中,有两个比较有意思:「既、懿」,这两个当中有两种非常典型的青铜器:「簋」与「壶」,造字意图都跟自古人的吃喝。
汉字古文字「既」「鄉」「即」中都有这个部件: 「皀」其实就是是「装满食物的食器」的象形,先秦时代装主食的器具「簋」或者「盨、簠」三种器具。
「簋」或者「盨、簠」属于一类器具,仅仅在外形上有些区别,或方或圆,「盨」是在出土金文上发现的一个字,文献没有记载。 总之,「簋」或者「盨、簠」属于青铜器中的【食器】,装主食谷物的,可以理解成今天的「电饭煲」。 图引自【同注4:彩图部分】 关于这几种青铜器和表示的古象形文字,详细讨论的话就比较繁琐,以后在详论,我引用朱凤瀚先生一些论述,稍微了解一下:【注4】 汉字「既」中的「旡」其实就是「欠」略改变字形:「口」部像后,表示「人扭头」,会意「已经吃饱了,不要啦」,本义是「吃完、食毕」,引申表示「完成、已經」。 而汉字「即」则表示「一人正在吃饭」,所以有「即刻、立即」之义: 汉字「鄉」是「两人相对而食」,描述的古代「饗宴、饗祀」的情景,这就涉及到周礼和古代社会制度,这个问题详参我的另一篇文章:释乡说周礼
从「壶」从「欠」很好理解,像「一人正在喝从壶里的酒」,会意「美酒佳酿」,引申的表示「美德」,后来又对字形进行了形声化改造:从「壶」从「恣」,本义「美酒」渐渐隐匿,引申义「美德」行之: 引自【注5】 青铜器「壶」属于酒器中「盛酒器」,应该说比较容易辨认: 跟青铜壶有点相似的「青铜罍」,「罍」跟「壶」一样也有圆有方,这一点要注意。 汉字「壶」正是取像自「青铜壶」: 壶 「壶」跟汉字「壹」属于一字分化,我想,根据「喻三归匣」的音变规律,「壶、壹」古音应接近的,后来加入「吉」表音(「吉、壹」古音也很近),「壹」也就从也就壶字中分化出来了。 壹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