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瑶山,赴红头瑶婚宴

 楚中元 2019-02-16

红头瑶是瑶族一个分支,是生活在云南金平自治县的特有民族之一。

传说红头瑶祖先从广东经广西一路进入云南金平。一路上,为了防止一起迁徙的族人沿途失散,走在最前面的领导者,就采摘一朵盛开的芭蕉花顶在头上做带团队标志。之后,这支头顶芭蕉花的队伍就称为“红头瑶”并沿袭至今。

云南瑶族支系很多,单金平境内就有蓝靛瑶、红头瑶、平头瑶、沙瑶等不同支系。



金平平安寨的瑶族乡亲


应朋友小赵的邀请,一起去他家乡——金平县岩峰头村参加他的婚礼。

小赵是岩峰头村村民,是红头瑶。

他家距昆明四百多公里,进入县城后又翻爬十余里的山道,颠簸崎岖陡峻坑洼不平乡村土路,花了八个多小时,才进到小赵家。瑶族大都习惯高山生存,有“无山不成瑶”的俗话。小赵所在村子,处在海拔1800米,早晚温差很大云雾缭绕的岩峰头上。


小赵家俯拍的村子


瑶村的壮美多与大山连成一片


                红头瑶习俗

红头瑶的特色标志就是头顶红色尖尖帽。

在小赵家乡,凡上点年岁的女性,不干活时都喜欢穿戴着自己的民族服饰,戴上最具特点的红色尖尖帽,一条绣满橘红色花纹的长裤,再配以黑色对襟裳,全身上下的打扮特别耀眼。 


小赵七十四岁的奶奶头饰最具传统式样


新娘家的亲友,看上去打扮差不多,头饰和装饰则有所不同。


这位瑶族妇女的头饰顶端部分更尖更高


据说,讲究的红头瑶妇女头部,两侧都要用镊子拔去毛发,其疼痛难忍,如今已改成使用刮刀


        岩峰头村有六十多户人家,人口不足三百人。 

这里的瑶族妇女爱绣花。农闲时,只见村边、路口、屋檐下、空地上,屋顶上处处都见妇女们埋头走针、挑花绣朵。不论年轻姑娘、中年妇女还老年妇女,都喜欢聚集一起聊天绣花。

一个瑶族女人美不美?能不能干?只要看她身上的行头就知道。村里年轻姑娘大都会绣花,她们自己身上的衣服自己绣,包括结婚礼服。新娘小芳说,她上初中时,就利用空闲时间为自己绣了一套衣服。

红头瑶绣花技法叫“挑花”,俗称“十字绣”。图案由许许多多几何图案组成。这些五彩缤纷的花纹不需要事先打底,多是腹稿。所以即便同一个人同一绣品,也会有所不同,绝无一模一样。外人的眼光只盯着她们的绣品漂亮、鲜艳与否,而瑶族乡亲知道自己的绣品表达内容。绣一套瑶族节日服装,通常要花半年以上的时间。


阳光就是红头瑶妇女最好的伴侣,嗮着太阳做针线很是开心


一针一线不松懈,认认真真绣新衣


如今的苗族年轻人,照样保持老一辈自己做新嫁衣的传统


为了保护红色头饰长久不褪色,妇女们也会很小心的再用一层毛巾包裹顶尖


红头瑶妇女挑绣的裤管,板扎,不打折还耐穿保暖


  红头瑶服饰以耀眼艳丽取胜。但瑶族男性服饰比较简单,黑色土布对襟上衣,大包头,大裤脚,再套上一件绣花马甲或是素色马甲,就是节日装扮了。

小赵爷爷75岁,为了孙子的婚礼,老人坚持穿上红头瑶男性服装,看上去很简练,但村里男性穿得少了。到城里打工的中青年男性服饰,大都随了汉族,牛仔裤、冲锋衣、夹克衫等等,像小赵爷爷的这种传统服饰,会不会成为岩峰头红头瑶男性装扮的绝照?如今的汉化,已非强制,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完全是不自觉的同化、融化,他们的民族服饰消失得很快。


小赵爷爷穿上红头瑶传统男人服装,难得一见 

  

    红头瑶装饰当中银饰最突出。

    瑶族尤其喜爱银饰,红头瑶偏爱银头箍、银脖圈、银挂饰、银手饰,每逢节庆婚嫁,她们都会把最珍贵的现代的、祖传的漂亮银饰挂在身上,不仅展示女性美,还体现财富的堆积。红头瑶银饰做工精美,有的是商店购买,大多数则来自瑶族银匠的订制。大大小小的银饰加在一起,少说二、三公斤,价值也在数万元间。


由于红色小尖帽戴着麻烦,还要剃头,年轻妇女大都不戴帽子


银饰,是瑶族服饰重要的装点,也是家庭富足的象征


银脖圈很贵重,一般瑶族妇女以此为荣


这是银脖圈后面的银锁扣饰

一般银饰都是几代人传承保留使用的,说明有家底


妇女们在一起研究这套稀有的家传宝贝

              

岩峰头村土地稀少,山坡农林资源缺乏,政府在山下给了一点田地供全村的吃饭。乡亲们有的在家种草果卖,大多数进城打工。年轻人最希望的就是通过打工挣钱,买一辆自己心怡的摩托车。由于山路难行,摩托车成了最好用的交通工具,尤其年青人,十二、三岁就开始驾骑摩托车,技术很好。


14岁的小哥,驾龄有些时日了,其架势帅呆了城里人 

                           

    高山务农很辛苦,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已经不为今天的年轻人所喜欢;瑶山孩子一般读到初中就希望进城打工改变命运了。年轻孩子觉得用收入改变生活比较快,靠知识改变命运来得太慢。

     传统瑶族习俗还比较重男轻女,过去家中来客人或是有长辈在场,女人吃饭不能同桌,这和广东、福建以及北方大男子主义传统很接近。在村里,同龄男孩山上山下乱串玩耍,女孩就要在家烧火做饭,背柴洗衣。


这对小姐妹没有参加小赵的婚礼,而是结伴山上去捡柴


                                                 红头瑶娶妻习

    小赵读过大专,又在昆明打工,见过世面,但他的婚姻还是要按红头瑶习俗进行。新娘也是红头瑶,两家相距十余里。

小赵26岁,小芳22岁,他俩在昆明打工认识后自愿恋爱结婚,是本村的晚婚者。


小赵父母亲与儿子儿媳在家门口合影


瑶族结婚较早,一般男的20岁,女的1718岁就能结婚。在村里,偶然碰到一位年轻瑶族妈妈,一打听才十九岁,怀里抱着的孩子都一岁半了。


传统瑶族结婚较早,这位年轻母亲只有十九岁


红头瑶婚姻比较自由,双方认识后可以带回家让父母观察,没有问题就可以提亲成家了,这在金钱至上的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且双方家长同意后,也暂时不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等孩子们同居结婚生儿育女后,再去补办相关手续。这种婚姻习俗如今还有保留。它来自红头瑶过去的“抢婚”习俗。

据小赵妈妈说,她就是小赵爸爸“抢”来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赵爸爸和妈妈在不同的瑶族村生活,两人被村里派到粮站交公粮,初次见面。两人觉得有意,又特意去集市上相会,第三次见到时,小赵爸爸也不管小赵妈妈愿不愿意,拉着手就“抢”回家,从此妈妈跟了爸爸。

 在云南这种“抢婚”习俗曾经保留在很多民族。

一方面,少数民族生存唯艰,养育成本高,孩子存活率相对较低,一方面本族男女的婚姻必须到外面去寻找,以保持本民族的血缘强大。至于“抢婚”形式有多种多样,如今也成为远去的习俗不多见了。小赵妈妈被“抢婚”到家时,家里较穷,只去女方家办了一次婚宴,至今村里人都没有吃到小赵爸爸的“摆桌”喜酒。


小赵父母亲在儿子婚礼上,一起穿上红头瑶节庆盛装


小赵爷爷奶奶为孙子的婚礼,一同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


时代发展了,如今瑶族男女大都自由恋爱,双方也会去领证,偶然有男女岁数不到法定年龄办不了结婚手续的,也只有等新生孩子长大,再去登记落户。


                                            小赵娶妻感恩

虽然自由恋爱,但根据红头瑶摆桌习俗,实际上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迎亲头一天,小赵要去女方家,请女方所有长辈和亲戚吃饭,表达对女方长辈的感谢,谢谢长辈们为她养育了新娘。

感谢要真诚,否则女方家长辈会拒绝女儿出嫁。

按照新郎安排,大家清晨五点起床,吃米饭加肉的早餐,这是红头瑶的礼俗,给朋友和客人必须吃大鱼大肉。

上山的车成了婚礼运输车,负责拉着猪肉、糍粑这些重的礼物,跟在七、八辆摩托车后面,一路艰难去到女方家。

这一趟,小赵乡亲去了十多个年轻人,大家带着做饭的工具和酒水、鸡鸭鱼和猪肉。


男方家人在女方家显示厨艺


端碗上菜也是男方家必须做的事


女方亲友只管坐着品评大快朵颐


传统瑶族婚宴比较繁琐,娶一门媳妇并不容易

无论大小,只要辈分高,新郎新娘也要认真对待


小赵请女方家一天,要吃四顿饭。

11点的中午饭,下午5点的晚饭,晚上9点的烧烤,11点的炒花生,直至晚上12点。

女方亲友八人一桌,不断品评不断端上来的八大碗和酒水,其中一个蔬菜都不能上,完全要用鸡肉、猪肉、鱼肉、蛋类,有一个萝卜算是一天当中的唯一的蔬菜。这是当地习俗,瑶族新郎感恩的伙食不能有蔬菜,否则就是新郎家小气,不尊敬女方家亲友,还会让人看不起。

所以,婚庆这几天,客人也天天跟着吃肉蛋,眼看男女方家种着满满的青菜,就是不能吃,要吃富贵。

感恩仪式很繁琐,女方亲戚长辈集中坐在中间,小赵和家人带着酒水、香烟、糍粑逐一递给长辈,即便对方只是小孩,只要他的辈份比女方高,都享受同样的感恩礼遇。最后,还要把带来的新鲜猪腿送给女方最亲的亲戚,每家一只猪腿,一共送了十二只。


女方亲人正在热烈议论,等着男方家人来送礼


从早上八点到女方家开始,小赵就带着随行亲友七手八脚在女方家提供的锅灶上忙乎,一直到晚上宵夜为止,共计15个小时。大家手不停脚不闲,四顿一餐餐的操作、端上;再操作、再端上……

好不容易熬到女方家亲友满意了,才有长辈说,你们可以回去了。一天的感恩仪式才算过了关,新郎才能带新娘回到自己的村里正式举行婚礼。


                                       红头瑶的“头”等大事

回到村里举行结婚仪式也不简单,还要再杀猪杀鸡重新摆桌。这些事乡亲帮忙的事,再一件就是新娘的“头”等大事。


男方请来帮忙杀猪的乡亲

男方家请来帮忙冲糍粑的乡亲

 小赵结婚,山寨乡亲帮忙,瑶山义工家家都需要


请来为新娘化妆的化妆师71岁,看上去非常地道,很精神。她所有的技能都要展示在新娘的“头妆”上。从梳头、盘头,搭架,装饰、上罩,盖红布,一共花了二个小时才做完。新娘小芳在整个化妆过程中,体现出相当好的忍耐。因为瑶族服饰装扮的魅力是通过女人结婚这一时刻来体现的。而新郎小赵的婚服很简单,装扮也不受罪,就是裹裹头布,穿穿长衫,戴戴彩带就行。


腼腆的小赵穿上红头瑶的新郎装


从县城请来的婚庆化妆师


新娘的头发,从梳理、编织到包裹、上头饰前后花了两小时


这头饰是传统的,非常复杂


难为新娘小芳一动不动坐了两小时


这些程序是传统的,看上去很复杂


头上程序基本上完工了,化妆师正在为小芳的头罩打最后一个结


新娘迎回家


    迎新娘到男方家是全村男女老幼最激动的事,一路上,越南乐师吹着喜庆的乐曲,新娘由她的姐姐出面背着围着村子道路走一趟,一直来到新郎父母家,新娘进到父母家,按瑶族传统风俗,举行祭拜活动。这个祭拜活动很复杂,他们说的是瑶族话,念的是什么经,我们听不懂,也不知道说什么,念一会经新郎新娘磕一次头,据说二个小时他们要磕头120多次。原来打算等新郎新娘仪式结束后,给他们好好拍一张民族结婚照,但等他们出来时已经把装卸了,他们说头顶着实在承受不了了。



小赵的乡亲都来看热闹


婚庆就是瑶寨的盛大节日,全村人都很激动


乡亲们簇拥着迎亲队伍


小赵父亲专门从越南请来一支小乐队


小赵在伴郎陪同下回家接受传统仪式


娶亲传统仪式在新郎家举行


接下来,就是全村同庆就餐。

在瑶族村里有这样一种风俗习惯,相互帮忙。无论哪家请客,都可以向其他家邀请“摆桌子”,请他们家出面摆一张桌子,和一张桌子请客所需要的椅子碗筷,并出一人负责盛菜上桌,饭后收碗清洗,继续摆桌。举办完婚宴后,邀请方会在第二天单独请“摆桌子”方再吃一顿饭,以表感谢。民族之间相互帮忙,友情支援,早已是红头瑶的好风尚。

只见各种不同的家家户户在一起摆桌椅和碗筷,就在山上,就在家门口,找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方支开,摆上饭菜酒水饮料,坐满来宾婚宴就开吃。


瑶寨就是餐厅,全村亲朋好友放开吃喝


几十张各家的桌椅,围成大大小小的餐桌


红头瑶凑在一起成了花



一桌比一桌好看

摆桌就像节日,乡亲们开心得合不拢嘴


红头瑶小赵的婚礼及其过程,成为一份珍贵的友谊见证和远去红头瑶的婚礼进行曲被私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