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扬州个园(二)

 木香草堂 2019-02-16

四季山景

从竹院进入中部的花园有东、西两条步道,我们择东路而行。花园的面积约十余亩,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略广。与竹院相比,花园在叠山理水方面更加精致和典雅,空间结构也更为紧凑,园内景物的搭配和安排又自成一体。狭义而论,“个园”指的就是这个花园,并不包括南面的宅院和北面新劈的大竹院。游扬州个园(二)

 

山水叠石

个园的精华,或者说个园的艺术特色,是这个花园中被称作四季山景的叠石假山。它以石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宣石为材料,采用分峰叠石的手法,构筑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其立意之高远,气势之深雄,布局之精妙,用石之奇巧,堪称中国园林一绝,将四季山景融于一园在中国园林史上更是一个孤例。

根据门票上的简介,我们在花园的假山中上下往返多次,终于将分布于南北东西的四季山景一一“对号入座”。如果用文字来描绘园景,就不能以我在园中来来回回的游览路线为线索了,为了能在书面上对个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我按一张根据回忆画就的个园草图来进行叙述。游扬州个园(二)

 

春山一角

春山位于园南正中,如果从南面的宅院进园,穿过圆洞门即是,圆洞门的门匾上有浅刻“个园”两字。门洞两边各有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台式花坛,花坛里植翠竹、天竺,茂盛的竹峰高出墙垣,成冲霄凌云之态。竹丛间插立着数柱石绿斑驳的笋石,以“寸石生情”之态,点出了“雨后春笋”之意。在花坛前与右面墙下,用太湖石以贴山、围山、点石的手法,构筑成酷似各种动物形态的“十二生肖闹春图”。春山虽然热闹,造就了一派蓬蓬勃勃的春天气象,但在四座假山中,春山的用石却最少,特别是表达春意的竹中石笋,不过用了寥寥数笔,大有惜墨如金的意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惜春”的理念,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园主也许是在用“春光易逝”的感叹,巧妙地告诫子孙应该珍惜眼前的光阴。游扬州个园(二)

 

竹中石笋

夏山位于个园的西北部,主要采用以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用青灰色太湖石构筑。太湖石有“皱、瘦、透、漏”的特点,用它叠砌的假山玲珑剔透、飘逸俊秀,涵“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意境,故用石造景,历来有“天下之石,独以太湖石为甲”之说。夏山临池而筑,叠石有云翻雾卷之态,多而不乱、浓而不凝,形体舒展、势态流畅。山下的池水深入山腹,隔水相望,里面幽深无比。池塘右侧有一曲桥可达山腹,夏山腹内布满了空洞凹穴,洞穴上下相连,层层相套。山腹中央有一石室,入内,感觉凉意侵肤。石室的洞壁变化多端,有多处孔洞,可窥园中景色,上面的石隙宛如天井直透山顶。游扬州个园(二)

 

夏山一角

在山腹内攀阶而上,蹬道曲折盘旋,山顶上有一座飞檐如燕的四角小亭,名为“鹤亭”,据说曾是园主人养鹤之所在。颇为奇怪的是此亭既无几凳又无亭栏,倒有一脉山岩穿亭而过。鹤亭虽小,飞檐却挑出较深,仔细观察,发现其奥妙在地上。檐下正是石室“天井”的出口,飞檐有为其遮挡风雨之功用,造园之机巧在此可见一斑。小亭四周筑太湖石为栏,立于亭前可临池观鱼,放眼望云。鹤亭是园中临风观云的最佳之处,民谚有“夏云多奇峰,秋月多皎洁”之说,此亭面朝东南,正是海上风起云涌之处。游扬州个园(二)

 

夏山鹤亭

秋山用黄石叠成,以“壶天自春”抱山楼与春山相接,山势由此起伏向东,再向南,占据了个园的整个东北部。其山体拔地而起,气势磅礴,连绵蜿蜒中自然天成地形成了西、中、南三峰而成为整个园子的制高点。秋山在四季山景中面积最广、体量最大,其叠石手法又与其他山景不同,具有北派风格的特征,这也是关于个园的一个最具争议的话题。游扬州个园(二)

 

秋山一角

有学者认为秋山是寿芝园的旧作,出自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的手笔。支撑这种观点的最重要的佐证是清人汪全泰写给黄奭(黄至筠次子)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涛号大涤子)石屋洞天高”之语,且秋山之势与石涛存世的黄山题作多有相似之处。但质疑者认为,汪全泰诗中所言乃引用黄奭的话,是“自家人言自家事”,最多只能算作“自述”,不能以此定案。四季山景在构思上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且秋山与园中的其他景物浑然一体,之间难寻隙漏。他们认为在还没发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此事以挂疑为宜。游扬州个园(二)

 

秋山洞穴

秋山外形巍峨峻峭,西、中、南三峰虽一波三折,却能参差掩映,互相呼应,更显其绝壁深壑,变化多端。秋山以中峰为最高点,也最为奇峭,建造者在构筑秋山时大胆使用了“挑”、“飘”的叠石技法,使整座秋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仙境意蕴。秋山最重要的特点是将叠石艺术中的“虚”、“实”技法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游览者在山中千回百转之后会突然领悟到,秋山看似雄浑,其实整座山都是“空”的。秋山腹中由无数大大小小的石洞、石室、石隙构成,之间以石阶、石桥、石梁交通。前文讲的“大涤石屋”即位于中锋之内,石屋中有石桌、石凳、石床、石窗。聚三几好友于石屋内弈棋小酌,无异于世外洞天。游扬州个园(二)

 

秋山拂云亭

秋山中峰之巅有一座四角歇山顶的方亭,名曰“拂云亭”,取“九九重阳,登高拂云”之意。立于亭中,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原来向北远眺,可见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可惜现在被楼房阻碍,昔日美景已不可再得。由中峰上下辗转到南峰,秋山的南峰上有一小筑,名“住秋阁”,门前的抱柱上有一幅郑板桥所撰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园主人巧妙地用此联来描绘个园四季山景的变幻,同时又用景色的承接转换,阐述了佛教关于因果关系和万物轮回的理念。游扬州个园(二)

 

抱山楼

与秋山有关联的建筑还有两幢。其一是园北连接夏、秋两山的抱山楼,此楼坐北朝南,面阔七间长45.8米,两层,小瓦歇山顶,是个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抱山楼南面为上下复廊,长廊犹如人的手臂将夏、秋两山抱于胸前,故曰“抱山楼”,游人从春山走过复廊,自然就由“夏”入“秋”了。楼前的正门上高悬“壶天自春”的匾额,两边的抱柱上是由扬州当代书画家李圣和女士撰书的楹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杆寒翠,四在烟岚”。“壶天”,典出《后汉书》第八十三卷(方术列传·费长房),意为仙境、胜景。以“壶天自春”为抱山楼题匾,喻意个园虽小乃自有乾坤。游扬州个园(二)

 

丛书楼

其二是秋山南麓下的“丛书楼”。沿南峰的石阶下山,山道尽头就是丛书楼侧面的院门。丛书楼背依秋山,前面有一个小小的院落,是一幢面阔三间的两层小楼。小院里一株梧桐孤零零的斜出书楼的屋檐,东面粉墙上有一扇海棠花形的大漏窗,可见窗外有几枝芭蕉簌簌而立,转头看,透过西面水磨砖花窗,又能看见冬山的雪景和山中的寒梅。游人进此小院,幽幽之间,自然就会融入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诗情画意之中。游扬州个园(二)

 

丛书楼小院

此楼建于个园之前,原来的主人是清代中叶扬州盐商马日琯、马日璐兄弟。马氏兄弟家中藏书之多,校书用功之勤,与唐、宋以来的名家相比毫不逊色。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上命永瑢(乾隆第六子)广收天下书籍,负责编篡《四库全书》,丛书楼是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受朝廷褒奖。这件事是马氏兄弟的殊荣,一时成为天下读书人的美谈。今天的丛书楼早已书去楼空,“丛书楼”仅存虚名而已。游扬州个园(二)

 

冬山

冬山在丛书楼以西,春山之东,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等技法垒叠而成,在四季山景中,冬山的面积和体量最小。宣石亦称雪石,出自安徽宣城,其石体态浑圆起伏,不见棱角,内含白色显晶质石英。宣石的颜色洁白如雪,迎光发亮,有雪的质感,背光皑皑露白,似蒙残雪,计成在《园治》中说它“惟斯石应旧,愈旧愈白,俨如玉山也”。宣石资源稀缺,自清末后,新石已绝市一百多年了。宣石常用来制作盆景或以孤石清供,《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在林黛玉的书案上就看见过一架清供的宣石假山,园林中用它来叠筑假山是比较奢侈的。游扬州个园(二)

 

冬山一角

冬山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如积雪未消,造园者将冬山堆叠得如同一群欢腾跳跃的雪狮,所以冬山又有“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之说。更为令人称绝的是,造园者不仅在冬山的选材、造型上用足工夫,还将“声音”引入了造景之中。在冬山背后的南墙上,有排列整齐的二十四个圆孔,称作“风音洞”。这些圆孔分布均匀,每个圆孔的直径约有一市尺,每有阵风掠过,这些圆孔便会发出萧萧鸣声,使冬山之景具有了“北风呼啸雪光寒”的效果。

冬山北面有一“透风漏月”厅,此厅南北通透,东西为清水砖墙,单檐,硬山顶。据其建造的形式,此厅亦可称作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以水磨方砖铺就,连南北的雕花木窗也是方的。据说这里是园主人围炉赏雪、听戏之处,其风雅,游园者在此也可领略一二。游扬州个园(二)

 

风音洞看透风漏月厅

黄至筠喜欢昆曲,其家养戏班曾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百万两,在当时的扬州名闻遐迩。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元末明初诞生于江苏昆山。它与起源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明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扬州。到清代,扬州昆腔之盛已为全国之冠。盐商的家养戏班争奇斗妍,一时成为风气。其时扬州有老徐班、老黄班、老张班、老汪班、老程班、老江班、大洪班等“七大内班”,还有著名的女子昆班——双清班。清代中叶,昆曲的精英几乎全部集中在扬州。陆萼庭先生在《昆剧演出史稿》中讲“扬州剧坛在这时几乎成了昆剧第二故乡”。游扬州个园(二)

 

透风漏月厅

扬州城里至今还有一条名“苏唱街”的老街,当年的梨园总局就设在这条街上的老郎堂。戏班入城,先要在老郎堂祷祀,这叫“挂牌”,然后到扬州城北的司徒庙演唱,这叫“挂衣”。戏班在挂牌、挂衣之后,方可在扬州开台唱戏。

宜雨轩是个园的中心建筑,原名“四面厅”,因门前的湖石花坛中有十余株桂花,所以也称“桂花厅”,是园主人用来接待宾客的地方。此建筑位于个园的中央,春、夏、秋、冬四季山景绕厅而生,可谓是“人在厅中坐,景自四面来,可作面面观,面面皆不同”。宜雨轩四面环廊,单檐、小瓦歇山顶,暖阁面对春山的一面全部是雕花落地长窗,东、北、西三面则为半窗,环廊朱柱雕栏,东、西两面的廊上各设美人靠长凳。宜雨轩门前的楹联是“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借指新朋老友,这幅楹联为“宜雨轩”的题名做了最好的注解。游扬州个园(二)

 

宜雨轩

在宜雨轩与抱山楼之间偏东的地方,有一座六角小亭,名“清漪亭”。此亭飞檐翘角、清秀挺拔,在建筑风格上与抱山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小亭被四周的太湖石山景小品所围抱,西面是一池碧水,越过水池,可环顾园中景色。清漪亭一景可谓是园中有水,水中有石,石中有亭,是游园途中客人最佳的小憩之处。清漪亭朝西亭柱上的楹联将此处意境描绘得最为传神:“何处箫声,醉依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游扬州个园(二)

 

清漪亭

春山西面,有曲廊连接一座小楼,小楼前悬一块“觅句廊”门匾。顾名思义,此处是园主人吟诗作画、寻觅诗句的地方。个园原有长廊绕园一周,现已不存。再要作诗填词,就只能在曲廊上来回踱方步了。

个园的植物以竹子最为著名,除了花园北面新辟的大竹院,春山西面还有一个小竹园,它占据了个园的西南角。此外,根据造景的需要,还有许多竹子散布在花园各处。竹子枝干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备受人们喜爱。游扬州个园(二)

 

桂花小径

除了竹子,个园数量最多的要数桂花了,园中的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大叶桂等,宜雨轩前的湖石花坛上有十几株,还有几十株遍布于花园各处。桂花最为集中的是丛书楼东面的“润碧”小巷,小巷南面的巷口在丛书楼,另一个巷口在秋山后面的东门旁,笔直的巷道长约五、六十米,用彩色鹅卵石铺设的步道旁种的全是大叶桂。两边桂树的枝叶在空中交错相接,小巷也就成了一条林荫隧道,到了入秋,小巷内桂香袭人,所以这条小巷又被称作“桂花小径”。在“桂花小径”北面的巷门口,还有“竹西佳处”四个题字。游扬州个园(二)

 

竹西佳处

造园者在植物与园景的配置上颇具匠心,春山种竹,夏山用紫藤,秋山以枫叶衬托,冬山与腊梅相伴。假山上有古松,水岸边植垂柳,池中养荷花、菱藕。园中的厅、亭、楼、轩旁,凡庭院宽敞处必有梧桐、广玉兰等高大乔木。院角、墙脚又常用芭蕉、天竺来点缀。花坛里、小景中则用海棠、芍药、兰花等适宜近观的花草来装饰。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