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道藩罗家伦蒋碧微

 shaoliu63 2019-02-16

徐悲鸿(图片来自网络)

孙多慈(图片来自网络)

前些时听国内文友说,她看了电视剧《徐悲鸿》,情节丰富,问我的意见。可惜我在国外没法看到,却勾起我的一些记忆。回想徐悲鸿身边的几位主要人物,都是我父母亲的平辈、同事和朋友,我知道一些有关他们的逸事。何况他们都历经过同样的大时代, 生命中穿插着悲欢离合,作为后辈怎能不感慨万千?

父亲罗家伦与徐悲鸿、蒋碧薇认识最早,可能是在1917年的北京大学。那时父亲是文科新生,蒋碧薇是他复旦中学国文老师蒋梅笙的女儿,徐悲鸿则受蔡元培校长之聘在校担任“画法研究会”导师,大家都是初到北京的南方人。过了几年,大家又不约而同在欧洲见面。回国以后,他们同在南京和重庆的时间较长,特别是父亲任中央大学校长期间(1932—1941),徐悲鸿一直是该校艺术系教授。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南京,我们两个家庭住得相当近,各有两个孩子;后来在重庆的几年,住所似乎隔得较远,但两家的父母一直往来不断。徐悲鸿为我画过老鹰,为妹妹画过猫,都有亲笔上款,是父母亲在重庆时期帮我们求来的。裱成立轴后,父亲题名为《飞鹰图》与《秋庭猫趣》,是我们特别珍贵的纪念。

全面抗战前,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高才生孙多慈,在校与徐悲鸿教授的恋情,作为校长的父亲必然有所知晓。记得母亲说,孙的父亲要求校方帮忙拆散他们的关系。孙多慈毕业后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父亲引以为荣的一件事。20世纪50年代初,他写的一篇《女画家孙多慈》,是为了介绍她举行画展而发表的。文章说:“多慈有画的禀赋而好学。她是从西画的素描入门的,所以控制线条极有把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对于颜色的感觉极敏锐,可是能选择,从复杂的颜色中能抓住其调和性,所以得藉此不乱不俗的色调,以发挥其最高的情调……所以她的画能从人体和风景两处见长。”父亲认为她致力于国画的前途极可乐观。那年代父亲还两次为她的画题诗,为《放鹅图》题的是:“慈竹一竿廿四鹅,娇儿逸趣在清波。他年道请书千卷,换得鹅儿比这多。”(多、慈二字见头尾),另一首《题孙多慈〈柳阴伫立图〉》:“翠鬟紫袖悠娴态,别有神情寄眼波。听到今家山一面,江南村色恼人多。”2013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行《回眸有情——孙多慈百年纪念展》,大型油画《卢沟晓月》,是当年父亲委托她为一个抗日纪念日特展而画的。

父亲与张道藩先生是1925年在巴黎认识的。张道藩及其法国夫人Suzanne女士(后取名郭淑媛),回国后也成了父母亲的朋友。抗战初期我们家住在重庆歌乐山上,张氏夫妇和他们的养女丽莲住在附近,另外还有徐道邻先生和他的德籍夫人。1939年欧洲战火爆发,当时重庆没有外文报纸,也收不到国际广播,这两位远离家乡的欧洲人,心情的焦急可以想见。母亲经常进城上班、开会,有机会看到油印的英文国际新闻稿,总会带点送给这些邻居。

有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场合,便是1946年张道藩拜老师的典礼。记得齐白石大师白发银须,身穿长袍马褂,坐在台上。张道藩则穿着西装,在香烛台前行三拜九叩礼。随后张道藩非常激动地作了一番演说,我感觉到他的表现似乎有点失常。回想起来,像张先生那样的艺术家性情,精神必然脆弱,可能当时感情上受到重大刺激,才决定脱离尘事,回归他献身艺术的初衷。

1949年前后,许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迁。张先生和蒋女士都去了台湾。1955年我大学毕业从悉尼回到台北,一次假日父亲带我游阳明山,顺便拜望他的这两位老友。记得他们住在树林中的一座小型日式招待所,环境幽静。这对情侣虽年逾半百,流露出的恩爱如同初恋少年,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张道藩与父亲同是1897年出生,1956年父亲特为他写了幅扇面拜寿,其中一面新诗是:“回想起我们初次相见在巴黎,三十三年已经过去,只为了有一个共同的好朋友,彼此都有印象在心里。/‘你难道是张道藩?’‘你一定是罗志希!’以后彼此吵过架,也相互赔过礼。/从北伐到抗战,从抗战到今天,中间不知道经过多少风浪,多少艰危。可是当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总是站在一起,奋斗到底!/现在我为你的生日恭喜!/我想再过四十一年的今天,你可能忽然发了脾气,要去和上帝讲理。/若是有多事的人要化验你,但是请你原谅我,我早已在太极图里化为灰尘了,所以不能拿着笔在旁边记。/可是我能预料这分析的报告是:若干分真性情,若干分傻脾气,若干分艺术癖,但是找不到一丝一毫官儿的味!”

这首半开玩笑的诗,真挚地道出了父亲对老友的认识和感情。

又过了几年,张蒋的关系发生巨变。1959年,时任“立法院长”的张道藩面临内心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先与淑媛夫人和家人在悉尼聚首,再安排他们回台湾团圆。此后张蒋的关系割裂,蒋碧薇遭到感情上的剧痛,是外人无法体会到的。而张道藩的心情自然也受到深重打击,健康日渐衰退,1968年病逝。又过了十年,我看到蒋碧薇去世的消息。听说事后她的儿子徐伯阳到台湾领取遗产,许多徐悲鸿早期画作已不翼而飞!

这是一个大时代中的故事,其中牵涉到两性间的爱与恨、情与义、恩与怨、责任感与罪恶感,可谓错综复杂!即使有莎士比亚的手笔,恐怕也不易如实地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