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我的另类青花找旁证

 濠梁知乐 2019-02-16
    1、青花成了釉上彩。众所周知,青花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再施透明釉后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高温下,在肥厚的釉层下有可能出现晕散,但不会“垂流”。而此器的青花却渗透于釉层中,且“垂流”明显。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452页)青花瓷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出土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小部分青花瓷是在器物施了透明釉后,再用钴料着色,然后高温一次烧成。从工艺上说,这和西晋开始的青釉瓷加点黑彩一样,但这在青花瓷中是极少数,------”。由此可见,这种颠覆原有概念的青花瓷不是没有,只是少见而已,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它称为另类青花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此器青花涂绘成斑块状,尤其是在口沿上不规则地涂抹一圈青花,这种装饰手法在青花瓷中没见过,而在元代釉里红器上则常有,最典型的有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红斑块纹高足转杯和收藏于香港的釉里红斑块纹玉壶春瓶。
    2、青花涂绘与印花工艺相结合。此器以钴蓝彩绘装饰为主,但同时又在腹壁模印仰、覆莲瓣纹,其装饰手法类同于元青花“天下太平”高足杯,“这种印花和青花同置于一器的例子极为少见,可能属于元末时期。”(《中国陶瓷》458页)。
    3、器底无釉,外底心有乳钉状突起;
    4、底足外墙留有浸釉时遗留的手抓指痕;
    5、器物表面施釉既不同于明代的“亮青釉”,也不象是清代的“硬亮青釉”,而是类似于宋、元时期的“青白釉”。
    综上所述,我认为它可能是一件“元青花”。
    但这仅仅是主观上的判断,缺乏有力的旁证。几年后,我在一个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酱色釉器,当时觉得很眼熟,也记不起从哪儿看到过这东西,买后随手一搁也就忘了。后来在整理藏品时忽然想起这件迷一样困扰我的另类青花,急忙找出来比对,发现除了器型不同之外,无论是风格、装饰特点还是胎质,都非常相似。我想,我终于找到她的兄弟了。问题是,这兄弟长相一般,时代特征不明显,还是无法确证这姐弟俩的出生年代。2008年11月9日晚,我在网上翻看网友的发贴时,发现了务本堂主收藏的众多宋元青白瓷中的这件残器,真是喜出望外。这是一件跟我收藏的酱色釉器造型一模一样的青白釉瓷,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稠厚,光润华滋,具有元代枢府釉的明显特征,据此判定三件器物为同一时代作品已无悬念。
    再来看看,这器物究竟有啥用场。
    这姐弟仨器身小巧,有可以注水的口,又有漂亮的三瓣花形流或管状流,用来滴水磨墨再好不过,不正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砚滴是什么?!有博友问:这砚滴肩上扛的圆圈圈架子是干嘛用的?说实在我也想了好多年,后来发现,每次去拿砚滴的时候,手总是下意识地捏在那圆架子上,而且手感特好,因此我认为这圆架子应该是把手,而且起装饰作用。
    我把个人的体会写出来,就教于大方之家,还望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