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海外的人,最初都会有各种不适。譬如,对于平日喜欢小酌的我而言,不容易买到中国白酒就是其中的不便之一。每次买酒,转来转去,所见中国白酒貌似都不像正规渠道来的,往往最后就是买一瓶看起来类似白酒的伏特加了事。 于是,心中常想,在国内牛气冲天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国际化为什么往往局限于机场免税店呢?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开始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白酒能不能像同为无色、透明的蒸馏酒----俄罗斯的伏特加、墨西哥的龙舌兰一样成功国际化呢?答案可能并不乐观,意愿、体系和文化是三座看似难以逾越的国际化鸿沟。 其一、中国白酒企业长期以来对海外市场是冷漠的。国内白酒市场的持续增长,让一众白酒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国际化的必要性并不紧迫。专注于国内市场就足以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酒企,短期来看确实没有国际化的动力。 其二、中外酒类营销的体系差异巨大。在某些国家,烈酒的最高度数只能是40度,而众所周知,中国白酒超过50度才是最佳之选,如何不影响品质的情况下适应这一区别是不小的挑战。此外,很多国家销售烈酒需要专门的牌照,而在国内,饭店、超市、便利店、电商等均可销售,两者差异显著。 其三、中外文化差异是中国白酒国际化的重要障碍。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关系、面子都极具特色的因素深刻的融入了白酒文化中。都是社交媒介,中国的白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巨大。 多年前在国内的一个春节的年夜饭,几个没回老家的同事,还有一个意大利的朋友,一起过节,记得那晚喝得是红花郎15年陈酿,在推杯换盏几杯Cheers之后,意大利朋友说了一句“Chinese Baijiu is very good,but the cup is too small”,接下来,随着接二连三的干杯Ganbei,这哥们整个春节再也不敢和我们喝白酒了。他不理解,喝中国白酒,杯子虽小,可我们通常是杯杯必干啊,我们的Cheers就是Empty cup。 中国的酒桌上,喝酒必喝好,喝好的意思往往意味着有人得喝醉。而在西方社会,就着奶酪、冷盘,端着一杯酒晃荡半天才喝完和我们就着山珍海味动辄干杯、令狐冲的做法大相径庭。 近年来,部分中国白酒企业开始了看似正儿八经的国际化尝试:2016年,泸州老窖以合资的方式设立了Ming River,试图向美国人和欧洲人推广白酒。2018年6月,茅台集团在新西兰推出品牌为“Dancing Kiwi”的鸡尾酒...... 但理性看来,这些酒企这种方式的国际化更多是形式上的,很难取得成功。脑洞一下,也许跨国收购是国际化路经之一,如同吉利汽车一样,买下沃尔沃之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升;抑或者用已有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围绕数千万海外华人、华侨开始渐进式的国际化,如同微信、支付宝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多难,长期来看,中国白酒企业的国际化是不可回避的,也是优秀企业寻求进一步成长的重要方向。 |
|
来自: 昵称58786575 > 《白酒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