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桥 作者:jhflws 江南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国度。桥不敢说数万,至少也有数千。这些形形色色、造型各异的桥,或飞越于河港,或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或点缀于园林,成为江南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江南的桥向人们展现着一幅幅旖旎秀丽的风景图画。江南水乡河浜如网,一座座半圆形的石拱桥,或恢宏雄伟、或纤巧玲珑、或挺拔高耸、或曲折逶迤,像玉人般横卧在纵横交错的碧水河上,紧紧地把镇上人家连在一起。细看这些桥,有青条石砌的,有花岗岩垒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绿树丛中的;有桥连着桥的,有桥中有桥的……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透过桥洞而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岸上人家炊烟袅袅,好一派诗意盎然、怡情悦目的江南水乡风光。 江南的桥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吴江的龙南木桥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时,地处江苏吴江西南的梅堰龙南一带已有依河而建的村落,村舍间、河道中竖有一排排整齐的木桩,铺上木板就是一座座简易的木桥。建于唐代(约公元806年),重修于宋(约公元1232年)的江苏苏州宝带桥,是一座联拱石桥,全长317米,分53孔,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以通大型舟楫;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整座桥结构轻盈,奇巧多姿,堪称“长虹卧波,鳌背连云”,如今为江南的重要名胜。被古代文人描绘为“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松陵垂虹桥,建于南宋年间,原系72孔连拱石桥,比苏州宝带桥还多19孔,现尚存10余孔元代遗迹,向游人展现着昔日“江南第一长桥”的绰约风姿。 江南的桥紧联着江南的经济、文化和百姓生活,是江南古镇的景观核心。“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江南小镇,择河而建,倚水而居,夹河而筑。苏州吴江盛泽镇西北的白龙桥,所跨河面开阔,桥形恢宏多姿。许多年来,一船又一船的华绸锦缎正是通过此桥驶向四面八方。有“东方小威尼斯” 之称的苏州同里镇区东北的普安桥,俗称小东溪桥,又名读书桥。在生动地记录下古镇同里千百年来盛行读书之风的同时,也记录了从这里走出的无数名人志士。同在同里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位于同里古镇区中心,“三桥”隔河相望,三足鼎立,桥与桥之间仅百步之遥,远远望去,恰似三条凌驾在小河上的彩虹。如同这三座桥的命名,走“三桥”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寄托,进而演化成当地的一种民俗传统。按当地风俗,不管是娶亲的,还是出嫁的,新郎新娘必须携手走“三桥”,以此象征夫妻和睦相处,白头偕老。如今,游人在这里,还常会碰到一队队送亲迎亲的人群。当地老人过生日,也要在吃过寿面后,来走这三桥,以期晚年太平、吉利、长庆。 “神州水乡第一镇”的苏州角直镇,极具江南水乡风貌:前街后河——家家户户枕河而居,各家修有踏级上下小河;两巷夹一河——两边修有石驳岸,没隔多远建有河埠头,老百姓上下船方便,装卸货物容易。临街的民居,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千姿百态。河两岸绿树排排,垂柳依依。整座小镇仿佛一个水上乐园,城在水中,人在水上,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站在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石拱桥上,看那江清波静、听那客船桨声、那悠悠吴歌,无不令人恍如梦中。泛舟在幽远的水巷中,身着水乡服饰的江南少女一曲《太湖美》,伴着铮铮的琵琶声,构成一组恬美的画面。我们去时,一队洋溢着异国情调的俄罗斯模特更是把传统的水乡服饰演绎得风情万种,令游客如痴如醉。 上海淀山湖畔的水乡古镇——朱家角,曾接待过参加第八届APEC会议的各国财长。这里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点,而且具有自身不同的韵味。街与街隔河相望,有座座石桥相连,条条窄弄相通,穿街过桥钻弄,一会儿就感到好似陷入了一个个“井”字组成的迷宫。20多座不同的古桥,把小镇串联成一个整体。建于明代的放生桥是江南最大的五孔石拱桥,桥上龙门石镌有8条蟠龙,而桥板石缝里竟长出了8棵石柳树。桥下宽阔的漕港河舟楫往来,一直通向水天相接处,两岸是悬挂串串红灯笼、廊棚临水的茶楼酒肆。桥栏石雕“飞雾石”还是赏月的绝佳处。朱家角的桥梁不仅给现代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兼备古市镇情趣多样化的独特的环境。 说到“江南第一水乡”周庄,人们无不为她那委婉深情的明清小街、小巧玲珑的座座民宅,以及寺、园、祠、院唇齿相揉的历史景观而拍手叫绝。但这座小镇之所以散发着如此诱人的美丽,还在于每天为人们穿街、跨河、登云、眺望,而不辞劳苦却默默无闻的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小桥。虽然她们造型结构各有千秋,饱经的沧桑和赋予的含意也不尽相同。但每一座跨水而架的小桥,犹如秀女额上一叶弯弯的眉毛,把这座水乡小镇点缀得更加挺拔壮丽。 江南的桥身两侧都镌刻着一副副楹联,这些楹联凝聚着古代先哲和今人许多的心血和智慧,记载着江南悠久厚重的历史,为江南的古桥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且大都有精美的雕刻,它们或镌“蟠龙”、“飞云”、“晴八仙”、“石敢当”、“吸水兽”,或刻“二龙戏珠”、“五蝠捧寿”、“鲤鱼跳龙门”……幅幅都是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让观者赏心悦目,拍手叫绝。 江南的桥与江南的园林密不可分。在水边建桥、造山、筑亭,将园内的假山、亭阁与园外的小桥、流水融合成一个个山明水秀的幽雅环境。桥上是亭台楼阁,桥下是清流碧潭,桥边是疏池、假山,真乃桥为园林添辉,园林因桥生趣。 在久负盛誉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横架于南北市河上的世德桥和与其相距两步之遥、东接银子浜的永安桥,被人们广称“双桥”。从这两座小桥的造型看去桥洞“一拱一方”,桥面又一横一竖,形状确似古代使用的一把钥匙,因而又被人们叫做“钥匙桥”。两桥均始建于明代,后经几次重修与重建,进而使其更显古镇神韵,并不失为小镇各种建筑的精华和水乡诸桥的代表之作。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1984年,赴美留学生、上海青年画家陈逸飞以“双桥”为题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数十幅作品在纽约展出,引起了美国各界的轰动,观众们把“双桥”为背景的姑苏一带水乡风光视着具有“神话般地境地”,当时美国一著名石油产业家高价买下了这幅油画。同年11月,他访华时又将此画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同志。1985年,这幅油画经作者再度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发行的邮票首日封,从此使隐居深闺若干年的“双桥”走向了世界。“双桥”即成为了江南周庄的代名词。 江南的桥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展现出崭新的风貌,透射出时代的气息。318国道上的平望新运河大桥,连接吴江经济开发区的江陵大桥,跨越苏南、苏北的江阴大桥,正在建设的苏通大桥……,座座新桥都是那么气势轩昂,雄壮伟岸,抒发着江南水乡人民奋发的情怀,透射出江南水乡人民对新生活的理想追求。 江南形形色色的石拱桥不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一种历史的象征。她荟萃了众多的桥梁艺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浓郁的水乡风情。不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远方的游客,每当观赏到这些恢宏雄伟、纤巧玲珑、曲折逶迤,形态各异的桥时,总会心旷神怡、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美啊!江南的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