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
吴江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文物遗存数量颇多,除了盛泽的先蚕祠、白龙桥等人们熟知的以外,尚有许多不大为人所知晓。现撷取若干,逐一描述。
庄面
盛泽的丝绸业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1522~1566年)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明末诗人周灿形容其时的盛泽是“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话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俱以蚕桑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入清,盛泽“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 清雍正年间吴江北城兵马司指挥、浙江桐乡人汪文柏在《盛湖》诗中写有“夜灯千匹练”之句,说明在清初,盛泽丝绸已畅销国内,每天产量达千匹的规模。至乾隆年间,“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明末清初时,盛泽绸市交易集中于市河两岸,以中段善嘉桥一带最为密集,称庄面(意为绸庄林立的街面;后世称旧庄或老庄面)。乾隆十七年(1752年) 庄面为一封闭形建筑,格局类似科举时代的考场,四周筑围墙,北设一门,东西各有两门作通径,庄内系一式的砖木结构矮房,被一条南北通衢、两条东西夹道所分割。每间店面均一隔为二,分别由绸行及领户租赁使用。绸行朝南,领户面北。室内陈设除柜台外,设账桌、坐凳、钱柜等器具,另备有秤具、量具、文具等物品。每天收市之后,绸匹及现金由绸行、领户各自携回。庄面内由绸业公所雇用的老年工友守夜。 清末,绸市兴旺,徽商集资在庄面东南建徽州庄,格局与庄面相似,由南北两埭市房构成,两边各21间,中间为碎石夹道,东西各开一扇庄门。该庄由徽宁会馆经营,租与绸行、领户及其后产生的机料店、绞制工场使用。此处,庄面周围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及庄横头一带也有类似的市房。 庄面的运营绵延至解放初期。1956年,蚕桑丝绸产品由国家委托加工收购,产销渠道改变,庄面丧失其专业市场功能。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复趋活跃。1986年10月,地处盛泽镇西郊的东方丝绸市场开业,经数年发展,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纺织品市场。 现庄面旧址位于花园街之南,分布面积为 庄面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专业丝绸交易市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先蚕祠、白龙桥、济东会馆、泰安桥、培元公所纪念井等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盛泽镇的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丝绸历史遗址群。
沈家绸行旧址 以前,在盛泽绸市活动中,专事经营丝绸交易的牙行称为绸行或绸庄。清代及民国初年,绸行(庄)须向衙门或政府领取牙帖并交纳牙税始准营业。早期绸行专事代客抄买,故又称“抄庄”。后来,一部分绸商自资经营,置备绸货供客户选购,则称为绸庄。清末民初,逐利而营,业务交错,行庄原有界限模糊,统称丝绸行庄。晚清民国年间,盛泽的丝绸行庄按照销售方向和经营对象,分为三类,分别为广庄、店货庄和下县庄,其中广庄为翘首,专门从事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交易,还经这两省绸商转销南洋及印度支那一带,实力非常雄厚,其特点为成交批发量大,外地客商经常预付货款,存放在广庄账户上。民国年间,盛泽镇上有九大广庄,即为汪永亨、源记盛、丁人和、升记、广昌成、春记正、张益源、义昌春和永镇昌,这其中的升记广庄就是沈家绸行。 沈家绸行旧址,位于盛泽镇北分金弄29号,建于清代,为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2014年6月,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 该建筑坐北面南,面阔五间,共三进楼厅,建筑面积
泰安桥
泰安桥,坐落在盛泽镇黄家溪村。黄家溪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盛泽有“先有黄家溪,后有盛泽镇”之说。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刻的《黄溪志》记载,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孙权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盛斌分拨地界建圩作田,自青草滩筑寨至野和溪,这野和溪便是现在的黄家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分嘉兴之北境与之,黄家溪始属吴江。唐宋时,黄家溪名合路村,亦名合溪。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尚书黄由筑别业于此,后子孙繁衍,遂名黄家溪。明代以前,黄家溪居民已有数百家,清康熙中叶增至两千余家,货物贸易甚是兴旺,遂称作为市。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黄家溪有桥16座(不包括周边各乡村),泰安桥便是其中的一座。泰安桥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现存之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梁式三孔,南北走向,跨黄家溪市河,花岗石构筑,桥全长
丝业公学旧址
以前,吴江的“三市”颇有名气。这“三市”中,除了盛泽的绸市、同里的米市,就是震泽的丝市。 震泽位于吴江蚕区的中心,跨荻塘两岸,交通地理条件甚是优越。早在明代初期,以震泽为中心的沿太湖地带即是全国重要的湖丝产区之一。到了清代,“食货交易……贸丝粜粟为多”,当地多数乡民缫而不织,将丝作为商品出售。鸦片战争后,辑里丝及辑里干经(辑里丝始产于明代,产地在江浙交界的震泽、南浔一带,为湖丝中的佼佼者)在震泽集散。清咸丰十年(1860年),震泽丝经商人为推动出口,与浙江南浔丝商一起在上海联合成立了跨省行会组织——江浙丝经同业公会,办理收货、仓贮、成交、结算等业务。与此同时,镇上各丝行、丝经行建立了同业行会组织——丝业公所。民国初年,震泽镇上丝行林立,丝业公所呈请江苏省都督府准予在原址新造公所,并改名为震泽丝业公会。上世纪二十年代,全镇有二三十家丝行(全盛时达47家),尚有不少熟悉生丝生意的人充当“丝主人”(中间商),另外,镇上有7所蚕种公卖处、14家茧行、4所桑叶行。震泽丝市一时名噪中外,形成了近代著名的丝市。 震泽丝业公会为便于业内子弟就学,于民国元年(1912年)筹建丝业小学,开吴江行业办学的先河。其时,丝业小学设于旱桥庄宅内,翌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被省里定为模范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栅藕河(此河现已填没,成为藕河街)豆腐桥之北择地建造新校舍,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落成,共耗资1.24万元。新校区以两幢双层西式教学楼为主体,后有大礼堂、辅助房屋及操场等。民国十五年(1926年),学校增设初中班,报省备案后,改称“丝业公学”。 丝业公学历经沧桑,作为当年震泽丝业发展的历史见证,现尚存前面一幢教学楼。此楼占地 作为当年震泽丝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丝业公学旧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旧址又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召开的国民党吴江县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会址。民国十四年(1925年)
培元公所卅周年纪念井 清代中期以后,盛泽已有行会组织,至清末全镇有10个行会组织——公所,公所中首推绸业,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该井位于盛泽镇花园社区牧童湾3 至4号,四周砌有围墙,分布面积为
济东会馆
明代末期起,随着丝绸业的发展,全国各地来盛泽做生意的商人日益增多,从清顺治年间起便有了会馆。至乾隆、嘉庆年间,各地商人则纷纷筹款建造会馆。一时间,盛泽的会馆到处林立。当时,《盛泽竹枝词》中就有一首题名为《会馆多》来形容这一景象:“栋宇沉沉会馆多,承平商货万千罗……” 据当地方志记载,清末至民国年间,盛泽尚有八所会馆,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的山西会馆、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的华阳会馆、宁绍会馆、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的徽宁会馆,有附设在关帝庙和西庙内的金陵会馆与绍兴会馆,另外两所,均为山东商人所建,一所是兖州府济宁州人集建的济宁会馆(亦名任城会馆),另一所便是济南府人于嘉庆年间建的济东会馆。尔后,山西会馆在抗战时为日寇所焚毁,济宁、金陵两会馆在“文革”中被拆毁,宁绍、绍兴会馆被改建他用,徽宁会馆迁至目澜洲公园,华阳会馆现也已不存,相比之下,济东会馆的命运为最好,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济东会馆坐落在斜桥街上,原规模较大,后因年久,其建筑或坍圮,或改建,现存建筑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有墙门、前厅、正厅三进,坐北朝南,占地 第二进为前厅,两根黑漆大柱立在厅前侧,里外两侧均排列着镂花落地长窗,梁枋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图案,现该厅为阅览室。过前厅,是一个宽敞的天井,以前天井中间建有戏台,现台基尚存,天井前侧东西各开有一门,均有门额,东为“瀛洲”,西为“阆苑”。这两门额颇富诗情画意,“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山,
“阆苑”是传说中的神仙居处。从这两个门额中,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如神境、似仙处的景象。天井两侧建有走廊,与前厅后面的走廊相环通。 过天井,迈上三级石阶便是第三进正厅。正厅门前四根石础大柱间排列着14扇落地长窗,窗裙板上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入里只见梁枋上雕着龙凤、仙鹤等图案,并施彩绘,柱头雀替镂空雕有人物故事图案,彩绘贴金,前檐斗拱上刻着游龙飞凤,穿行于流云之中。用“华丽”二字来形容这正厅一点也不过分。其实,早期的会馆是颇为简陋的,单纯作为供膳留宿之用,以后,在盛泽的外地客商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并竞相开设铺户作坊,有些巨商则在盛泽设立办事机构或分支机构,会馆也就从单纯的旅舍性质演化为地域性的商业权益机构和客帮商行共同集议有关经营贸易的场所。于此,会馆建筑也逐渐考究起来,既有气宇轩昂的庙堂式建筑,也有幽静素雅的庭院式建筑。 在馆内浏览,见正厅前西墙上还砌有一块刻有《重修济东会馆记》的石碑,碑记中云道:“盛泽为吴江巨镇。在昔尤为繁盛,各省商贾,骛趋麇集,吾乡营商者亦多集斯土,因建两会馆(编者注:另一会馆指济宁会馆)以联合梓谊……”,从中可看出会馆也带有同乡会的性质。济东会馆以前还供奉金龙四大王神主,每到节期,便进行祭祀,同时在天井戏台上酬神演戏,以祈求生意兴隆,财运享通。
登云桥 登云桥,之所以有一定名气,一定程度上与白龙桥一样,桥身上刻有与丝绸有关的对联。 登云桥俗称溪桥,位于盛泽镇茅塔村,跨麻溪,明成化十年(1474年;一说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由沈姓道士建,现存之桥为盛泽绸业公所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资重建。据1991年出版的《盛泽镇志》载,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攻击驻盛泽日军,在桥上不慎炸药包爆炸,炸坏桥面,建国后予以修补。1994年7月,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此桥,名登云,为登上云天之意,旧时为盛泽通往浙江边境乡镇的必由之路和丝绸运输主要通径之一。桥为拱形三孔,南北走向,全长 桥上的另两副对联分别为:“从此登云题柱,谁为司马;沔波流水凌虚,影照垂虹”和“白水盟心期共济;青云有路快同登”。前一联中的“司马”指司马相如,《华阳国志·蜀志》中云:“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按《太平御览》卷七十三则引作为“题桥柱”。联中的“沔”,为水流满貌;“凌虚”,意谓升于空际;“垂虹”,指登云桥。 后一联中的“白水”,意谓澄清的水,引申指信守不移的品质;“青云”,指事业畅顺,平步青云。此联,看来表达了当年盛泽绸业界人士期待业内人士协力同心、同舟共济的心境。 懋德堂
懋德堂,位于震泽镇宝塔街28号。宝塔街,位于震泽镇区东首,旧名东大街,南侧紧依荻塘河。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0余米。街面不宽,中段尤窄,最狭处两旁屋檐间仅留一线天穹。此街为震泽镇繁华街道之一,市廛密集,店铺鳞次。以前,其东为进镇通径,是镇东北郊乡民上街的必经之路。街上除慈云禅寺外,还有总管堂、祠山庙等祠庙,还有米业公所、新安会所(安徽茶商同乡同业组织)等行会,因此,行人如织,川流不息,尤其是上午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全街分为两坊,以三官堂弄为界东曰仁安坊,西曰仁里坊。旧时,丝业为震泽镇的支柱产业,宝塔街上开设着好多家丝经行,其中一家便是懋德堂所在的毕万茂丝经行。 懋德堂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俭堂”相邻。该宅建于清末,由毕姓丝商所建,其后裔毕康侯为震泽镇上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经营毕万茂丝经行,民国十年(1921年),由震泽丝业公会推为中国代表团内辑里丝业三人代表之一(另两人为南浔的张鹤卿和梅仲泩),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 懋德堂坐北朝南,面阔四间,前后三进,双层建筑,第一进墙门,第二进大厅为丝经行营业场所,第三进内宅。全宅楼面相互贯通,形成一个走马堂楼。第二进置有砖雕门楼,刻有蝙蝠、鹿、鹤和喜鹊图案,寓意“福禄寿喜”(蝙蝠,古有“仙鼠”之称,传为长寿之物,蝠又与“福”谐音,故被列为民间福神;鹿,既是“寿千岁”的仙兽,又与“禄”谐音,在吉祥图案中常寓意福气或官职俸禄;鹤作为仙禽,古书称其“寿千岁”;喜鹊,俗话说“喜鹊枝头叫,好事要来到”,寓意喜事来临)。门楼上还镌刻着麒麟、虎和松、桃、灵芝等图案,寓意鸿运高照,福寿多子,喜事连连,左上方的“红日祥云”图案,画面颇为清晰,刻工也很是精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