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文物介绍——山西博物馆的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泊木沐 2019-02-17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从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逐渐成为戏剧的主体。另一条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

到了元代,在金院本和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备了成熟戏曲的诸种因素,形成了前景壮观的发展势头。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在金中都时期,金院本作为古代戏曲文化达到空前鼎盛,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奠定了基石。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

1959年1月,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在配合侯马平阳机械厂基本建设时,发现了两座仿木构结构砖室墓,墓主人分别为董明(大安二年1210年)、董玘坚。董明墓是唯一一座由前后墓室组成的墓葬,墓室装饰大多为砖雕,部分辅以彩绘,内容丰富多彩,有墓主人生活图、出行图、马球图、士马交战图、八仙人物图、吉瑞祥饰等。最为精美的是董明墓北壁正中的两垛铺作间,砌有山华朝前的戏台一座,台上有五个涂彩的戏俑排成一行,正在表演杂剧。

舞台上有五块彩绘砖雕俑,都在表演,脸上有化妆。从左到右,有五个角色,如装孤、副末、末泥、引戏和副净。其中,末泥的表演是主要表现,以副末和副净主题的早期杂剧,以搞笑内容为主要内容,表明中国戏曲艺术正在走向成熟,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材料。

从墓戏俑的装束和表情动作来看,恰与《辍耕录》所称金院本五个脚色行当相吻合。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 25 《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就是金院本一个演出场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fú)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着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间,表情凄楚,似在倾诉,是一个饰演平民的“引戏”脚色。

左起第 2人,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着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倾,作怒视状,是一个饰演皂隶的“副末”脚色。左起第 4人,戴卷角幞头,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带,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一个“末泥”脚色。左起第 5人,着宽袖黄底虎皮纹镶黑滚边长袍,红裤,黑靴胸部敞开,头上梳一偏髻,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从上到下勾了一笔,作为眉毛的夸张处理,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双腕各戴红手镯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贴面颊,作吹口哨状,表情滑稽,是一个“副净”脚色。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是金代戏曲文物的杰作。在宋金时期,在山西南部,歌剧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1959年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点又陆续发现六座形制相似的仿木构结构砖室墓,共同的特点是方形墓室,八角形顶,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还有戏曲遗物或戏曲砖雕装饰,通过发掘清理,在两座墓室内发现了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墓主人分别为董海(承安元年1196年)和董万(大定十三年1173年),由此断定这是一处金代中晚期的董氏家族墓地。

侯马金代董氏墓是盛行于北宋、金代的砖雕墓室墓的代表性实例,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外檐装修和室内布置有重要价值。我们说了董氏墓的戏俑,我们再看看墓室的建造。墓室近方形,室高达4.2米,上覆斗八藻井,四壁雕砌成四面有木构房屋的庭院。北壁用海棠瓣形方柱分为三间,明间雕墓主夫妇像,分坐桌子两侧;两次间雕出插屏,外侧各一侍仆。东西壁各雕出六扇四抹格子门。

南壁开门式墓门,门两侧各有一狮子。四壁下部雕须弥座,下为圭角,用二层束腰,近于宋式小木作的形式。四壁上部雕出垂莲柱和花版,北壁上雕斗、腰檐,上面雕一山面向前的歇山顶戏台,台口列五个杂剧砖俑。

两侧和南壁均雕山花蕉叶,南壁蕉叶上面雕出匾额,墨书买地券。四壁装修之上为砖砌斗,承托叠涩和藻井。虚柱是外檐装修,匾额也是面向外,故可证明墓室所表现为庭院内景,对了解金代豪华的住宅庭院有参考价值。整个墓室各种建筑构件上均满雕图案纹饰和棂格,有些同《营造法式》所载相似,有些为《营造法式》所无,现存宋、金建筑的装饰图案多为后世所改,此墓的宋、金墓室雕刻恰好填补了空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