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宽窄巷子

 凡星无痕g3eye3 2019-02-17
请不要糟蹋成都的历史文化
——说说宽窄巷子
叶上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宽窄巷子被重新打造、包装以来,这两条开街仅两百多年的寻常巷陌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天花乱坠:“战略策划大师”们摇唇鼓舌,官方媒体也跟着起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成都形象,一度就只有大熊猫和宽窄巷子;有关宽窄巷子的书籍有好几种出版发行,连颇有影响的美国旅游杂志《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在介绍成都旅游时也只推荐了宽窄巷子。这两条长时间毫不起眼的街巷似乎一下子坐火箭升天,取代了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一跃成为成都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形象代表。
包装、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嬗变成了热闹的商业区,满街都是饭店、茶楼、咖啡馆和各式商店、旅舍、会所,距历史文化越来越远。但是,重建宽窄巷子的策划大师杨健鹰先生却说:“宽窄巷子是老成都的底片,是老成都的指纹,是成都的基因图谱。宽窄巷子是新成都的名片,是新成都的第一会客厅。”杨大师还说:“2300年的成都魂在少城,在宽窄巷子。”(杨健鹰著《宽思窄想—成都宽窄巷子策划实录》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笔者今年七十四岁,从小住在宽巷子28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迁至窄巷子43号。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这两条窄窄的陋巷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八十年代以前,宽巷子街上没有一间饭馆、茶铺、商店,买盐、买米、买火柴、买菜、买酱油买醋,都得走出巷子,到长顺上街去买;喝茶,也得到巷子东头拐弯处一个苍蝇茶馆去,哪有半点商业气息!五十年代中叶以前,多数院子都有水井、厕所,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即使下倾盆大雨,院内天井里没有积水,院外街道也不会淹。宽巷子25号还有一口公用水井。各个院子里的厕所粪便由郊区农民按时来挑,农民每年还会送点新鲜的豌胡豆回报住户。大约在1954年以前,每天夜里,街上还有打更匠打更报时。住在这里,颇有“小巷深处卖杏花”的感觉。这种因封闭、平淡而催生的宁静、闲适,应是宽窄巷子的特色所在。

不过历史学家袁庭栋却另有说法。他在《成都街巷志》一书中说,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初年,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于1718年开始为驻成都的八旗兵修建住宅区,内有兵丁胡同33条,最多时住有八旗兵两万多人,加上家屬达三、四万人,不准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西南角有两条相邻的胡同,叫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是鑲红旗的驻地。两条胡同一条较宽,一条较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