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笠谷|春风化雨 顺势而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立会宣言

 潘家小状 2019-02-17

很荣幸,本人能荣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会长,感谢中国民协对我的信任!

去年11月26日,中国民协下达了关于成立砚委会的正式批文,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积极开展了对委员(会员)的吸纳,以及完善组织机构等相关工作。截止到目前,共收到近700份入会申请书,这其中除包含近40个砚种的从业艺人外,还有藏砚家、砚文化学者、砚文化爱好者、砚文化产业从业者以及其它各界有识之士。按一定的比例,我们建立了理事会的架构,名单已对外发布。鉴于参与人员的不断增加,今后还会酌情加以增补。

砚委会的成立和组织架构的建立,只是我们砚委会同仁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荜蕗蓝缕,以启山林,如何把这个组织办好,积极推动当代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很多的考验在等着我们。在这里,我想从几个层面谈一下砚委员未来的发展构想。这些构想有些是我们委员会长久发展的宗旨,有些是此后一个时期内砚委会开展工作的初步纲领。就大方向而言,也是我们砚委会对外的一个立会宣言!

首先,我们砚委会的成立是时代的需要。砚、砚文化,不仅是文房用具、文房之宝,不仅是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民俗文化,也是皇家艺术、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文房雅玩、文人艺术品。因此,砚文化曾经是雅文化中的一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特定时期对传统文化造成摧毁性、不可逆的打击,导致传统的砚文化也出现了断层。比如:许多砚种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恢复生产,在雕刻工艺上失去了与传统的承接,甚至对砚的基本要素的把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在创作方法上,由于砚工群体在学养方面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对砚艺整体格调的提升带来先天的不足,对此,加强“砚学”学术研究,从而高屋建瓴,以理论影响实践,在当下就显得尤为必要。2012年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砚文化高峰论坛”上,我曾作过《亟须将砚的学术研究明确定义为“砚学”这一专门学概念》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建立“砚学”的意义--使砚的研究更加学术化,从而促进当代制砚艺术的健康发展,使砚雕艺术“化”的更“文”,更雅。而艺术来源于生活,物质文明催生和培育精神文明,经济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上层建筑,砚文化的发展,需要砚文化产业的支撑;换言之,砚文化产业的兴盛,是砚文化爱好者,尤其制砚从业者得以立业的有力保证。因此,制砚的艺匠、藏砚的藏家、砚文化爱好者、砚文化学者和砚文化产业的经营者,是多位一体的共生关系。

其次,作为砚文化的专业团体,如何更好地把传统制砚技艺、砚学承接起来,进而复兴;换句话说,如何继承传统技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匠提升到艺术家,从技艺提升到学术,把制砚艺术、藏砚赏砚、砚文化产业融入生活,为提高国民的审美品味、生活品质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做一些积极的努力,是我们砚委会的历史使命!——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位业界人士、砚委会会长,为传承砚文化尽责尽力是份内之事;因为砚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毕生的事业。为此我愿意与砚委会的同仁们共勉共进。

具体到砚委会以后的工作,要达成预设目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所谓谋定而后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往往取决于顶层设计的合理与否,是否具有前瞻性。砚委会的宗旨,或者说任务,定位于三个方面——艺术、学术、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砚艺传承、砚学研究和砚文化传播、砚产业推广。大方针:搭建砚文化交流平台,团结砚界同仁,为促进当代制砚艺术的有序传承、砚文化学术的深入研究、砚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外传播中华砚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此前我个人在一些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率先倡导砚学、撰写砚学专著、践行砚学进高校、办高研班传授砚艺、在韩国举办个人砚展及在日本作砚文化专题讲座等。以点带面,春风化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乃至国际影响。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是我们成立砚委会的目的。

从管理协会这个角度讲,我们是一张白纸,但事务常常是辩证的,没有基础也意味着没有包袱,“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换一个角度讲,一张白纸并不是等于一穷二白。有利条件也很多。首先,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工匠精神”,扶持非遗手工艺产业,这种政策性利好的大环境是种助力,有利于砚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我们会得到中国民协的大力支持。所谓名正则言顺,中国民协是党领导下、由全国各民族民间文艺家组成的文学艺术团体。砚委会作为中国民协的下设机构,中国民协将是我们的强力后盾。而我们砚委会本身也已具有一定的良好基础——比如我们现在的理事会就已经汇聚了很多制砚界、藏砚界、砚学研究及砚文化产业的精英。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砚界有识之士加入到我们这个大集体中来,因为我们发掘人才、扶助人才的宗旨是——不拘一格!

作为一位比较资深的业界人士,我本人对一些协会的弊端,可以说感触很深、感慨很多。不必讳言,也没有办法回避,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大环境所导致,至使当今的艺术界、工艺美术界的组织、社团存在着许多积弊,我们一定要避免重蹈它车之复辙。不搞形式主义,求真、务实——是我们砚委会的发展准则。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些理事会人选入选基本原则。比如:职称、荣誉称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获得者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是重要参考条件,但不是必须条件。没有参评职称、没有获得荣誉称号,或者获得的职称、荣誉称号并不高,但有真才实学,虔心于专业的艺人,也应该受到重视并为之扬誉。资历意味着经验,资深艺人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有几位默默从艺三四十年的老艺人,有雕刻功力,但没有职称、没有头衔,或者说职称、头衔很低,我们主动邀请他们担任本会理事之职。年轻人有闯劲、有激情、接受能力强,所以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也应该被推到镁光灯下。比如,有几位尚在高校就读的砚文化爱好者,已有一定的砚学基础,我们也对他们的砚学研究给予支持和鼓励。

我们之所以推崇专业化、年轻化,是基于砚委会乃至砚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考量。砚委会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砚文化组织,对砚界的影响力在于导向性。但影响力、导向性也是把双刃剑,如果技术性、学术性的大方向错了,南辕北辙,客观上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反作用,这是我们应该加以警勉的。关于这点,我们的原则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我们砚委会的优势,也是我们立会的根基!

在开展砚文化活动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初步的计划。根据中国民协的相关规定,我们将构建学术研究的下设分支机构,使砚艺、砚学的研究能充分地挖掘出地域文化的特性。纵向的,开展一些经典砚式、砚史人物的小型研讨会、相关藏品品鉴会;横向的,开展一些砚种、砚雕流派的学术研讨会,使砚的学术研究范畴更丰富,促进当代制砚水平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民协成熟的展会机制,策划一些砚文化的特展、主题展;借助中国民协会刊《民艺》杂志,发表砚学学术文章;中国民协已编辑出版了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时机成熟,我们也完全有能力编篡《中国砚文化集成》。在砚文化传播方面,我们已与《中国美术报》 、央视书画频道、央视国学频道等媒体初步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以后砚委会的相关活动都将得到这些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条条大路通罗马,传播砚文化的方式方法可以不拘形式,为我所用。

所谓有容乃大,适者生存,我们砚委会是开放的,既欢迎砚界同行、同道加入本会,也欢迎跨界的有识之士加盟本会共襄盛举。我国砚种众多,砚雕工艺上有各种地域流派,藏砚界有不同的审美取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各种文艺繁荣的前提,也是砚文化复兴的健康土壤。艺术难以有统一的标准,一千个观众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前贤说“君子和而不同”。所以,我们在倡导砚艺的正脉传统,或者说主流审美观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个性化的艺术。砚文化不是独立的存在,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也希望和其它与砚文化有关,与工艺美术、非遗有关的社会组织、团体,就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共生共赢。

陆游曾说“石不能言最可人”,砚不能言,我们应该挖掘出它的“可人”之处,做好砚文化的代言人;而给砚文化代言,也是给我们自己代言。苏东坡是位大文豪,也是一位砚学大家、砚史名人,他有一句有名的砚诗,叫做“我生无田食破砚”,意思是文人靠砚田笔耕,也就是写文章来谋生。而砚,是我个人,也是我们砚委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传承、传播砚文化既是我们当代砚人应有的历史担当,也是我们当代砚人尤其从业者的现实福祉所系。

万事开头难,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们做擅长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我相信,在中国民协和地方各级民协以及各届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砚委会同仁、砚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华砚文化历史长卷中,必将留下我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出彩的一笔!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委员会

入会事宜 请联系砚委会秘书处李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