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生化代谢失调或环境因素所致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发生性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和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特征的综合征。 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1.表现为多种运动性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所指的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一天内发作多次抽动,通常是一阵阵发作,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一年,其无抽动间歇连续不超过3个月; 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显著的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活动。 4. 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延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 临床表现 本病通常集中在5-9岁间发病,90%在10岁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4-5):1 1.运动型抽动 突然的、快速的、无目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为本病的特征。根据涉及肌群范围、特征性、严重性可将多发性抽动症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 简单运动性抽动是指:突然、迅速、孤立和无意义的运动,如眨眼、皱眉、鼻子抽动、张口、结舌、摇头、耸肩、腹肌抽动、曲髋、甩手、伸腿等。 复杂运动性抽动是指:抽动较慢、似有目的性、协调和复杂的运动,如“做鬼脸”、拍手、弯腰、眼球转动、下蹲、跺脚、蹦、跳、扔、敲打、打自己、修饰发鬓、走路转圈或突然停下来、重复触摸物品或身体某部位及模仿行为等。一般认为为复杂运动抽动是源于某些肌群不自主的抽动与主观掩饰的结果。 2.发声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常在运动性抽动1~2年后出现,部分患儿也可与运动性抽动同时发生或者先于运动抽动发生。发声性抽动分为简单发声性抽动和复杂发声性抽动。 简单发声性抽动是指:抽动累及发声器官,表现为频频发出不自主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声音,如喔、噢、啊、嗯.....”,或者吸鼻声、犬吠声、清嗓子声、咳嗽声、咕噜声、吐唾沫、尖叫声、喊叫声、吹口哨声、吸允声、动物叫声等。 复杂性发声性抽动是指:由有意义的单词、词组或句子组成,具有语言的意义,如秽语、重复语言、模仿语言、刻板语言等。 3.临床症状特点 首发症状 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 或同时出现,一般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为首发症状。眨眼被认为是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发展规律 本病症状从面部开始,从上到下肌群逐渐受累,从面部抽动到颈、肩再到上肢、躯干及下肢 的抽动,可从简单运动性抽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 多变性 多发性抽动症的抽动症状并不固定在一个部位,如运动性抽动的分布通常起始于头面部肌肉,可出现眨眼、搐鼻、扮鬼脸等动作,随着病情的进展,抽动逐渐累及身体各部位,出现耸肩、弯曲身体、手脚的抽动,新的症状可能代替旧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一些症状可暂时或长期缓解也可在一定的条件下诱发或加重,具有病情波动、时好时坏的特点。 4.影响多发性抽动症的因素 抽动症患儿在情绪好,精力集中,放松的环境,专心于某一行为时抽动症状减轻,而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应激。过度兴奋或疲劳。受到批评、指责、精神过度紧张、人多的环境中有人注意或被他人提醒时,就出现了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而明显加重抽动。故考虑儿童抽动症已发生于胆小、内向、神经质、消极、适应力差的儿童。 鉴别诊断 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症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的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 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和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从婴幼儿期即表现为易兴奋、睡眠差、喂养困难等,年龄渐大,活动明显增加,且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冲动,缺乏控制力;平时好与人争吵,容易激动;不听话,不讲道理,无礼貌,不避危险等。 抽动-秽语综合征则是以肌群抽动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有多动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绝无抽动的表现,这是两者鉴别的关键。 多发性抽动症与习惯性抽搐的鉴别 习惯性抽搐是由于不良习惯、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而形成,多在7岁左右发病,男孩多见,抽搐仅涉及单组肌群,且局限于改组而不扩展,持续时间短暂,可自行消失,经过良好,无智力改变,无语言障碍。 病因 西医:目前该病的病因不清,考虑与遗传因素、躯体疾病因素、药源性因 素、神经生化因素有关。其神经生化因素对治疗的指导价值不大,药源性 因素易发现而得以控制,故在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寻找中重要的寻找躯体疾 病因素及遗传因素。 中医:本病的发病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肺脾虚弱为常见; 或因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因劳倦过; 或外感六淫之邪,内外之因相合而成。 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虚肝亢,水不涵木,风动痰扰。病位涉及五脏,单核心当责之于“肝”,与脾、肾密切相关,同心、肺也有一定的关联。标在风痰,本在肝脾肾三脏,常虚实并见,风痰并存。 中医辨证分型 实证 1.肝郁化火、肝风内动(肝亢风动证) 面红耳赤,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常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 小儿肝肠有余,易被六淫所感,情志所伤,引发风阳上亢,尤以头面部症状居多且幅度大而频繁有力;肝火上炎,攻于头目,则头晕头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苔黄或白脉弦实有力均为肝亢风动之象。 治法:疏肝泻火,息风止动 处方:分手阴阳,清肝经,捣小天心,清天河水,头面部抽动明显着加四大手法;颈肩部抽动着加局部的推拿治疗,强调手法以轻柔为主。 2. 痰火扰心,肝风内动(痰火扰神证) 头面肢体动摇不休,目赤口苦,心烦易怒,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 动,詈骂不避亲疏,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夜寐不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小儿脾经不足,若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中焦不化水谷,反生湿热痰浊, 痰热互结,阻于气道,气机不畅,气郁化火,痰火扰动,故发病急骤,易于激动,任性多 动,头面肢体动摇不休;痰火上扰心神,蒙蔽清窍,故心烦易怒、神思涣散,詈骂不避亲 疏,睡眠不安;痰火上攻故目赤口苦,喉中痰鸣;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火内 扰之象。 治法:清火涤痰,息风止动 处方:分手阴阳,清胃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小横纹,清肝经,清天河水,开璇玑,按弦走搓摩,按揉心俞、肝俞、脾俞、揉足三里、丰隆。 虚症 3.肝肾阴虚,风阳内扰(阴虚风动证) 精神疲惫,形体消瘦,两罐潮红,五心烦热,睡眠不宁,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动,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此证由于热久伤阴或抽动日久,阴血内耗,水不涵木,阴虚风动,故见肌肉抽动、肢体震颤等肝肾阴虚、筋失所养、筋脉挛急之症;久病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虚火上扰,故两罐潮红,五心烦热,睡眠不宁,性情急躁,口出秽语;因血亏损,形神失养,故精神疲惫,形体消瘦;津枯液燥,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为肝肾阴亏之象。 治法:滋水涵木,息风止动 处方:分手阴阳,补肾经,揉二马,清天河水,揉肺俞、肝俞、肾俞,按揉太溪、涌泉。 4.脾虚肝旺,木火型金(脾虚肝抗症) 精神倦态,面黄肌瘦,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摇头耸肩,嘴角抽动,抽动无力,声低力弱,时发时止,睡卧露晴,纳少厌食,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脾虚或久病体弱,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土色上泛,故精神倦态,面黄肌瘦;肝木乘脾土而致风动痰生,出现胸闷作咳为虚风扰动,故抽动无力,声低力弱,时发时止;土虚肝旺,虚风内动,而见睡卧露睛;肝木乘脾土,水走大肠,故大片稀溏。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滑或缓无力均为脾虚之象。 治法:健脾化痰,息风止动 处方:分手阴阳,补脾经,补肾经,捣小天心,运内八卦,清肝经,推三关,揉中脘,按揉心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揉足三里。 其他治疗 1.西医:目前西医治疗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 2.针刺:相对儿童来说,刺激强度较大,不易为小孩子接受,易产生抵抗心理,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加重、不利于治疗,确切疗效不明确。 3.耳穴疗法 常用主穴: 神门、肾、肝、脾、皮质下、脑; 头面部抽动加颊、额; 眨眼加眼、目; 上肢抽动明显加肩肘; 下肢抽动明显者加膝; 髋躯干抽动明显者加胸腹。 4.推拿治疗 5.心理干预 遗传小儿推拿多动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