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书画三卷印本简介

 笑溜达 2019-02-17

万君超

《颍州祷雨诗帖》



(一)《颍州祷雨诗帖》(今藏处不详)

又名《祷雨帖》、《颍州祷雨纪事帖》、《龙公神帖》。纸本,行书。尺寸纵二十九厘米,横一百二十厘米。全贴共计二十九行,二百三十九字。钤朱文印:东坡居士、赵郡苏氏。帖曰:元祐六年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祠,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迨亦颇信教,沐浴斋居而往。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庶几得雨雪乎?二十六日,轼书。廿八日与景贶、履常同访二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雨,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景贶拊掌曰:“句法甚新,前人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即此法。”相与笑语。至三更归,时星斗粲然,就枕未几,雨已鸣簷矣。至朔旦日,雪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既歎仰龙公之威德,复嘉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肉裂,会友携壶劳行役。”僕笑曰:“是儿也,好勇过我。”



宋元祐六年即一○九一年,时苏轼五十六岁。此年六月由翰林承旨任颍州(今属安徽阜阳)知府,次子苏迨(字仲豫)侍行。帖中“陈履常”即诗人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时任州学教授。“景贶”即赵令畤(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时由京官任颍州签判。“二欧”即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字叔弼)、第四子欧阳辩(字季默)。此帖后有董其昌等人跋,明末曾为金坛于氏、项元汴天籁阁递藏。民国年间为汪士元收藏,后由白坚(字坚甫,后改名白隆平)购得并售往日本,今藏处不详。先后著录于陈继儒《妮古录》、张丑《清河书画舫》、吴其贞《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汪士元《麓云楼书画记略》、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等。

吴其贞评此帖云:“书法体长,笔划藻丽,自有一种玉堂富贵态。为东坡超妙入神之书。”


(二)《杜甫桤木诗卷》(台北故宫博物院)

澄心堂纸本,行书。无名款、署年。全卷共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尺寸纵二十七·二厘米,横八十五·五厘米。杜甫诗与苏轼跋云:“背郭堂成荫白茆,绿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下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蜀中多桤木,读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独中薪耳。然易长,三年乃拱,故子美诗云:‘饱闻桤木三年大,为致溪边十亩阴。’凡木所芘,其地则瘠。惟桤不然,叶落泥水中辄腐,能肥田,甚于粪壤,故田家喜种之。得风,叶声发发,如白杨也。吟风之句,尤为纪实云。笼竹亦蜀中竹名也。”


此卷曾经先后著录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吴昇《大观录》、佚名《装馀偶记》、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台北故宫博物院《兰千山馆藏品特展目录》(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九六九年七月印行)等,并刻入《三希堂法帖》。先后为南宋绍兴内府、贾洵,元人胡长孺、章氏(棣华堂)、仇仁近,明人葛文干、唐思房,清人卞永誉、安岐、乾隆内府等递藏,约在民国年间流出清宫,最终为台湾林柏寿兰千山馆庋藏。徐邦达先生认为是苏东坡中年之作品,并鉴定为“真迹。上上。”


此诗卷后有元人胡长孺、王执谦、黄玭敬、张翥、吴叡、郑元祐、袁士元等,明人危素、金冕、姚广孝、谢理,今人林柏寿之题跋及观款。乾隆帝题签“苏轼书杜甫桤木诗”,并于卷末左上题长跋。吴昇《大观录》中有云:“惜胡(长孺)、王(执谦)、黄(玭敬)三跋伪迹,得删去。但存仲举(张翥)以下诸真迹。”此说今人从之。



吴昇评价此诗卷云:“结体秀润,姿态横生,无一笔板滞。虽短幅,令人爱玩不忍捨。”安岐亦云:“此卷字划沉著,用墨浓淡得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亦纸之使然耳。”


(三)《古木竹石图卷》(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

又名《木石图》、《古木怪石图》、《枯木竹石图》等。纸本,墨笔。无名款。尺寸纵二十六·五厘米,横五十·五厘米。图绘一枯木虯杆,枯木下一怪石,石后几枝幽篁。笔墨草草,纯属文人墨戏画格。图中古木或枯木似可视作“散木”之义,典出《庄子·人间世》,比拟因无用之材而享天年之树木。东坡平生喜作木石图、枯木图,其或有自戒和警世之意,以避人世凶患也。

此图是否是原作全幅,是否曾有过裁割,今已难以求证。图尾另纸上有刘良佐以欧字小楷题五言律诗及跋,其中有云:“见示东坡《木石图》,因题一诗赠之,仍约海岳翁同赋。”海岳翁即米芾(别号海岳庵主)。又另纸上(与苏画非同一纸)米芾以小行书题五言律诗一首:“芾次韵。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次韵或是依刘良佐五言律诗之韵。米书乃真迹无疑,可与刘氏之诗及跋形成前后衔接之证据链。另有元人俞希鲁、明人郭氏二跋,亦是真迹。


根据此卷上之鉴藏印,大致可知先后经南宋王厚之(字顺伯),明人沐璘、杨遵(号海岳闇主)、李廷相三家递藏。但是否曾为严嵩收藏(见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则难以确认。清代至民国递藏情况不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古木竹石图》为方天仰(号雨楼)从山东济宁购得,旋归白坚。白氏持之上海欲转售张珩,因价格未谈妥,白氏遂携往日本售与大坂企业家阿部房次郎(斋号爽籁馆)。一九三七年阿部氏病卒后,此图卷竟不知所终。直至二○一八年六月出现于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沧海沉珠,重见天日。


此图曾著录于元人汤垕《古今画鉴》,汤氏云:“僕曾收《枯木竹石图》,上有元章一诗,今为道士黄可玉所有矣,亦奇品也。”近人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中国绘画史图录》等。愚之拙见,勿过于质疑苏画之真伪。诸多传世宋元书画名迹是否为百分之百真迹,只可认知,定谳实难。

张珩先生评价此图卷云:“此图纯以笔墨趣味胜,若以法度揆之则失矣。用笔之柔润虚和,歴朝未见其匹,盖纯从书法中来者。此图乃现存文人画之祖,命为东坡真迹,当无间然。”徐邦达亦云:“东坡以书法馀事作画,此图树石以枯笔勾皴,不拘泥于形似。”“苏画传世真迹,仅见此一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