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元宵节割三不割四”是什么意思?

 文明苑 2019-02-17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下面山村梅花专门分享一下胶东一带元宵节割萝卜灯的习俗。


在胶东一带,元宵节有割萝卜灯的习俗,过去的萝卜灯都是十三日做,十四日不能做。有句俗语叫“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突士”,就是提醒人们一定在十三日这天做好。而且说必须正月十三割,而不能十四割,十四割了家里后代会出光棍人或不健全人,如今割灯是一种习惯,不只萝卜灯,还有苹果灯,寓意都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过去人们生活困难,会把吃过的萝卜疙瘩很好的的利用,到了正月十三,就会把这些萝卜疙瘩切成一块一块的,把中间稍微挖去一小层,当做灯碗,准备盛油。再把高粱秸的外皮扒下来,拆成一段一段的,一般长15至20厘米,宽0.3至0.5厘米,把一头剪出尖。然后用花粘纸(农村上坟用的烧纸),把拆好的高粱秸缠起来,留尖的一头不用全包起来,而另一头得全包起来,还得多留一点花粘纸,把这一头折一下,让缠上的纸固定住,这时灯芯做好了,插在切好的萝卜上。然后是化油,过去人们会用猪大油或花生油,把缠好的灯芯浇上油,一定要浇透,并在油碗里加上油。这样,萝卜灯就算做好了。

十四这天把做好的灯要点上几盏,这叫试灯,检验灯的质量。到十五这天才正式上灯。 这是山村梅花每年元宵节要做的,在我们一带年长的人一直延续这一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