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社会形态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社科研究者试图追求全球社会普适性是方法论错误

 昵称535749 2019-02-18

Doufu

科研工作者02-09 16:19

       我一直经受的是理工科的训练,从事的工作也涵盖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和社会科学没什么太多关联,但是我依然忍不住跨界要谈谈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的看法。事实上,很多文科训练的人,也并非恪守学科的人为分界从而避免对理工科或专业之外的学科做任何评论。并且我也认为,我们不应该囚禁于人为的学科划分,只要对彼此互相尊重,跨界的交流和对话应当得到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建立一个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人类社区,而非各自为政,彼此分割的领地。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人的基础特征,不由学科划分而改变。

       我今天突然想说这个话题,是因为常常看到社科的学者不愿意或者试图避免谈及中国特色,强调社会科学不应该具有地域属性。对于该不该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不应当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意愿或者愿望,而应该取决于研究对象的特性。对于自然科学,没有人否定普适性的重要性,因为没有道理说牛顿定理只适用于欧美,就不适合亚非拉——自然规律不应该具有地域属性,人类总结的自然规律需要能解释不同地域都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但是人类在不同地区构建的人类社会,虽然也存在着普遍性相似的规范,但是地域的差异性却也显而易见的存在。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来看,地域性的差异性是不容否认的。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需要能够对研究的对象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提出理论自洽的解释。对于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性,难道可以通过避免谈论特殊性来解释吗?从我经受的科学训练的角度出发,我没法接受这种主观选择的方法论上的合理性。而方法论,是科学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科学的基石。

       好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应当是从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出发,而不应该是根据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出发展开的。我能够理解有些社会科学研究者希望找到一个普适性的社会学理论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初衷和动机。但是我只能接受把这种期望和意图局限于人类社会客观上共有的性质或者说现象上,而对于人类社会确实存在的地域性的差异性,妄图寻找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解释,在我看来注定了会是一种徒劳,因为它违背了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西方提出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框架,离不开他们的历史体验和客观条件,如果要完全剥离这一点,他们甚至解释不了西方社会内部各种的差异性,因为从现实层面看,他们确实呈现了多样性,别的不多说,在政治制度上就存在。比如欧洲大陆国家普遍是多党选举制,并且普遍存在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并自我标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而USA是明确的两党制,并且两党中没有一个自我标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我并非要否认他们当然存在非常多的共性,他们的共性和差异性并不能彼此否证,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如何做抽象化,试图把他们统一起来,但是要解释他们的差异性,就无法抛开他们具有地域属性的历史背景。这和自然科学家要解释不同物质的理化性质,都可以从研究对象的原子构成去阐述存在本质的差异性。原子没有地域属性,相同的原子,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去测量,只要你用相同的测量条件,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统一性的社科理论只能解释大家一致的地方,解释不了为啥大家存在不一样的地方。

       不同的历史经历以及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地域人类社会的差异性。这就好比,对相同的原子,我施加不同的物理条件,可以制造出来不同的材料,这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理化性质,比如石墨和钻石都来自于碳。不同的人类社会就好比这制造出来的石墨和钻石,社会不是离散的原子,石墨和钻石在理化性质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家不会漏了谈边界条件的重要性,脱离了边界条件谈物理就是忽悠——读读物理教科书,没有哪个物理定理会忽略掉边界条件侃侃而谈的。但不少社会科学家总是试图告诉大家这两者都来源于碳原子,却妄图让大家忽略石墨和钻石产生于不同的物理条件。在我看来,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做这样的尝试,必将被证明是徒劳的,因为方法论上就是错误的。

5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