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这是以往多年的种麦谚语,今天看来似乎不适于这个时代。
首先用的肥料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用的土杂肥,迟效,只有充分分解才能被作物吸收,最后让作物根系扎向肥料内部,小麦种晚了泛不开根不行。现在用的是速效化肥,并且是撒施浅耕,麦种发芽就能吸收到肥料。
再看用水,过去是靠天吃饭,麦子种晚了,遇不到好雨,出不来长不好,现在种麦子水浇播种,不考虑早种等雨。
气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封冻期延迟,更不需要播种过早。
以上三条小麦晚播理由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现行品种和过去品种的差别,过去种的是冬小麦,其春化温度在零下10度以下日期15天以上,这样低的春化温度,无论播种多早,麦苗冬前根本得不到春化,分蘖盘墩持久,有极强的抗冻能力,是冬小麦的优点。
现行小麦品种都是半冬小麦,或者说他是弱冬性品种,春化感受温度零上3度到零下5度持续5天就能完成春化阶段,从而起身拔节,减弱抗冻能力,所以说现在小麦应该适时晚播,靠增加株数来满足群体需要。种早了很容易通过春化阶段,起身拔节出现旺长,浪费肥料,出现冻害。
为什么要换弱冬性品种呢,所有的冬性强的品种都是大个子,托粮食少,例如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种的“昌乐5号”被誉为抗旱耐瘠第一品种,株高一米三,最高产量才500斤,再让他高他就躺下不干了,为了产量有更高的突破,必须淘汰植株高的换植株矮的品种,所有的植株矮的品种都是弱冬性,种早了容易春化,起身,拔节疯长,降低抗寒能力,出现冻害,浪费肥料得不偿失。
小麦感受低温通过春化在两孽之后,因此播种时期要掌握在两孽完成不久就基本休眠,所需的亩分蘖数要靠增加亩株数来达到。
综上所述,寒露后霜降前,是最好的小麦播种期。再晚也还是可以的,如播种质量抓住立冬之后种的麦子还能获得满意的收成。
|